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频片头,尼内用佤语说道:“这是我第一次爬长城,出远门时,我会背着佤族包,包里总会装着乐器,无论身在何处,就像包里装着我思念的故乡和灵魂,心里总才会踏实”。
烽火台上,他的佤族短笛一响,世界变慢,灵魂都跟上来了。
在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在金山岭段兴建众多敌楼和战台,镇守北疆。这段古长城也就成为了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一段。十月初,山里的气温已经进入到了零下,我们和阿倮尼乐队的音乐人尼内、摄影师李英武,一起爬上了金山岭的古长城。我们准备爬山的前一天,尼内参加了阿那亚·金山岭的山居生活节。演出的时候,太阳慢慢地往后移,气温愈来愈冷。观众一直听到了最后。 ▲ 一对叔叔阿姨 听地很认真
“我们从司岗出来时,我们用树皮做鞋;我们从司岗走出时,我们用芭蕉叶做裤。自从能看见大山,我们喝的是一坛酒;自从黑牛叫的那天,我们就是一家人。”
▲ 尼内自制的佤族乐器
演出结束第二天,我们出发去爬了古长城。山里气温骤冷,大家也都是开启的冬日模式的穿搭。冷帽、冲锋衣、羽绒内胆、围巾、保温壶。一边缩缩脖子,一边往山顶爬去。在这之前还是在“秋老虎”的闷热当中,突然寒冷,忍不住会想让你去感受更多的周遭事物。你已经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新的内容。路上和尼内一直在聊关于乐器的事情。讲起来亲手制作的乐器,像是在和朋友分享某种探寻来的宝物一样。佤族口弦、短笛、独弦琴、木鼓......他告诉我们,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古长城。在佤族的乐器当中,有一种短笛,佤语名字叫“口得”“de”。在山里面劳作的时候,会用它吹出工调。部落里,它也可以发出尖鸣刺耳的声音,站在高处用来传递敌情。尼内说:“这是我第一次带着它来到长城,我想在烽火台上吹响它。我们的佤族先人,用它就是传递出信号用的。这是它的声音第一次出现在长城上。”▲ 摄影师李英武在给尼内拍摄中
▲ 远眺金山岭的明代古长城
“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佤语“石洞”“洞穴”或“葫芦”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 ”就是从岩洞里出来。司岗是佤族老祖先出世的地方。
因此,许许多多的佤族人民,经常会过境到司岗里朝拜,同时把那里的山崖岩洞、溪水飞瀑、树木花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都绣在他们的衣服上。
佤族人始终记住的,我是从神圣的司岗里走出来的阿佤人的后代,司岗里的灵气总会与我同在 ……
顺着晨风中的山路,往上走。阳光从树叶之间撒到步道上。大家兴起,站在山边的石头上,用自己的方式打着呼哨。对面山上,也在登山的游客向我们招手。将近一个半小时的爬山,也并不觉得疲惫。反而,有一种新的东西从心里已经长了出来。▲ 爬山的时候,半路遇到的 一间老道院
▲ 拍摄于金山岭 烽火台
“可恨的豹子,当你还在森林时,你是那么的凶残;可怜的豹子,如今我们猎到你,你却失掉了威风。”
▲ 尼内吹奏鼠头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