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是指人们利用熟悉、具体的经验去构造陌生、抽象的概念,其本质是人类借助于基本的感知觉范畴和经验去发展更高层次的概念,并通过感知觉经验表征抽象概念、思考与加工抽象的信息。换句话说,概念隐喻就是用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域中的词汇来描述另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域。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所有不是直接源自身体经验的概念在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通过隐喻映射机制,主体可以以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思维。
生物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隐喻性。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为动物直接或间接地提供食物,称为生产者;动物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只能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称为消费者。
这显然是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相类比,用人们熟悉的生产和消费概念来描述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所扮演的角色。生理学中的兴奋、神经冲动等概念,将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电化学变化与人们熟悉的自身的兴奋、冲动等相比拟;分子生物学中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和基因的表达等概念,显然是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抄录、翻译、表达等概念来构建和表征与遗传信息有关的抽象概念。细胞学中细胞壁、细胞核、细胞骨架、内质网等概念中,壁、核、骨架、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与此相关的经验用来构建和表征细胞相关结构,完美体现了概念隐喻的妙用。概念隐喻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食物链、食物网、肽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靶器官、靶细胞、酶(“媒”的谐音)、基因(“基本因素”)、赤道板、玻璃体、胰岛、遗传密码、信使RNA等。
除概念的名称外,还有一些揭示概念内涵的命题也是隐喻,如DNA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ATP是细胞中的“能量货币”等。
许多生物学概念在有隐喻性的同时还有具身性。具身理论认为人们的概念系统与人的身体的知觉运动系统具有关联性,并强调概念的形成基于主体的身体性经验。
人在认知活动时,将身体的推、拉、伸、缩、进、退等动作,对空间、光线、颜色、味道、声音、温度、硬度、大小等的感觉和知觉经验,投射到对事物的认知系统中,就形成了概念。许多具体概念就是感知觉基础上的抽象概括,比如“前肢”“后肢”“上肢”“下肢”,其中的“前”“后”“上”“下”就是源于身体对空间的感知。
许多抽象概念又是在具体概念基础上形成的,将具体概念作为抽象概念比拟的对象,因此仍具有具身认知的特点,即具身性。比如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其中的“前”“后”虽然不是空间概念而是时间概念,但却是空间经验在时间概念系统中的投射。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人体也是其研究对象。因此,生物学中概念的具身性更为突出。例如,胞吞和胞吐,吞和吐本是人体的动作,用于描述大分子有机物进出细胞的机制,就是一种具身隐喻;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也是如此,细胞并无呼气和吸气的动作,但呼吸作用的实质与人体是一样的,因此用人体的呼吸来比拟细胞的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这显然也是具身隐喻。再如跨膜运输(“跨”是人体的动作)、细胞吸水、蒸腾拉力、花冠(“冠”是人戴的帽子)、根冠、林冠层、上皮细胞、皮下组织(“上”“下”是人的空间经验)、核酸(“酸”是人的味觉之一)、跳跃基因、操纵基因、高等动物、低等动物(高和低都是人的空间经验),等等。
还有一些揭示概念内涵的命题是具身隐喻,比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担”是人的动作)、气孔既能张开又能闭合(“开”“闭”也是人的动作)等。
了解生物学概念的隐喻性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比拟,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或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但是,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隐喻作为一种比喻也是如此,这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尽管用“流动”一词,切不可以为能量真如液体那样流动;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要让学生理解这是不同生物之间无形的关系链、关系网,而不是有形的实体链和实体网。
根据生物学概念的具身性特点,认识到个体关于世界的概念等认知活动并不是外部现实镜像式的客观反映,而是借由主体的身体经验所形成的,尤其是身体的感觉系统及身体与空间的关系成为概念和意义的本原,那么,概念教学就不能只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应当注重营造让学生身临其境的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动口、动手、动眼(有时还需要动其他感官)、动脑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模型等活动增加概念建构的具身成分,还可适当安排一些角色扮演活动;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多运用手势和其他动作、表情、音调等手段,以调动学生的身体经验和情绪体验,而不只是依赖照着PPT或教材上的文字宣讲。当然,也要注意具身隐喻的比喻特点,避免从字面上机械理解。比如有氧呼吸的“呼吸”,就不能理解为一呼一吸的动作;根冠的“冠”却位于根尖的最下方;高等动物的“高”是进化地位的高,而不是个子高。
至此,赵老师的概念教学五连转载完毕,读完甚感欣慰,我在课堂上各种变着法的概念教学、模拟活动原来都是有理有据,只是我自己并不知道,这给我原本摇摆不定的做法以莫大的自我肯定和鼓励,我必将再接再厉!
…………摘自“生物学概念的特点及其教学启示”——赵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