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丨 《节庆里的故乡》(节选)

时事   2025-01-28 19:46   湖南  

作者:黄孝纪


黄孝纪,郴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津图书奖、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得主。2012年以来,以出生地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为样本,撰写了多部反映中国南方乡村社会变迁的作品,已出版八公分系列散文集《八公分的时光》《八公分的味道》《瓦檐下的旧器物》《一个村庄的食单》《故园农事》《节庆里的故乡》《老家什》《庄稼人》等,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权威好书榜、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多部作品版权分别输出到俄罗斯、意大利、埃及、拉脱维亚及中国台湾地区。







《节庆里的故乡》中,作者以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为样本,按照时间顺序,从大年初一到年尾除夕,细腻地描绘了故乡四季四十种乡村重要节庆习俗。书中蕴含着浓郁的乡情与深刻的文化思考。春节期间,我们将节选其中7篇供大家赏析。






除夕终于到了!它像抵达终点的长跑者,脚步一下就慢了,舒缓开来。在故乡,人们习惯把这一天称作“三十晚上”。有句乡谚,“三十晚上的砧板”,意即这天每家每户都在杀鸡宰鸭切好菜,为着过节做准备。
年少时,我们一家已在村南的新瓦房居住,门前溪水潺潺,田野广阔,青山绵延。每年除夕这天,同许多建了新瓦房的人家一样,我们家也会在厅屋大门口和灶屋门口,各贴上一副红红的春联。我上高中后,母亲把写春联的任务交给了我,虽然她与父亲都不识字,尽管我的毛笔字写得也不好,但母亲觉得既然这些字是出自她儿子的笔下,就好看,就更有意义。母亲说不出这样的话语,但从她的眼神和脸上的笑容,我能真切体会到。因此,每年除夕之前,母亲就会特地从江对岸的油市塘供销社买来一张大红纸和一瓶墨水,若家里的旧毛笔坏了,甚至还会买一支新毛笔。其实,我写的春联内容,也都是从别人家门口看来的,或从书上学到的。我至今对两副春联记忆犹新,正大门的那副是:门对青山千年盛,户纳祥光万代隆;灶屋门口的那副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门楣上各贴上四字横批。讲真,当门口贴上了火红的春联,且又是自己写的,怎么看怎么顺眼,觉得自己简朴的家更好看了,喜庆明亮,更有了浓浓的年味。
除夕这天,故乡的风俗,当天吃两餐饭,早饭简单应付,过节的正餐,也就是年更饭,团圆饭,比平日的中饭迟,比夜饭又早,俗称迟中饭早夜饭。一年一度,收头煞尾,在吃年更饭之前,最重要的事情无疑是敬神。这天上午,村里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杀鸡,用来敬神。在我们家,母亲将鸡宰杀清理后,整鸡煮熟,呈跪拜状装盘,在厅屋的神台前敬土地神灵,敬历代祖先。当天村前的老水井、老柏树旁,村北一处叫雷打石的地方,会陆续有人端着鸡来敬神,烧纸香,点红蜡烛,红红的鞭炮屑打了一地。这是村里人最爱给小儿寄名之处,这些井神、树神、石神,自然成了诸多人家的庇护神灵,享受人间香火与敬意。敬过神的鸡,改刀烹煮,喷喷香香,是当日过节的一道大菜。
吃大鱼大肉至为丰饶的年更饭,故乡向来极有讲究。年更饭是一年到头的团圆饭,一家团聚,吃饭喝酒,极尽欢乐,特别忌讳此时有外人到来。故而这一天,每户人家的大人长者,都会一再告诫少不知事的孩子,不要到别人家去玩,就在自个家里或屋旁玩耍。在往昔,除夕过节吃年更饭时,一般人家放过鞭炮之后,都会把屋门关闭,也叫关财门,封财门,闩上门闩,守住财气,以防万一有外人闯入,漏了财运。积习成俗,人们普遍都会遵循这一年俗,极少在别人家吃团圆饭时贸然而去的。若是有人此时不期而至,主家会十分不悦,日后这户人家如有不走运的事情发生,会怪怨一年。有的村庄,旧习在吃团圆饭时,会准备一根粗大的柴兜脑放门边,若有人冒失推门而进,就一柴兜脑打将过去。
当整个村庄,响起连续不断的鞭炮声,我们知道,各家都在闭门吃团圆饭了,是故乡大地幸福祥和的时刻。
吃过团圆饭后,一村的亲友邻里之间,又可相互间串门辞年,坐一坐,说一些祝福的话语,顺带给小孩子送一些玩耍的鞭炮之类的小礼物。
除夕当天,也是一年中讨债还账的最后日子。在故乡,旧日讨债之人,往往会在团年饭后上门。有的一家之主的男子,实在还不了钱,也会趁这个时候走出家门躲帐,藏在某个偏僻之处。对于这样的人,讨债人坐着干等也无法,因为照故乡的规矩,即便叫花子也要过新年,上门讨债之人,必须在除夕当晚十二点之前离开,以便躲账的人能回家过年。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除夕夜是宁静而温馨的。窗外的夜空,不时有零散的鞭炮之声传来。屋内的灯光下,一家人围着正灶烤火,吃东西,喝茶,谈天说地,一同守岁。除了给孩子压岁钱,除夕之夜的另一个年俗也是必须的,那便是给毛头小儿“刮屁股”。所谓刮“屁股”,其实是刮嘴巴,担心童言无忌,在过年期间,尤其是在正月初一说出不吉利的话。刮屁股,多是在小孩睡着时进行,由奶奶爷爷或父母取一根小木棍,或一截高粱秆子,或几根稻草,或一张纸片,在小孩的嘴巴上象征性地刮三下,并说道:“刮屁股了,刮屁股了,好话有准,丑话当屁。”并在小孩的床头放一颗糖,以便头初一早晨醒来就给个糖吃,嘴巴甜,讨个吉兆。
从少年到青年,在这栋新瓦房里,我与父母、姐姐度过了一个个温馨的除夕,无限美好!那时,虽然我们家一直买不起电视机,生活简朴,但有父母在,有姐姐在,有了那一灶红红的除夕炉火,简朴之家也是人间最美好的所在。以后,我参加工作,成家生女,除夕里的欢笑声更多了,在这间瓦房里,我的父母,乐呵呵地为他们的小孙女封压岁钱,刮屁股,沿袭着古老的传统。
夜深人静,我们都上床入睡。只有母亲还依然在忙碌,这是她几十年来的老习惯,这个除夕之夜,她通宵都不会睡觉,只在我们上床后,独自坐在灶火前打一会盹。而后,她又精神百倍地预备着明儿早晨过新年的事务,等待着夜半第一声鸡鸣,等待着叫醒我们吃夜半的年更酒,迎春纳福。
长长的静寂之后,新年降临夜半的村庄。那一刻,天地交泰,旧的一年正离去,新的一年已到来。
突然,声音大作,像雨点,像雷鸣,像千家万户一致约定的迎春号角。
鞭炮骤然响起……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爱郴州
郴州市广播电视台官微号。主流媒体,权威发布。聚焦时事政治热点、社会民生新闻,挖掘本土文化,推介吃喝玩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