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小窝|陆丰民俗文化之甲子英歌

文摘   2024-11-07 18:57   广东  



  陆丰民俗文化之甲子英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陆丰的甲子英歌,这是我们陆丰地区的传统舞蹈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它于明初从福建传入我们陆丰甲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历代民间传承古老的传统敬神活动节目。无论是元宵节灯会,端午节龙舟会,还是中秋赏月会等场合,都少不了应景的英歌舞表演。


记得小时候我总喜欢在节日的时候跟着家人去凑热闹,不管是“妈祖生”还是元宵节或者是春节,我都会跟着去。那时候这些节日表演的节目里面最常见的就是“英歌舞”,我看着那些哥哥们画着奇特的妆容、穿着与平时风格不同的衣服表演着,脑子里总会浮现出一些问题,想着想着我就会抬头望向外婆,然后问:“为什么他们要穿那种衣服啊?还有他们脸上的是什么?看着好恐怖啊!”我外婆每次都会耐心地跟我说:“他们是在装扮梁山好汉,在帮民众驱邪。”那时的我还不懂梁山好汉是什么,只觉得他们又恐怖又好玩,想着要是能玩上英歌舞领队手里的蛇就好了。大人看着我一直盯着那条蛇,就会笑着问我想学吗,虽然看着很好玩,但想着要化那么奇特的妆就算了,所以当时的我还是一口拒绝了。现在想想,要是当初去学了也好,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多学一份技能。



长大后的我,因为学业繁重,所以放假时间不多,但是遇到有英歌舞的表演,我还是会去看两眼的。直到长大后,有了手机,我才真正了解了英歌舞。甲子英歌舞,在我们当地叫“英歌”,意即表演英雄们的歌舞。而“英雄”指的是梁山108号成员,“歌”则指原来的边打边唱,舞”则指脚手舞步。它以手中转动一副五十厘米长的坚木棒进行有节奏的碰击作为基本动作。列队以画上脸谱的“武畔”二十五人和“花鼓公”二人共二十七人,“文畔”则以化上小生面谱的十二人和“花鼓婆”二人共十四人,合计四十一人在正前方,后面再加上小戏、演唱类节目。至于那个拿蛇的人是《水浒传》的解珍,绰号两头蛇,他代表着驱鬼的巫师;而这条蛇,就是古傩礼中祭祀的人手执的茅苇长鞭。它的用途是来驱鬼,舞蛇开路的功用和鞭子的是一样的。还有种说法是蛇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的基础,舞蛇代表以正气开路。在前部以手握“神蛇”的时迁开道后,李逵、杨志、朱贵按顺序排列,以下则排上“武畔”二十一人(花鼓公、花鼓婆四人可以任意行动),而“武畔”以下依次为 “文畔”十二人。“武畔”舞动手中双棍,“文畔”则手持小铃鼓,一上一下,与棍同时上下,击出声响。后面主要化装游行。传统节目主要有:《六国封相》、《七鹤归洞》、《达摩渡观音》、《父女相会》、《双摇橹》、《双竹槌》、《盲子甘草》等,或再配上一些丑角或搞笑的“偷抱猪仔”、“傻女婿上厅”、“公背婆”等,总人数限定在108名以内。


甲子英歌的一大特色就是脸谱,其脸谱既与戏曲脸谱有共通之处,又有花脸特色的独特群像。二十五面脸谱互不相同,每一张脸谱都是对梁山108个英雄人物个性形象、性格特征的模拟勾勒。据我们知名脸谱艺人李成节、詹德雇同志介绍,脸谱的眉、目、额、鼻、腮等处造型着色变化较大,大抵用色阶对比、曲直大细线条变化,是采用古典对称式的图案或半图案交错综合形式,浓淡繁简对比,二意结合,以突出人物性格为重点进行勾勒,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浒英雄人物的不同特点。甲子英歌另一特色是人物的装扮:表演者会脚穿带铃铛的草鞋,打上各种颜色的绑腿,穿红色裤装;而上身则会穿上自带环花束袖的黑色衣衫(“文畔”是天蓝色的),头上戴一顶雉尾双龙武生冠;腰插小巧玲珑的、和《水浒传》中对得上号的兵器,行动十分威武。我想,正是其浓厚的传统性,让人百看不厌,才会流传久远、好评如潮。



前些年因为疫情,甲子英歌倒是没有出来游街巡演,但今年开放之后,甲子英歌在大年初一这天就出来游街表演了。正好,我还去看了。我还从表演者口中得知,他们在出演前要训练很久;出来游一次街大概要一天,而且在演出开始前,都要在甲子镇中心城区的元帝祖庙前巡游一圈。这样一天下来可谓累的半死,但他们也说累无所谓,因为这是传统,是他们一生都要做的,他们是文化的传承人。我很佩服他们,就像现在各种文化的传承人一样,他们历久弥新,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坚守着。以现在的眼光看英歌舞确实跟小时候的不同,我现在觉得它融合《水浒传》融合得十分精妙,不愧是先辈们用勤劳与智慧创造出来的产物,其削槌、伏槌、掺槌之举,有如武当派系的拳法武态,气势雄浑,十分磅礴,粗犷豪迈、刚劲有力,有梁山好汉的阳刚之气,也有刚柔并济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形态,拥有岭南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一个具有浓浓传统味的民俗舞蹈。


在现代文化冲击传统文化的状况下,许多传统风俗文化已经渐渐淡化,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许多人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崇洋媚外,我想这是着实不该的。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一路走来,积淀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对这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砥砺前行。而甲子英歌,依旧在新时代中发挥着它的历史意义,作文一个优良传统文化,我们陆丰每逢逢年过节、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大桥通车、学校庆典仪式举行时,都免不了请英歌队大舞一番。它是我们传统节日中的一个文化符号,也是陆丰人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符号,它凝聚着陆丰人民希望可以以正压邪,民康物阜,万事大吉的美好愿景和对水浒英雄重情重义、刚正不阿的崇敬敬仰;它是在这快餐化的信息时代中,对旧时代洪流中留下的璀璨文化瑰宝的最后坚守。





作者|2022级李泽桦

稿件编辑|策划部 朱晓琳

责任编辑|策划部 朱晓琳

图片来源|2022级李泽桦

投稿邮箱|xinhuapu@126.com

初审|刘欣怡

复审|李铭建

终审|杨帮琰





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
广州新华学院(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文系官微。中文系于2005年9月成立,办学上对接岭南文化建设及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确立了地方文化服务人才、中小学语文教育人才、中文研究高层次人才“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