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为特朗普上任之后,美国就会出现高通胀;通胀的回落趋势应该很难改变,只可能比预测的会慢一些。”“我预测广义财政赤字率可以到9%左右,一般财政赤字率有望提高到3.5-4%;整个财政赤字在12万亿左右,这个政策是比较适中的。还是希望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更多,但地方隐债化解是重要的一步;也更希望看到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规模可以继续扩大。”“明年人民币会不会有贬值压力?我们始终希望人民币汇率能够稳定,但希望和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促消费,短期应该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尤其中央层面要落实,长期要推进财税改革。”以上是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昨天(11月28日)的一场线下活动中分享的最新观点。当地时间11月25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账号发文,将对进口自中国的所有商品加征10%的关税,对墨西哥与加拿大商品征收25%关税。对此,李迅雷在本次交流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并直言不会像大家所想象的,特朗普一旦对中国加征关税,就会引发美国的核心通胀。对比2018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的情况,并没有导致美国通胀显著上行;而且2018年以后,中国对美出口比重明显下降,占美国居民商品消费6.5%,占美国居民总消费不到2.5%。李迅雷表示消费对经济的贡献长期偏低导致产能过剩,而之前被忽视的运能过剩,还在带动地方债务的增长,所以推动经济转型势在必行。最后,李迅雷对于2025年财政支持力度做以估算,明年的广义财政赤字将达到12万亿元左右,即“5+2+5”。其中,专项债额度在5万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规模至少2万亿元;一般财政赤字率有望提高到3.5-4%,所对应狭义赤字为4.6-5.3万亿元。聪明投资者(ID: Capital-nature )整理了本场交流的重点内容,分享给大家。特朗普上任后,美国明年不会面临高通胀的局面马上到2025年,我就中国经济下一步该怎么走?我们现在的约束在哪里?来跟大家分享最近的一些思考。
随着特朗普大比分当选美国总统,1月份正式上任,他的政策主张非常鲜明,肯定还是要制约中国。特朗普采取了多种策略,在我看来这些策略,会让美国GDP的潜在增长率上升。一方面他将战线从全球向美国本土收缩,另一方面主张限制移民,对内又进行减税。这一系列政策的组合拳,从美股和A股近期的表现就已经反映出了大家对他的预期。前两天特朗普提出对中国加征10%的关税,对加拿大、对墨西哥加征25%的关税。看上去好像(加拿大、墨西哥)加的比中国更重,但实际加税多少尚难确定,但这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比较确定。有人问,特朗普对中国加征关税,如果加到60%,是不是会引发美国的高通胀?而且2018年以后,中国的出口占美国进口的比重明显下降。实际美国消费者使用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中,中国的出口商品占比只有2.4%左右。其次,美国的服务消费占到整体消费的2/3,所以实际比重并不大。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一旦对中国加征关税,就会引发美国的核心通胀。所以,我不认为特朗普上任之后,美国就会出现高通胀。并且,通胀的回落趋势应该很难改变,只可能比预测的会慢一些。2006年我写了篇文章,标题就叫《百年前的盈利模式能否再续百年》,当然这是有点杞人忧天。虽然中国出口对外的依赖度在2006年达到最高点,但中国出口份额占全球出口份额的比重还在上升,直到2021年达到了15%。其他国家,比如日本、德国,占全球出口份额到10%以上就开始往下走,中国是达到15%才开始下滑,但斜率比较陡峭。2021年是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拐点之一有众多指标都表明2021年是一个世纪“大顶”(拐点)。举个有意思的例子,我的校友梅建平博士,他做的“MM中华艺术品价格指数”,见顶时间是2020年的年末,跟2021年相差无几。而中国GDP占全球比重,也在2021年见顶,之后就开始回落。我们始终希望人民币汇率能够稳定,但希望和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中国从1994年到2024年的30年间,GDP占全球份额一路上扬,直到2021年到顶。所以,全球进入G2时代是必然的,但中国所面临的压力也比较大。2021年伴随着房地产见顶,跟房地产相关的诸多产业也开始走弱。虽然我们的出口很强,但这个“强”是以出口价格大幅度下跌为代价的。有两个指数,一个是中国货物出口价格指数,一个是除中国外亚洲新兴经济体出口价格指数,一个是往下走,一个往上走。而这一轮房地产长周期的下行,应该可以载入二十一世纪的史册。它(房地产长周期下行)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口大拐点。看右边这张图,20岁到59岁的人口数量在2021年以后出现断崖式下降,大量的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到2027年,中国人口会跌破14亿;到2049年,中国人口就会跌破12亿;到2100年,中国的人口大概只剩下6.3亿。消费对经济的贡献长期偏低导致产能过剩过去中国经济增长那么快的逻辑很简单,即投资拉动、出口导向。这两方面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贡献,且这种贡献是超乎寻常的,这也是跟全球有很大不同的地方。全球普遍都是消费拉动的模式,但中国“消费弱、投资强”的现象长期化。我查了一下历史文件,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就在不断出台促消费的政策。然而政策也好,希望也好,从结果来看,消费对GDP的贡献依然较低,投资对GDP的贡献依然较高。但是,中国经济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更需要勇气。但“有效需求不足”源于凯恩斯理论,他对我们可能有个误导。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包含了有效投资需求不足和有效消费需求不足,两者之间可以转换,即当消费需求不足时,可以通过投资需求来弥补。但弥补的结果就是,GDP增长率是稳定的,但结构出现了问题。所以,这可能是今后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比较大的压力。右边这张图想表达的意思是,2023年我国制成品出口顺差约占GDP的10%。换言之,我国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三分之一是用来出口的。如果出口受阻,对国内而言,明年可能会面临出口转内销的压力,以及企业出海的就业压力。现在大家讲得比较多的是产能过剩,但运能过剩的问题也非常的严重,只不过它是隐性的,不是特别的突出。但要知道,这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拉动是巨大的,我们现在(化债的)第一步就是减少隐债。剔除隐债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务是一般债加上专项债,这两项债务的增长是GDP增速的三倍以上。宏观杠杆率的上升过快,居民部门缩表,民营企业投资意愿又不足;投资意愿不足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投资回报率低。从二战结束至今,快80年了,80年的和平必然会导致分化。其实,所有的游戏、生产经营活动、社会体制,到最后都是分化的,除非推倒重来。一战跟二战之间只有十几年,二战到现在为止80年,这个结构性问题还是很严重的。促消费短期靠增量政策,长期靠财税改革但是,扩大消费不是那么容易的,也不是喊口号就可以实现的,转型是非常难的。但我们不能因为难而不作为,不能因为今年稳增长,还继续靠投资来拉动(GDP增长)。每当我们说经济要转型,最终的结果,消费数据依然不好,投资数据倒还不错。房地产的投资增速下降到10%的时候,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维持3%以上,主要是制造业投资大幅上升。其背后逻辑是,大规模的设备更新改造,当然,这也符合新质生产力。但是,制造业的投资越多,制造业的就业数量就越少,我们所要面临的就是就业压力。首先不能够放缓我们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步伐,也不能不步入AI时代。我们应当大力发展服务业,但其中有很多壁垒,比如前期的教育行业、游戏行业,大家有一些思想上的迷茫。所以,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一定要考虑清楚为什么现在民间投资不振?从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来看,2024年中报,民企的利润占比只有16%,2021年中报,民企的利润占比为18%,是下降的。我们常用“五六七八九”来概括民营经济的重要贡献,即民营企业提供了超过50%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就业岗位,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最近民营经济促进法在准备出台,类似的法规也比较多,但关键还是要让民营企业有生财之道,投资回报率上升,(企业)才有意愿(投资)。居民部门的缩表应该是在三大部门当中最早的,民营企业民间投资的负增长也比较早地出现了。能够加杠杆、能够扩表的,现在就是政府和国有企业;就政府来讲,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比较大,比如隐债等等。所以,重点在于中央财政、国有企业,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财政政策,盛教授的观点我也非常支持,我们降准、降息的空间还是有的。我们到底是把汇率稳定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还是把充分就业作为重要目标?现在我们还没有面临通胀的压力,所以,政策目标就要在这两者之间有所取舍。如果汇率不下行,对出口是不利的,可能要以不降息、不降准为代价,我们要思考这个代价是不是值得?所以,我的建议是,把汇率目标当成次要目标,还是要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日本过去30年出现了严重的通缩,累计 CPI上涨7%,美国还是比较健康。它通缩的原因就是降息放缓,财政政策方面又来回反复。还是要吸取这些问题的教训。2025年财政支持力度估算我预测广义财政赤字率可以到9%左右,一般财政赤字率有望提高到3.5-4%,整个财政赤字在12万亿左右,今年是9万亿,这个政策是比较适中的。还是希望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更多些,但地方隐债化解是重要的一步,也更希望看到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规模可以继续扩大。如果这方面能够扩大,不会恶化中央财政的资产负债表,还可以跟央行产生良性互动。现在央行的总资产里,国债的占比大概在4%左右,美联储的国债比例要占到百分之四十几,日本占百分之七十几。所以,我们的央行可以大量持有国债,但我们现在国债总量太少了,占GDP比重只有22%,杠杆水平太低了,所以可以大规模的发行国债来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尤其在扩消费方面。所以,促消费,短期应该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尤其中央层面要落实,长期要推进财税改革。从这张图可以发现,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在过去10年没有发生变化。最低收入阶层的20%,也就是2.8亿人口,可支配收入占整个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比重是4%。10年前是4%,现在还是4%,这怎么可能促消费呢?所以,在财税体制上,是不是应该有更大的突破(需要思考),推进改革才是治本非治标的方式。——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 小彩蛋 -
转载开白,请联系小编微信【fanxiaocom】,添加备注“转载+新媒体名+姓名”,按顺序邀请加入媒体转载群
商务合作,请添加聪明牛牛【微信congmingtzz1/ 手机13262200706 】,添加备注“合作+机构名+姓名”具体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