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孝纪
在故乡,正月初一过新年,家家户户都是过中节,也就是中午这餐算是过节的正餐,大鱼大肉,最为丰盛,于今亦然。那时候,虽说这天村中往来走动的人较平日少,但是吃罢中饭之后,依然会有人陆续走出家门,汇集到村前的朝门口闲聊,这之中,又以成年男子居多。若是不下雨,甚或是晴天,闲聚闲谈的人就更多,身着新衣服的小孩子不时在人群之间走来穿去,放些零碎的鞭炮,或从手中拿着的一张红纸炸药抠下如豆的一粒放在石板石墩上,用小铁锤一敲,发出啪的一声脆响,硝烟腾起,乐不可支,过年的氛围就愈发浓了。这些闲站闲谈的人当中,自然就会有人扯到龙灯身上,提议扎龙灯,一人倡议,众人响应,于是一年一度的舞龙灯乡俗就此拉开了序幕。
长久以来,故乡的龙灯都是用稻草扎的,自然可称作稻草龙灯,或者草龙灯。不过,我们日常的方言里,把稻草叫做秆,因此,村人口头上多是叫做秆龙灯。扎龙灯的倡议一旦付诸行动,就有自告奋勇的人从自家猪栏牛栏的楼上,下了干净金黄的稻草,一捆一捆扛到朝门口来。也会有人拿了柴刀,到村后的山岭上去砍小臂粗细的杉木棒,裁取三四尺长,削去树皮,白白亮亮,长短粗细大致相仿,叫龙灯棒,也一捆扛到朝门口来。有了这两样材料,一条气势不凡的龙灯,在众人齐心协力的巧手下,就能轻易地扎出来。
扎龙灯,技术含量最高的当属扎龙头。那时村中会扎龙头的中老年人很多,我的父亲也深谙此道。龙头分两种,一种叫宝珠龙,一种叫瓜勺龙。扎宝珠龙头时,众人先用梳理干净的稻草,扎出一个个蒜头状的长秆宝珠,宝珠大的如拳,小的如新母鸡下的蛋,各有类别,各有所用。而后,将二三十个这样的稻草宝珠组合绑扎,渐渐就有了形制,龙首,龙角,龙眼,龙耳,龙嘴,龙舌,龙须……应有尽有,活灵活现,看起来威猛又漂亮,气势不凡。扎瓜勺龙,也要先扎一些宝珠,只是宝珠的数量少了,而且龙的上下两颚,全由稻草编扎成了大瓜勺状,嘴巴张得老宽。比较而言,宝珠龙更好看,做工精细,更为人所喜爱。龙头一旦扎成,自龙首后延出一条宽厚结实的长辫,每隔五六尺,在辫子上方绑扎一节结实的柱状稻草,大小长短一如量米的大竹筒,这样一个龙节,叫一稿,龙节的数量可以任意往后增加。多数年份,我们村里为主的这条大龙,连同龙头,是九稿龙灯。而后在龙头和龙节的下面,插上白亮的龙灯棒,绑扎紧实,一条金黄簇新的秆龙灯就扎好了。几个人试着舞动起来,长长的秆龙灯摇头摆尾,翻腾游动,立时就生动了,仿佛注入了灵气。
扎龙灯的时候,朝门口围观的人会越来越多,有的少年和儿童,也拿稻草扎制自个儿玩耍的秆龙灯,在大人们的帮助下,他们的愿望能轻易实现。这些简易的稻草龙,或两稿,或三稿,或一稿,有的一稿龙灯就一个简陋的光龙头,或一个龙节,大小不一,看起来很搞笑。村人统称这些小孩子玩家家的稻草龙,叫做狗婆龙。诸多的狗婆龙,被孩子们当作宝贝拿回家,是乡间春节里特有的玩具,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有时也在自己的狗婆龙上插上几支点燃的香火,摇一摇,舞一舞,学着大人舞龙灯的样子,一如龙子龙孙,玩得十分开心。
从正月初二起,舞龙灯就成了村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大活动,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热情洋溢。
每天午后,村中就会自发地有一群人,大人、少年和孩子,从朝门口的盘龙处,举起这条长龙,敲锣打鼓,在石板巷子里游走,挨家挨户收香。为首的人,提一只装香的大菜篮走在前面。络绎的龙灯队伍吸引着沿途更多的人加入,更加热闹壮观了。
“收香收香,银子摆庄。
扯蜡烛,起花屋。
摸香摸得快,买田买过界。
摸香摸得慢,买田买一万……”
龙灯每到一家,举龙头的人必定在其厅屋或灶屋里点点龙头,算是拜年。这些收香时说的顺口溜,也会在龙灯队伍里不约而同地喊出来,声音又整齐又急促又响亮,分明带着几分嘶吼,几分兴奋,几分敦促。那屋里的主人,笑容满面,说些吉祥话,把早已预备好的香或蜡烛,递给收香人。龙灯继续到下一家拜年收香,喧闹与欢乐也在每一个家庭之间不断地传递。若是遇着有喜事的人家,比如新娶了媳妇,或新女婿上门拜年,或者新生了孩子,龙灯自然要贺喜一番,而这人家也必定会回馈更多的香,有的甚至会封上一个红包。
待到天色已黑,整个村庄已收了一轮香,此时,不少人家已吃过了晚饭。龙灯回到朝门口,一字摆开,场地上人影攒动,众声喧哗,大篮子的香被人大把大把地点燃,映着红红的火光和烟尘,许多人在分发燃得通红的香火,众人又将这些香火,一支一支插满龙头、龙辫、龙节、龙尾,顿时,一条浑身布满火红光点的香火龙,在黑夜的映衬下璀璨明丽,神采奕奕。
锣鼓开道,喇叭劲吹,香火龙举了起来,人们纷纷跟随,在村中的每一条巷子,每一处角落,进行游荡,俗称扫宅。据说香火龙扫宅,妖魔鬼怪和瘟疫都要退避三舍,能保村庄安宁,六畜兴旺。每一户人家,都大门敞开,放鞭炮,点纸钱香烛,迎接香火龙的到来。家主们往往会趁香火龙过身时,从龙身上拔下几支香火,插向自家大门口,或者猪栏鸡舍,成了辟邪的守护神。
当香火龙在村庄里扫宅了一轮,会再度回到朝门口,龙身上重新插上新燃的香火。喧闹的队伍再度启程,这次,红光灿烂的蜿蜒长龙一边舞动,一边是向着村旁的禾场行进。在夜空底下,在宽阔的禾场上,一村之人围成大圈,将香火龙包围在中央,兴奋地观看舞龙灯。高举龙灯棒舞龙灯的人,都是年轻力壮的中青年男子,他们有着良好的经验和敏捷的身手,将一条火龙舞得花样百出,火星飞溅,如游,如惊,如窜……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人群里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从头初一下午诞生,到元宵节倒灯之前,保佑一村平安的这条大龙,每天都要到深更半夜,才回归到朝门口的檐廊下,靠墙盘着。
在那个远去的淳朴年代,春节期间舞龙灯,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与耍狮子、看戏一道,共同构成了湘南乡村年俗娱乐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