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东南亚跨境涉我诈骗频发。从电影《孤注一掷》所展现的触目惊心场景,到近期新闻所曝出的演员王星在泰缅边境妙瓦底园区被解救回国的惊险事件,跨境涉我诈骗已成为引发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海外利益保护问题。2025年1月12日至13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对电信网络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要一抓到底。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东南亚等地区跨境诈骗现象居高不下的根源、手段及影响,并探讨中企在外人员如何有效保障安全,并对东南亚涉中国公民跨境网络犯罪治理合作前景给予积极展望。
东南亚跨境诈骗现象屡禁不止,有诸多根源因素。从地理因素看,以缅甸为例,其与我国接壤,边境线漫长且地形复杂,这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天然的隐匿场所,方便他们在边境地区迅速转移和隐藏。据统计,在缅甸北部的一些边境小镇,因地理位置特殊,成为了诈骗窝点的集中地,早前因这一区域与我国云南等地交通往来存在一定便利性,使得诈骗团伙能快速扩展诈骗目标到我国境内。从经济因素考量,东南亚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像柬埔寨的一些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当地就业机会有限,而诈骗团伙以高薪为诱饵吸引当地居民参与诈骗活动。同时,这些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吸引了不少外来投资,大量人口流动带来了更多诈骗目标,例如在泰国的旅游热门城市,游客众多,诈骗分子容易锁定外国游客实施诈骗。技术支持方面,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让诈骗手段更加隐蔽高效。在菲律宾,一些诈骗团伙利用当地相对发达的网络基础设施,借助网络电话、虚拟专用网络(VPN)等技术手段,隐藏自己的真实位置,远程实施诈骗。产业链完善也是重要因素,以马来西亚的部分诈骗园区为例,园区内分工明确,有专门负责编写诈骗话术的人员,还有负责技术维护、资金转移的人员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诈骗产业链。部分东南亚国家法律法规相对宽松,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岛屿地区,执法力量相对薄弱,对诈骗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这使得诈骗分子有机可乘。网络电信诈骗极为常见。例如在泰国,诈骗分子会伪装成银行客服,通过短信发送虚假的账户异常信息,诱导受害人点击链接,从而获取受害人的银行账户信息进行盗窃。投资诈骗也屡见不鲜,在马来西亚,诈骗者以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为诱饵,如虚构的大型基建项目投资,吸引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最后卷款消失。虚假广告诈骗在菲律宾也较为突出,诈骗分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虚假的减肥产品广告,宣称无效退款,但当受害人购买后发现没有效果要求退款时,却无法联系到卖家。盗取个人信息也是常用手段,如在越南,黑客通过恶意软件入侵受害人的电脑或手机,窃取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密码等,进而实施盗窃。此外,还有冒充公共服务机构诈骗,在印度尼西亚,诈骗者冒充电力公司员工,以电费欠费为由,要求受害人立即缴费,否则将断电,受害人因此极易上当受骗。(一)东南亚诈骗高危区域概况
东南亚部分地区由于多种因素,存在着较高诈骗风险。了解这些高危区域的地理分布,对提高境外中资企业机构的反诈防范意识并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缅甸
缅甸是东南亚诈骗高危区域之一。缅甸部分地区长期存在政治不稳定的情况,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其民族分裂状况严重,比如百余个民族分裂出上百个武装势力,缅北的武装势力长期脱离中央政府控制,自2021年2月缅甸国内紧张局势加剧以来,这种状况为网络犯罪团伙提供了滋生土壤。在缅北、缅东等地,社会治理极度缺乏,地方家族势力充当诈骗犯罪团伙的“保护伞”。其中妙瓦底的KK园区是臭名昭著的诈骗中心,谷歌地图实况地图曾标注了园区内部构造,这里被视为人口贩卖的终点站等。缅甸全国至少有12万人可能陷入诈骗活动。
2.柬埔寨
柬埔寨也存在诈骗风险较高的地区。柬埔寨的电信诈骗产业可追溯到2010年左右,如今诈骗活动主要分布在金边、西哈努克港、波贝等地。早前2022年的一次特别行动,三个月就查出600多起人口网络诈骗相关的人口贩卖案。联合国报告预估约有10万人可能陷入诈骗活动,规模与缅甸相当。在柬埔寨总理洪玛奈上任后,原来网赌集中的西港地区被当局联合打击,导致诈骗活动向偏郊区和农村地区转移。
3.老挝
老挝的金三角地区存在若干诈骗园区,该地区与泰、缅两国接壤,地理位置偏远,法律监管也较松散。金三角地区原本主要从事罂粟种植和毒品交易,随着诈骗集团的入驻,有媒体报道超过5万人在当地从事诈骗活动。近年来,马来西亚有报道称约700名马来西亚国民可能被困在老挝各地的在线诈骗中心受到殴打与囚禁。
4.菲律宾
菲律宾某些地区是离岸博彩的大本营,主要针对中国人。一些所谓经济特区如卡加延颁发网络博彩牌照,吸引不少人。比如,甲米地是该国最大的诈骗基地,拥有宏泰电诈园区、太阳谷园区等多个知名园区,规模庞大,涉及大量受害者。
5.泰国
泰国则不幸成为东南亚诈骗活动的重要中转站。泰国本土虽不直接进行网赌和诈骗,但曼谷及其周边地区存在多个疑似诈骗园区,如巴尼亚辉煌区、卧虎山庄威盛园区等。有新闻报道,以高薪工作为诱饵欺骗受害者前往从事电信诈骗工作。
(二)涉诈骗高风险区域信息的开源获取方法
1.官方发布资料
各国官方机构和强力部门会在特定行动或者缜密调研后发布关于东南亚诈骗高危区域的信息。例如,在跨国打击犯罪行动中,各相关国家的官方机构如中国公安部、缅甸警察总部、泰国警察总署、老挝公安部等在防范打击东南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过程中,可能从官方渠道公开风险区域信息。虽然公开信息可能不是以完整的诈骗高危区域地图形式呈现,但会涉及特定区域的犯罪情况,可据此对其中哪些区域是诈骗高危区作出大致判断。
2.新闻媒体报道
新闻媒体在报道东南亚诈骗案件时,常常提及案件发生的地区,长期积累这些信息就能大致勾勒出诈骗高危区域。比如一些关于中国公民在东南亚被骗、被囚禁在某些园区的报道等。像之前媒体对中科院博士被骗至缅北等事件的报道,让人们对缅北诈骗风险有更深入认识,通过大量此类新闻的综合可以得到诈骗高危区域的大致分布地图。
3.网络公开资料
部分网络安全机构或者关注网络犯罪的民间组织可能会整理相关的资料发布在网络上,以地图形式或者包含地图元素来展示东南亚诈骗高危区域,但这种来源的地图需要谨慎核实其准确性,确保不是虚假或者恶意传播的信息。
4.查询的注意事项
一是应辨别信息真实性。由于东南亚诈骗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网络上可能存在一些不实信息来制造恐慌或者吸引流量。比如所谓的“缅甸地图上的电信诈骗基地标注”可能是虚假信息。企业需以科学、准确、清晰、简洁、符合逻辑的态度看待各类标注诈骗高危区域的地图,不轻易相信没有官方或者可靠来源依据的地图。一些假地图可能会对缅甸等东南亚国家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负面影响,比如影响投资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二是应注意区域信息的动态性。诈骗团伙的活动区域不可能固定不变,随着当地政府与多国组织的打击行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变化等因素,诈骗团伙可能会转移或重新选择作案区域。因此地图所反映的高危区域情况可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需要持续关注各类官方新闻和最新调查数据更新地图信息。
(一)在外人员安全保障
实际案例:曾有一位中国商人收到来自泰国某不明公司的商务邀请,声称有一个利润极高的投资项目,且承诺负担往返机票和食宿。对方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了看似正规的项目计划书,但仔细查看发现其中公司信息模糊。商人咨询了当地商务部门的朋友,发现该公司并没有注册记录,从而避免了一场诈骗。应对策略:当收到海外商务邀请时,务必详细核实邀请方的公司信息、联系方式等。可以通过当地的商业注册机构、中国驻当地使领馆等渠道进行查询。如果邀请方提供的高回报机会远超正常市场水平,如承诺短期投资回报率超过50%等,基本可判定为诈骗。实际案例:一位求职者看到一则在菲律宾的高薪招聘信息,招聘方通过微信联系,称是某大型娱乐公司招聘客服,月薪数万元且福利优厚,但对求职者的要求只是会简单的电脑操作,并且要求尽快到岗。求职者通过查询商务部的“国家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录”,发现并没有这家公司的登记信息,于是没有上当。应对策略:如果招聘信息是通过非正规渠道(如个人社交媒体、不明网站等)发布,要格外谨慎。可以直接联系公司官方电话核实,或者在网上搜索公司的评价和口碑。正规企业在招聘时会有详细的面试流程,不会仅凭简单沟通就录用。实际案例:一名游客前往越南旅游,出发前没有了解当地的安全状况。到达后,在机场被陌生人以低价接送为由骗上车,结果被带到偏远地区敲诈勒索。应对策略:出行前,可通过中国外交部网站、专业旅游公司的论坛等了解目的地的安全风险,如当地是否有诈骗高发区、治安状况等。制定详细的出行计划,包括每天的行程安排、住宿地点等。储存当地使领馆、警方的应急联系号码,如中国驻越南大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等。避免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包括行程安排、住宿地点等。出行前告知家人、朋友自己的行程安排,并保持定期联系。差旅人员抵达目的地后,核实接机人员的身份及车辆信息,查看是否与事先约定一致。提前了解前往目的地的路线,上车前记住车牌号并分享给家人等。预先掌握大致的行程规划和预估的行驶时间,通过在线地图实时查看行车路线,若有异常及时下车或报警。妥善保管护照、身份证明等重要文件,出发前复印备用,不要轻易交给他人。实际案例:某中资企业在泰国设有分公司,该企业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反诈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当地常见的诈骗手段、如何识别诈骗等。有一次,一名员工收到一封看似来自公司高层的邮件,要求转账一笔资金到指定账户。由于参加过培训,员工发现邮件中的一些细节不符合公司的邮件规范,及时向公司核实,避免了被骗。操作指南:企业可以邀请当地警方、反诈专家为员工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诈骗案例分析、防范技巧、应急处置措施等。定期进行培训,如每月或每季度一次,确保员工时刻保持警惕。实际案例:一家境外中企制定了严格的出差管理制度。员工出差前需要提交详细的出差计划,包括行程安排、住宿地点、联系人等信息。在一次出差中,一名员工临时改变行程,按照制度他及时向公司汇报并说明原因,公司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及时给予指导,避免了可能的诈骗风险。操作指南:要求员工提前提交出差计划,由公司相关部门审核。审核内容包括行程的合理性、目的地的安全状况等。在出差期间,员工需要定期向公司汇报行程进展和安全状况。实际案例:某中企员工在菲律宾出差时遭遇诈骗,被骗走部分资金。他立即联系公司,公司启动应急支持机制,联系当地的律师为员工提供法律援助,同时协助员工向当地警方报案,最终挽回了部分损失。操作指南:企业或个人应主动联络国内主要的对外投资合作行业组织与国际性安保协会,可获得更多的安全保障和信息支持。这些组织通常会提供差旅安全警告与紧急援助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同时,企业应为员工提供应急联系号码,如当地的律师、翻译等的联系方式。当员工遭遇诈骗或其他安全问题时,企业应及时提供法律援助、资金支持等。实际案例:一位中国公民在缅甸被骗后,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虽然当地警方存在一些语言沟通上的困难,但他通过翻译详细提供了诈骗者的相关信息,如电话号码、诈骗地点等。警方根据这些信息展开调查,最终捣毁了一个诈骗窝点。操作指南:在发现被骗后,第一时间向当地警方报案,尽可能提供详细的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诈骗者的外貌特征等。实际案例:有中国游客在泰国被骗,他联系了中国驻泰国使领馆。使领馆工作人员为他提供了必要的领事保护,包括协助他与当地警方沟通、提供一些临时的生活帮助等。操作指南:及时联系我国驻当地使领馆,向使领馆工作人员说明被骗情况,寻求领事保护和协助。实际案例:某中企员工在马来西亚遭遇投资诈骗,他保留了所有与诈骗者的邮件往来、合同文件、转账记录等证据。在后续的维权过程中,这些证据起到了关键作用。操作指南:保留与诈骗有关的一切证据,包括电子证据(如聊天记录、邮件等)和纸质证据(如合同、收据等)。将这些证据妥善保存,可以备份到云端或外部存储设备。实际案例:某中企差旅人员在印度尼西亚被骗后,及时告知公司。公司迅速采取措施,一方面提醒其他员工注意防范,另一方面协助该员工处理被骗事宜。操作指南:被骗后应尽快向公司报告情况,以便公司采取相应措施,如对公司财务进行安全检查、对其他员工进行风险提示等。
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方向,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东南亚跨境网络犯罪受历史、文化、法律、政治和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有深刻的根源和复杂的形成机制。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相关黑灰产业链支撑下,网络犯罪门槛显著降低,传统犯罪借互联网持续衍生新形态,跨境网络犯罪内涵和外延也将不断变化。在部分国家的政治动荡与内部战乱的复杂局势下,短期内尚难以完全消除威胁我海外利益的跨境网络犯罪。
虽然东南亚跨境涉我诈骗问题存在,但不能因此就否定整个东南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潜力。东南亚地区拥有庞大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对于中资企业来说,仍存在着众多合法的、有前景的投资和合作机会。对个人而言,东南亚的旅游资源丰富,如泰国的美丽海滩、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等,仍然是值得前往旅游体验的地方。只要做好防范措施,就可以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避免诈骗风险。
未来,中国政府将与东南亚国家加强在打击跨境诈骗方面的合作。双方将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交流诈骗团伙的情报信息,共同开展打击行动。同时,通过外交途径,推动东南亚国家加强自身的法治建设,提高对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这不仅有助于解决跨境涉我诈骗问题,也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全面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为双方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转载说明】转载时请备注来源:走出去服务港(id:SH_GO_Global),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及发布方授权不可转载。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内容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视为对有关内容的详尽说明,亦不构成法律、税务、安全或其他专业建议或服务。文中涉及的观点不代表编者及发布者的立场。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海外安保信息技术(北京安库)经贸摩擦预警中心、长三角中小企业海外风险预警中心、ICOVER全球安投研究信息数据库、安库风险信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