老舍之于北京
如同狄更斯之于伦敦
雨果之于巴黎
卡夫卡之于布拉格
都是城市文学的标志性人物
他们的作品深深植根于各自城市的土壤中
通过对城市的描绘和人物的塑造
生动展现了各自所在城市的社会风貌
文化特色和市民生活
发布会回顾
发布会现场/ 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学响宴——老舍的城》是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中心、北京音乐厅和陈薪伊艺术中心、乐观九州国际传媒共同发起,将于2024年12月19日在北京音乐厅推出的一场纪念老舍先生的纪念演出活动。《文学的响宴——老舍的城》由陈薪伊任总导演,并邀约了濮存昕、斯琴高娃、李诚儒、春妮、季冠霖、李立宏、任志宏、徐涛等表演艺术家、朗诵艺术家、著名主持人共同参与。
老舍先生的大女儿舒济莅临现场
著名主持人春妮莅临现场
陈薪伊导演现场接受采访
嘉宾致辞
王军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
“2024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今天的活动既是陈薪伊导演1219经典重现特别演出的新闻发布会,也是深切缅怀这位人民艺术家的纪念座谈会,中国现代文学馆有幸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参与其中。中国现代文学馆与老舍先生有着不解之缘,老舍先生的夫人胡潔清女士及子女舒济、舒乙老师等曾多次向文学馆无偿捐赠老舍先生的珍贵手稿、书画实物,其中《四世同堂》、《正红旗下》、《宝船》三部手稿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四世同堂》手稿更是我们的镇馆之宝。2002年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也是入选文献中唯一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手稿。老舍先生家人对文学馆的深情厚谊,对文艺事业的善举和大爱,将激励我们继续保护好、利用好、研究好、展示好这批珍贵的宝藏。”
叶小纲 著名作曲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
“今天我非常感慨,来到这个非同凡响的艺术活动。但我其实想表达的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界、艺术界期待类似的活动已经很久了。正如国内外的很多城市与作家之间的关系,老舍以他的文学作品成为北京城的代表性人物。我相信我们国家有更多的作家与不同的城市、地区和村镇发生这样的关联,你比方说江浙一带,你比方说中原一带,你比如说西南一带,我们都有这样的文学艺术,所以我们类似这样的活动可以做很多,今天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发。最后我再次祝贺这次发布会举办的如此有质量、有温度、有启示的意义,我希望在全国各地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
陈薪伊 《文学响宴——老舍的城》总导演
张和平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院长
李秀磊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
捐赠仪式
舒济将老舍作品的六个稀有版本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书目包括:1997年出版的《老舍》大型画传精装本1册、1945年出版的英译本美军武装部队口袋书《骆驼祥子》1册、2005年出版的《正红旗下》中日文注释本1册、2017年巴西出版的《骆驼祥子》葡萄牙文译本1册、2023年出版的《我热爱北京》法国大学中文教材1册,以及《老舍中短篇小说集》日文译本,2024年出版。舒济希望更多的人接触喜爱老舍先生的作品,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感受文学的熏陶和滋养。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右一)接受舒济(中)、王晴捐赠并颁发入藏证书
座 谈 会
座谈/ 主创组 —— 陈薪伊导演与制作人王翔、北京文艺台副主任金盛博与大家分享他们对这个项目从创意、策划到实施的思考与心得。
金盛博 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中心 副主任
“我们这一次的演出阵容不仅要有璀璨的艺术家阵容,还应该有普通人参与到我们的演出中来。所以我们主办方联合发起了一个叫做《文学新声代》的选拔活动。我们为大家遴选了 10 篇老舍先生经典作品的节选。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性别,可以个人参加,也可以组队参加,我们从中会遴选出 20 位入围选手,成为我们《文学响宴》系列演出的储备演员。其中部分选手可以参加12月19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演出活动”
座谈/ 表演组——陈薪伊 斯琴高娃 李诚儒 春妮
这一组是关于老舍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或戏剧作品后,从表演艺术的角度的对谈。总导演陈薪伊与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李成儒和著名主持人春妮,对老舍作品的改编与艺术呈现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斯琴高娃 表演艺术家
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曾饰演电影《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月牙儿》中的月容妈的形象,成为几代人的银幕记忆。她还曾自导自演了话剧《月牙儿》。发布会当日,斯琴高娃谈及自己与老舍作品的牵绊,心中满是感激与感慨。
“我记得是100周年纪念的时候我来过。今天当老舍先生已经是125周年的时候,我又赶上了,又回来了,我觉得真的,我应该给他磕一百个头。”
说完,已经74岁的斯琴高娃深鞠三躬,全场无不动容。
李诚儒 表演艺术家
李成儒老师是典型的老北京人,他曾成功执导和主演了电视连续剧《龙须沟》,现场他与陈薪伊导演针对朗诵、朗读等文学呈现方式,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并对12月19日的演出呈现方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李诚儒:我觉得朗诵已经被我们的朗诵者们给标配化了。拿着一个夹子,拿着一个麦筒,就这样,我认为这叫朗读,没有进入到作品的人物中去,既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不尊重。如果你要朗诵,您就老老实实脱稿,一定要脱稿。
陈薪伊:我觉得如果我们就这么拿着读,好像反而是对老舍的一种尊重,就是拿着它的原著。读有读的美妙。跟背诵的感觉不一样。就是你去研读他的状态,而不是我能背下来,我能演这个。认真研读是我这次的出发点。认真把老舍先生的文学原作研读出来。剧本是用来表演的,而文学作品则不同。
李诚儒:那我们演员不要演一段戏吗?
陈薪伊:不演,就是读,就不给你演的机会。
春妮 北京广播电视台 主持人
“我在北京做了这么多年主持人,老舍先生的作品是我节目中做的最多的。老舍先生的故居丹柿小院,我们也去拍过。老舍先生的《茶馆》、《正红旗下》、《龙须沟》、《老舍五则》,我们节目都做过,我朗诵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很多,从老舍先生写的北平的春天、夏天、秋天到北平的春节,我都朗诵过。老舍先生的文字我觉得是扎根在北京城每一个人的心里。一看到这些字,真的是展现出一个有滋有味,活色生香的北京城。”
座谈/ 作家组—— 零露 李洱 石一枫
如果说表演艺术家通过老舍的文学作品去理解和揣摩人物塑造,而作家则更多考虑是关于小说中的人物、情感与故事的叙述语言与表述方式。资深编辑零露,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著名作家、北京市作协主席李洱,与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市作协副主席石一枫,从文学的角度讨论了老舍的文字密码与文学价值。
零露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高级编审
“我认为大家比较熟悉老舍的戏剧作品或者通过影视改编作品了解了老舍的小说和小说中的人物,但是我觉得他文学层面的东西,一定要阅读他的原作才能够深刻体会到他的文学价值和语言魅力。”
李洱 作家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北京市作协主席
“老舍先生的声音和语言具备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他的不同时期,语言风格的变化,以及作品题材的多样性。我个人非常喜欢《骆驼祥子》。陈导刚才提到现在的外卖小哥,实际上,《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像是现在的出租车司机。现在的出租车司机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祥子,至少祥子还能买到自己的车。祥子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他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城乡之间的冲突,以及买车的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在今天的出租车司机身上依然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出租车司机买不到自己的车,拿不到北京的车号,过得还不如祥子。《骆驼祥子》到现在都没有过时,它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精神内涵的小说。”
“除了《骆驼祥子》,我也非常喜欢《猫城记》。《猫城记》在全球的影响力很大,如果把它改编成音乐剧,其影响力会更大。老舍的作品中人物的文化身份一直在变化,这种变化在《猫城记》这部带有科幻性质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在短片小说《断魂枪》中,第一句话就是“沙子龙的镖局变成了客栈”。老舍的小说种类多样,很难选出最喜欢的一部。我几乎喜欢他的所有小说和散文作品。
石一枫 作家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北京作协副主席
“因为我也是写小说的,北京的写小说的没有不喜欢老舍的。老舍从某种意义上开创了北京小说的一种写法。老舍的作品之所以令人震撼或产生共鸣,一方面取决于读者自身的处境。就像刚才李洱老师说的,因为我们看到今天的出租车司机或外卖小哥很辛苦,我们看到他们就会想到祥子。我们今天的祥子没有消失,那么我们看到《骆驼祥子》这部作品,我们仍然会感到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我们现在的现实处境。”
“当然,还有对一些作品的喜爱,比如作家手法的圆熟,还有意象的震撼,包括人物塑造的那种精确和传神。假如《正红旗下》能够写完的话,那可能是老舍会给我们今天留下的最震撼的一部作品。你比如说《四世同堂》,里边有一些塑造是比较明确的,有好人和坏人的塑造。但是从《正红旗下》那个作品里边其实是看不出这些格局,文学作品里边最难写的不是好人和坏人,而是人人都不好不坏。《正红旗下》是老舍文学集大成者,很可惜他就是没写完。”
满岩 文艺评论家 资深媒体人
“我是做记者出身的,我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跑了好多年,每一届的导演、院长都非常重视老舍先生的作品。包括人艺的老演员,他们当中都会认为老舍先生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或戏剧作品,马上就给label了一个这样的标签,但是他们忽略了老舍先生很多现代性的、世界性的,能够延伸到我们今天生活里的哲学性的东西,所以我们主创团队,包括策划人希望把它找出来,呈现给大家一个非常广阔的老舍的世界。”
孟庆澍 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
“其实我们对老舍先生的理解这两年其实是有点模式化和符号化,一提起来老舍就是京味儿,就是北京文化代表。其实老舍先生非常复杂,特别他跟北京的关系我觉得也需要重新去打开。而且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影视戏剧界对老舍先生改编是最多的,但是我感觉他们的这个改编和学术界的研究是两张皮,就是说研究是研究,改编是改编,没有做到一种互相的交流,就是说影视改编没有能够及时地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自己在玩儿自己的,它会造成我们对老舍的理解和舞台表现的某种狭窄化。”
“我们今天怎么去理解老舍和北京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所以他理解北京文化和外来作家用一种观光的方式去表现北京文化是不一样的。就像鱼理解水一样,也只有鱼才能理解水的特性。”
季剑青 北大教授 “北京学”研究专家
“我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活动,非常受震撼,也非常感动。老舍曾说过,他是把文化理解为古往今来的一种精神的、物质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群单位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一种文化概念,我认为是一种人类学的文化概念。这种人类学观念应该受到当时英国刚刚兴起的人类学的影响是有关系的。老舍能够把这样一种观念引入到现代文学,引入到中国,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贡献。”
“老舍早期小说如《离婚》、《骆驼祥子》的历史背景相对是比较虚化的,但到后来,老舍的作品有了变化,《我这一辈子》以及《四世同堂》开始引入具体的历史事件,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史诗的品格,也使得老舍对北平这座城市的描写有了更大的突破,在原有的基础上,它还保留了他擅长的在一个稳定的空间里面去描写一群人的这样一种写法。”
杨浪 资深媒体人 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杨浪先生作为最后一位发言者,对《文学响宴》品牌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深一步的见解。
“如果我们从老舍作为一个突破,我们通过北京广播电视台,让素人们去读与北京的历史、北京的成长、北京的发展有关的这些经典的文学和戏剧作品,那么岂不是老舍的意义就更加具有普世的文学之外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借着老舍这样一个文本,借着素人介入阅读这样的经典文本、京味文本,使它成为一个文化现象。那么《文学响宴》就不仅是老舍的,不仅是艺术家们的,不仅是舞台上的。它很可能为我们这个社会增添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健康社会必须有的公众参与的文化品种。”
结 语
嘉宾坐席
嘉宾伴手礼
「老舍文学之光」书本灯
斯琴高娃为记者签名
日本老舍研究会主要负责人 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杉野元子
北京同心共铸公益基金会副主席 蔡晓婷
北京文艺台主任 张睿
北京正阳书局 崔勇
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二级巡视员 邢春
北京宣房大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 卢国旺
中广联有声阅读委员会会长王秋(左一)、乐观九州国际传媒副总裁马骅(右二)与制作人王翔
导演陈薪伊与北京人艺老院长张和平握手
北京文艺台主任张睿(中)与团队合影
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 靳桥
视频:曾庆桂
文编:耿子云
审阅:王寿春 马 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