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熟悉者都知道,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是当时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命运和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从牧童到世界大国领袖,再到政治舞台上迅速消失的“退休者”,他的一生如传奇般波澜壮阔。1957年对赫鲁晓夫来说是个非同寻常的一年,也是他命运发生巨变的一年。
在这一年,赫鲁晓夫已经六十三岁。斯大林去世后,他清除了自己最大的威胁贝利亚,打压了斯大林看好的接班人马林科夫,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在苏共二十大闭幕时作了《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报告。赫鲁晓夫已经稳坐最高权力的宝座,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赫鲁晓夫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党内高层,对他的反对和不满只有来自高层才会构成真正的威胁。在刚结束的苏共二十大后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中,很多人因为不适应赫鲁晓夫的工作方式和风格而心存怨言和不满。他们与赫鲁晓夫接触最密切,对他的优缺点了如指掌,感受也最直接深刻。客观地说,他们的批评很多都是正确的。
赫鲁晓夫的问题主要在于工作作风,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他的理论基础不够深厚,缺乏计划性,处理问题急躁草率,好大喜功,对所有事情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立即执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他对周围的人,尤其是最高领导层的同事,缺乏应有的尊重。
这种不尊重表现多种多样,在叶梅利亚诺夫的《未经修改的档案:赫鲁晓夫传》中有详细记载。有时候赫鲁晓夫对同事颐指气使,这种行为让人感到愤怒。有时候表现为独断专行,比如1957年,他未经中央主席团同意就宣布要在某些领域赶超美国。这些行为引起了同事们的不满和反感。赫鲁晓夫的失态举止也可能伤害到其他领导人的自尊,这在一次与文艺工作者的聚会上就有所体现。
读后感悟:
阅读完《我是妈妈,我要放假》这本书,心中感慨万千,仿佛经历了一场与书中主人公同甘共苦的旅程,对母亲这个角色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知与感悟。
这部作品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全职工作妈妈艾米的生活画卷,展现了琐碎日常、压力与挑战交织的生活场景,以及爱与责任的交融。每一个细节都深入揭示了母亲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让我意识到母亲的付出远非表面所见的简单照顾,而是背后默默奉献、精打细算的无数瞬间。
在阅读过程中,书中幽默诙谐的情节时常逗笑,却也引发沉思。母亲们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所承担的巨大压力,以及她们自身的需求和价值常常被忽视。作为子女,我们是否给予足够理解和支持?是否应该倡导更平衡的家庭模式,让母亲们实现自我追求和家庭责任的平衡?
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与母亲的关系。曾将母亲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未能体会她的辛苦。现在更明白母亲是一个有内心世界、渴望被尊重和关爱的个体。我们应更用心倾听母亲的心声,分担她们的压力,让她们感受更多温暖与支持。
在更广泛层面,《我是妈妈,我要放假》呼吁社会关注母亲群体的困境。母亲是家庭基石,社会重要力量。当她们在包容理解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与责任平衡时,整个社会将受益。
这本书唤起对家庭、亲情、自我与社会的思考,让我更珍视母亲的付出。未来,将努力创造更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积极面对生活挑战,关爱自己,也关爱那些默默奉献的母亲们。
读后感悟:
经济史研究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阶段。首先是历史学取向的经济史研究,将经济史视为历史学的一部分。代表这一阶段的有著名的年鉴学派和经济史学家布罗代尔。第二阶段则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注重利用制度变迁进行经济史研究,这时经济史更多被视为经济学的一部分。第一阶段更倾向于描述性统计分析,而第二阶段则更注重定量分析,这种划分由学者彼得·特明提出。
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研究也由个人主义倾向向群体研究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成为重要的资料来源。因此,经济史的发展更加偏向于数据分析。新经济史革命的代表人物罗伯特·福戈尔和道格拉斯·诺恩通过计量学派展开了这一革命,将直觉判断转化为理性的定量数据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
回顾历史时,常以叙事方式理解过去,似乎经济波动、制度变迁和社会进步充满了不可控的偶然性和复杂的文化背景。这本书提供了新视角,结合计量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的理论,使历史不再是抽象故事,而成为可以量化和解释的有机系统。经济学不再仅是抽象公式或理论,而是身临其境的知识,经济学无处不在。
"计量学派"和"新制度学派"以不同方式重新解构和阐释经济史,开启了经济史领域的革命。通过数据,我们看清经济演变的脉络。作者引领我们重新审视诸如英国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通过数据和模型的分析展现出经济和制度交织的复杂图景。
制度不仅是法律或文化传统,更是深刻影响历史走向的"隐形之手"。美国经济在19世纪的崛起就是制度创新的结果。这种新视角让我对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历史不仅由伟人或事件书写,更在制度引导下逐步形成。
历史是一门科学,通过不断精进的方法论,是一个充满逻辑和规律的世界。在历史、数学和物理中都可见生活的哲学,这种发展不是无迹可寻,而是遵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