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边裸聊、3万包月!涉黄的“情绪消费”爆了

创业   2024-11-22 16:49   广东  


作者 | 刘三关

来源 | 公关头条(ID:PR_toutiao)


近年来,“情绪消费”在年轻人的社交圈迅速崛起。


在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情绪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情绪不佳时找人哄、难以入眠花钱雇陪聊、早晨起不来预订“人肉闹钟”…


电商平台上诸如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服务琳琅满目,价格从几元至上万元不等,部分网店的销量更是高得可怕。


在某宝上搜索“情绪消费”

各类商品目不暇接



有需求的地方就容易滋生乱象,不法分子盯上了这一新兴消费方式,以“情绪”消费为幌子,暗地里提供擦边、裸聊等涉黄服务,有店铺的包月费用甚至高达3万元!



3 万包月!

是情绪消费还是情色消费?


情绪消费的兴起,与网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


“游戏陪玩”这一概念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从单纯的技术陪玩拓展到情感陪玩、娱乐陪玩等多个领域。


据业内人士透露,游戏陪玩收费通常为 5 元一局,主要为客户提供情绪价值。若客户既想聊天又期望获胜,费用则升至 15 元一局。


图源:小红书


在游戏聊天频道发布广告接单,只要游戏战绩出色,自然不乏客户找上门,日入两三百元并非难事。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情绪消费”已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新热点。


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不难理解,工作、家庭、金钱、健康等方面的压力已成为年轻人焦虑的源头,这使得他们的消费需求从注重功能性逐渐向追求情绪性转变。


在真实需求的驱动下,众多年轻人愿意为一些“情感向”的新型虚拟商品慷慨解囊。


比如,分手后下单一份“失恋陪伴”,不多时便能收获陌生人的耐心开导;“骂醒恋爱脑”服务帮助当事人斩断情丝,协助其走出分手的痛苦。


因此,此类商品销量火爆。网店“失眠XXX梦”粉丝只有两千多,但销售页面中“10元商品”的销量就超过30万单;


网店“晚安XXX你”粉丝8000多,其中“5元”单品销量达20万单…


图源:淘宝


在某店铺客服发来的“服务菜单”显示,店内提供多项“情绪消费”服务,价格差异悬殊。


陪聊人员分为“盲盒、金牌、男女神、首席、锦鲤和翘楚”等不同级别,级别越高价格越贵。


图源:淘宝


便宜的项目 10 元起步,贵的可达上万元。服务时长可按分钟、小时、天选择,若觉得不够还能挑选周套餐或者月套餐。就“包月”而言,有的店铺收费最高可达 33440 元。


图源:中国之声


然而,除了常规的“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服务项目,部分商家竟还推出“进阶”服务——“线上女友”大尺度视频聊天。



这类服务同样分级,时长有 15、30 到 60 分钟可选,对应不同收费标准。


一般“包周”费用在 5000 到 6000 元不等,若选择色情视频聊天服务,最高可达 720 元 1 小时。

 

图源:中国之声


客服向用户发送的一段 19 秒展示视频中,先后出现一位衣着可爱的美女,以及一位未露脸但姿态充满诱惑和挑逗的美女。


客服介绍称,“线上女友”包含多种类型美女,长相、身材均可挑选,并多次暗示视频聊天可以“非纯绿色”(即涉黄、擦边)


涉黄的“情绪消费”

已成产业链!


随着“情绪消费”销量的节节攀升,一些不法分子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在“陪玩”“陪聊”的伪装下,从事涉黄勾当。


他们打着正常陪伴、互动的旗号,暗地里向客户提供“有偿裸聊”等淫秽服务。


正如上文提及的“线上女友”视频聊天服务,就被不少网友质疑包含线上裸聊内容。


在有利可图的“叫醒、陪聊、哄睡”服务模式下,一条完整的涉黄产业链悄然形成。


江西南昌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内,对外发布了详尽的“店员培训”内容,涵盖陪聊人员的工作性质(陪人聊天、说话、打游戏、情感倾诉)、常见订单类型(闲聊、倾听、吐槽、哄睡等)以及详细工作流程。

 


其工作流程包括陪聊人员如何试音试照、如何接单抢单、怎样提现、如何“晋级”等环节。


情绪消费离步入“正规”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谓的情绪消费,固然有其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价值,但不可忽视的是,其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


首当其冲的便是消费者的个人隐私问题。


有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的一家店铺下单 10 元陪聊服务后,当提出能否提供个人详细信息以便“量身定制”陪聊服务时,对方表示可通过客服下单提供。如此一来,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极易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


其次,提供“情绪价值”的服务人员大多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资质,职业素养良莠不齐。


他们不仅无法提供专业支持,错误的引导甚至可能加重消费者的心理问题。


最后,也是最为严重的“涉黄问题”。


部分不良商家打着提供情绪价值的旗号,从事非法交易,提供非法服务,甚至违法犯罪活动,让“情绪消费”声名狼藉,与“”、健康渐行渐远。


要让“情绪消费”步入正轨,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这类新兴消费模式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涉黄等违法行为。


电商平台要承担起审核和管理的责任,对入驻商家进行严格筛选,及时下架违规商品和服务。


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自身,要增强辨别能力,理性消费,保护好个人隐私和权益。


学企业公关

关注公关头条视频号!


关注【公关头条】,与百万公关精英同行↓↓↓

公关头条
100 万广告公关人资讯平台,热门案例头条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