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赏析 |《可怜的东西》——聊聊人身上的那点动物性

文摘   2024-12-05 17:40   吉林  

喜欢我们的文章请
【蓝字点进主页】- 右上角【...】- 【设为星标】


《可怜的东西》——
聊聊人身上的那点动物性


前段时间参加了心理学专家施琪嘉老师的“女性工作坊”,在课程中他推荐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为《可怜的东西》。

坦白说,作为一个拥有着二十多年性经验的女性,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还是不禁感到脸红心跳,看完之后,更是灵魂震颤。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名脑科学家,将一名自杀孕妇腹中尚存活的胎儿大脑,移植到这名孕妇脑部,让她以新的身份——贝拉,重获生命的故事。而故事就围绕着这位拥有成人身体、婴儿心智的女性,如何逐步成长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文明人而展开。

导演想要通过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让一位女性在被完全允许的环境下,真实地呈现她最自然的成长过程,包括生理的需求和心智上的发展。故事里充满了大量的隐喻。

我今天想要从其中的一个侧面,来聊聊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阶段——生理需求,我将其称为“动物性”。

我们总在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但却忽略了人身上的动物性——人首先是动物,才是人。


电影一开始所呈现的贝拉,所有的言行举止基本上就是个孩子:任性、无礼、脾气暴躁。随后,是她生理和心理上的蠢蠢欲动。其中一个场景是她坐在餐桌旁,旁若无人地自慰,其间还邀请女仆加入。之后的很多镜头,都是她放肆地吃东西、无节制地自慰。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男人,原本是科学家请来给她和未婚夫证婚的律师。这名律师生性风流,一眼便看上了贝拉,并偶然发现了她在自己房间独自享受“性爱”的场景。作为情场老手的他,也洞察到了贝拉本能而又强烈的需求和渴望。

于是,他带着贝拉私奔,开启了一段走向世界的探险之旅。

当他们到达新的国家、新的城市时,电影由原来的灰白色调,变成了彩色。

这样的变化,也映射了贝拉内心的转变:由原来的沉闷与乏味,变得五彩斑斓。她的思维开始变得活跃,情感开始变得丰富,她的世界开始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同时,这位风流律师也极大地满足了贝拉身体里迸发出来的巨大渴望。

心理学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一生对人的研究,最大的发现就是这两个概念——“性”和“攻击性”。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这两个动力展开。而后的心理学发展,也都是基于这两个原点不断衍化。

而电影里大量的性爱镜头、赤裸着相互纠缠的男女身体、疯狂的彼此进攻……无不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着人们最原始的生命动力。


这部电影对我的冲击,不只是生理上的,更是观念上的。

我们的文化给到我们成长的环境和教育方式,是压抑的,也是矛盾的。而且对于女性,这种压抑和矛盾显得格外苛刻:有性需求就是可耻的、让人害臊的、会遭到羞辱和鄙视的。

而我们自己,似乎也认同了这一点。

这导致我们即便是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也无法正视“性需求”,更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它。

我记得在女性工作坊小组讨论的环节,一位女学员问小组其他女性学员:“你们的第一次性高潮在什么时候?”

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死寂般的尴尬。

我不认为她们是羞于表达性高潮,而是我肯定她们中应该很少有人真正体会过性高潮。


电影中,贝拉对身体强烈的性释放表达得淋漓尽致。即便在观看的过程中,从精神层面,观看者似乎也跟着她体会了一波又一波极致的性高峰。在那一刻,你还能义正辞严地说这件事有多么的“下流”、“可耻”吗?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性解放”,也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鼓励人们“无视道德底线”乱来的歪曲理解。但事实上,贝拉在经历了对自我身体的探索和极致的表达后,也经历了人性的恶、世界的阴暗。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心智也在不断发展,她开始启动人的另一个本能:思考。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思考、有良知、有羞耻心、有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自发地对社会规则的遵守。这些都无需“教”,同样都是本能。

我记得有一次面对网友关于“分寸感”的提问,心理学专家曾奇峰老师是这样回答的:“分寸感不是教的,是自我心智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自然产生的。这一点上孩子比我们强,我们之所以不再有分寸感,是因为被父母干扰得太多了。”随着对心理学不断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我也越来越发现:一个人因为人格发展问题所导致的社会行为问题,不是他学来的,而是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干扰和干预,或者说很多的基本需求被压抑而形成的。

在电影中,贝拉看到了贫穷,看到了那些饿死的婴儿成排地躺在地上,看到了人与人的差距。她的内心被一些东西触动了,她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关于人性,关于人生。她开始意识到,有比生理上的享乐更值得她去探索的东西——哲学。


于是,她把所有的钱都捐给了穷人,也因此流落街头。

为了生存,她选择了去做妓女。在这个过程中,老鸨教会了贝拉:人在赚钱的同时,也会经历人生百态。再年轻漂亮的女孩也会老去,而努力应对困难并击败困难,这样的人生才算完整。贝拉在心智上的成长,正是在这样一个不被社会所接受的环境和令人不齿的工作中开始的。她用自己的身体满足不同男人的身体和心理需求:有普通人,有牧师,有为了给自己即将成年的孩子做性爱示范的父亲。

动物有生理需求,人也有生理需求,而人的生理需求其实也预示着人内心的精神需求。

在看电影的某一刻,我甚至有一种错觉:她不是一个妓女,她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满足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众多可怜人的需求。

从传统的道德观念上,你可以说贝拉是个道德败坏的女人。

但从人性的角度,你无法断定她就是一个坏人、恶人。自始至终,我从她身上感受到的都是一个人真正的“善”。


经历了这一切后,贝拉没有变得堕落,而是最终成长为了一个有智慧、有力量、充满正义感的女人。

我不认为这是导演在满足并迎合主流社会的价值观,而是在呈现:一个人,如果按照最自然的生长规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所有生理需求后,最终的走向。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东西:善与恶、对与错、道德与人性、龌龊与美好、无知与愚昧、虚伪与正义……

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一边在严重打压我们身上的动物性本能的同时,又一边在压倒性地灌输“社会道德标准”等空洞的道理。这两股力量在同一个人身上较量,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产生严重的割裂,束缚着我们的灵魂,消耗着我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无意宣扬女权、性解放,也无意推崇一种肆意释放动物性的放纵生活方式。

我只是想要表达作为一个人,我们有权看见,也有权接纳我们身上的动物性。

你压抑它,只会让它以更加邪恶的方式被表达,比如产生心理问题或真正的道德品行问题。

你接纳它,并用正常的途径释放它、享受它,它会让你成为一个人,一个人格更完整,具备真正“人性”的人。



作者:刘琴
一名职场人转行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作者

寄语:成长的快感来自于先体验“丧失”的痛苦。
愿大家都能体验成长的快感!


首届创伤系统培训·大咖讲座将于12月20号迎来最后一期。此番, 我们荣幸邀请到了方新老师,以其深厚的行为认知与催眠领域造诣,为我们深度剖析创伤议题。12月20号晚8-10点,腾讯会议,诚邀您的加入👇








作者 | 刘    琴
编辑 | 梅    子
排版 |     糖

END



人人江湖
没有没有心理学的领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