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孩子往往来自这10种不健康的中国家庭, 你是其中一种吗?

教育   2024-11-25 11:00   日本  

中国人普遍把家庭观念看得很重。但是却由于过分重视,而导致大部分家庭都存在着“界限不清”的问题。界限不清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也使家庭变得不健康。

今天分享一篇心理学家曾奇峰的讲座文字稿,他谈到了中国家庭中的十种不健康现象,并生动通俗地解释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渴望和恐惧。也希望各位家长们看后,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作者:曾奇峰。本文来源:曾奇峰的演讲主题《家庭中的快乐与罪恶感》。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中国人普遍把家庭观念看得很重。但是却由于过分重视,而导致大部分家庭都存在着“界限不清”的问题。界限不清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也使家庭变得不健康。


健康的家庭,分化的好,相互独立,不需要对方也能够活的下去。而不健康的家庭,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分化,在象征层面的相互吞噬,没有界限。


以下是10种中国家庭典型的界限不清的情况:


一、家庭中有一个过度严厉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柔的。


我理想化的一个父亲,是这样一个状态,他跟他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但是他也有温柔的能力。


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伪装得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如果大家想像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欢的女孩儿面前如何的装模作样,你就可以理解已经有了儿女的男人,在孩子们面前那么严肃,是在干什么。


二、家庭中有一个过度唠叨的妈妈


妈妈对家庭的事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简单说,这个妈妈还停留在“口欲期”。


一个到了妈妈级别的人,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说出来,这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


如果以上两点画面化一下,可以想象,一个家庭,爸爸是在装模作样地严肃,妈妈在唠叨,孩子就在那备受虐待。



三、家庭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


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这是被中国家庭被谈论最多的事。


大家都躲在学习的后面,感觉比较安全。当父母开口谈学习时,就是他们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还有家庭里不能够谈什么,比如说性,这个是话题被高度限定的一个。


如果爸妈,把自己内心修通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来限定孩子。当父母在孩子说到某个话题时感到不安,不让孩子讨论,就需要先看看自己的那份不安,有可能那里就是自己无意识在着急,有个需要解开的心结。


四、过度象征化


现在很多国家对中国的一个印象是,全世界华人的孩子都在学钢琴:钢琴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代表,中国人给它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等。家长希望靠钢琴,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 


另一方面,学钢琴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去考级,看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打败了。现在孩子参加很多艺术、其他的培训班,这是我们那时候都没有的,反过来想,他们应该羡慕我们,因为我们那时候玩的是更加原始的东西。


比如说,象征化低的东西,如泥巴、棍子,或一些小动物。大家知道,现在的孩子没有机会如此的亲近大自然,这也是现在孩子们比较悲哀的一面。


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的降低,还会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



五、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 


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一个人的背景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


父母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说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而他们又害怕孩子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


很遗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读心器,孩子心中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每个大人都当过孩子,仔细回味一下,应该不难体会到这点。



六、过度工作化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拼命的工作,把孩子忽略了。


他们为什么要拼命地工作呢?


家庭里是一个少讲理、多用情的地方,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真实自我的地方。如果家长有很多时间在家,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会在家庭情感里卷出自己的脆弱。


所以,在外面跟别人玩,要安全得多。很多孩子被父母的过度勤奋工作给毁了,孩子被极大地忽略了。这样的父母对国家、民族的确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实在是亏欠伴侣和孩子太多了。


七、限制孩子的某一个兴趣特长


比如说有的孩子人际关系好,但是学习一塌糊涂。孩子是想用成绩不好的方式来跟父母进行病理性的连接,意思是告诉父母,如果我有缺陷的话,你就可以乘虚而入靠近我。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界限的表现。


简单说,孩子如果有某项能力上的缺憾,就说明父母离他过近,是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把孩子给无能化了。


八、家庭角色


这种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比如说,爸爸在家庭一直处于一种去势的状态,而妈妈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


这个一方面是性别的认同感;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防止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失控。


爸爸的攻击性和侵略性要强一些,而妈妈呢,就算她再凶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对家庭的伤害就会少很多。


九、隔代卷入


就是一个没有分化好的男人,跟一个没有分化好的女人结婚,然后有了一个孩子,这个家庭就有可能是一种很黏糊的关系。


因为他们怕这种黏糊的关系带来的错乱,所以他们有意无意的邀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进入家庭,这就是关系入侵。


这样子呢,就稀释家庭中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家庭的特征,三代人像一锅粥那样的在煮着。


解决中国家庭问题的一个核心就是,巩固夫妻联盟,一起抵御“外敌”。单从这个角度来做,一个家庭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十、功利化的关系


无条件的爱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你拥有了什么。


功利化的爱,是你必须会弹钢琴我才爱你,或者说,你必须在社会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爱你。


这种有条件的爱,反映在亲情里,尤其变得悲哀。


如果家庭中的血缘之爱、亲情之爱被加入了这些功利性的东西的话,就很不知道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写在最后


5年前,蓝橡树开始制作一年一度的「教育日历」,想用每天一句话、一个知识点的方式,让父母感受到治愈人心的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

普通家庭养娃,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温暖的童年,其实比上什么补习班,都要令他终身受益。


两年前,我们开始减少「鸡汤」的含量,撷取更多全球教育领域,最新研究、先进理念,去帮助父母解决孩子教育中的痛点。

2025年「蓝橡树教育日历」如期上线!我们吸取过去5年的经验,对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升级。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5
火热销售中🔥🔥🔥
新的一年
继续成为懂教育的父母

👇点击图片,进入下单页👇

12个教育话题
从根源上理清思路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费斯汀格法则”,意思是:生活中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另外90%则是由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想想和青春期孩子的斗争场景吧!闺蜜的女儿7年级第一次月考,数学只有66分,她那天因为工作原因心情也不太好,就把女儿大骂一顿。


女儿成绩滑坡自己也不好受,本来以为能得到妈妈的安慰,却没想火上浇油,也奋起反抗。从那天起,跟妈妈的关系就出现裂痕。


闺蜜事后后悔不迭,跟我说:“那次月考班上只有十几个人及格,题目太难了。好像从那次争吵后,女儿有什么心里话都不跟我讲了。”


每一件小事中,父母如何应对、处理、沟通,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全部。


在2025年的教育日历中,我们精选出青春期、性别教育、友情、健康生活等12个话题,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洞见。



其中既有脑科学的原理、也有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认知科学的发现。用这些专业知识去武装大脑,成为内核更坚定的父母。

碎片化的学习到底好不好?如果你有时间、精力,当然是阅读书籍收获更大,但如果受限于客观原因,那么每天一点点学习,依然有启发的价值。


(点击图片,开始选购)

比如,很多父母忧心青春期的孩子追星的问题,担心会影响学习。当孩子说,周末想去参加一场漫展,父母却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如何理解青春期孩子一些你难以理解的兴趣?


在5月「青春期攻略」专题中,5月14日的内容是这样的——


12~18岁的青少年正在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动,他们急于摆脱“父权”的管束,追求自我认同和精神上的独立,但又无法在生活里真正实现,于是通过偶像崇拜的方式来“代偿”。




如此说来,你是不是就能以平常心去看待「追星」这件事了呢?


再比如,低龄段孩子的父母非常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问题,想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是大部分父母的殷切期待。给他们上更多补习班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


在2月「激发自驱力」专题中,2月2日的内容是这样的——


要想唤醒孩子的大脑,就要少灌输知识,多提问题,诱导孩子主动去探索,因而儿童大脑中的神经连接只有在孩子主动学习时才会被点亮。




看到没有?脑科学的研究发现,比起给他们上更多的课程,灌输更多的知识,不如用提问的方式,启发他们思考,激活孩子的大脑。


把培训班的时间空出来与孩子进行对话,有趣的饭桌话题比培训班更有效。


此外,很多父母困扰的是,如何让孩子拥有超强自控力,能自觉去学习,高效完成作业?在7月「高效学习」的主题中,7月21日的内容揭露了自控力的关键——


虽然习惯的培养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习惯一旦养成,就变成所谓的“瘾”,不做就难受,做了反而会感到开心和释然。

我们常说要养成好习惯,却并不清楚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说,是不是就很清晰了?




当12个月过去,在365天的陪伴下,渐渐建立稳定的内核,直面孩子成长带来的各种挑战。


每天一个教育理念
通俗易懂,轻松掌握

越来越觉得,父母的认知高度,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在有高度之前,你得先有认知。


蓝橡树教育日历坚持6年的初心,就是帮中国家长找回教育常识,把「送分题」答对。


比如:


  • 为什么现在抑郁的孩子那么多,当孩子说“活着没劲”时,父母应该怎么做?

  • 让孩子精力充沛、轻松不累的高效学习法真的存在吗?

  • 在人工智能时代,什么职业能让孩子不被淘汰?

  • 最初我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但让身体健康的科学方式我们真的了解吗?


6月的主题,我们就围绕着「心理健康」展开,关注抑郁、焦虑、空心病等当代孩子的共同困境,以及当孩子表现得「丧丧」的,父母应该怎么做?


在6月22日的内容中,我们提醒电子产品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当原本用于户外活动和同龄人交往的时间,都投入在虚拟世界时,孩子与真实世界的连接远远不够,而缺失“真实感”心灵,就是抑郁的温床——


电子产品正在偷走他们的时间,正在一点一点地吞噬他们的生命。他们在电子屏幕前度过的每个小时,本应该在户外撒欢,和同龄人交往,观察周围的一切并从中学习;这都是同真实世界的交流,它们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及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从科学角度来说,多快好省的学习方式真实存在。7月的主题是「高效学习」,我们提到了「费曼学习法」、「狮子记忆法」、「拖延症」等话题,言简意赅地展开。


7月2日的内容是:


清晨在阳光下的读书学习,远比困在房间里,效果更好。比起“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科学练习”。劳逸结合,才是赢得马拉松长跑的关键。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很多职业会消失,变化远超我们的想象。从事自己的热爱的工作,从爱好到职业,去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


11月21日的内容是——


爱好往往不能成为职业,但以爱好为线索找到兴趣特质,我们便可以探讨如何匹配到符合兴趣特质的职业,或者在现有工作中更好发挥特质重的闪光点。



家庭教育的难度在于,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家庭也都不一样。你很难照抄别人成功的经验,只能将这些理念内化,运用起来才能如鱼得水。


待办事项 每日小结
得心应手的每一天

蓝橡树教育日历,除了让你日有所思之外,也可以成为你得力的生活助手。


今年的日历延续去年备受好评的「备忘录」「小结」功能。在设计上大气简约并存。我们坚持多功能、可持续的经典实用、多场景使用路线,送人也非常体面哦。



你可以将每日工作、迸发灵感、纪念日记录在上面。帮助你养成梳理思路、存档工作、完成计划的好习惯,记录每一天。


写一写、做一做,配合蓝橡树少年日历,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每一天,让亲子时光变得更有意义,增进家庭成员的情感。



人是需要仪式感的动物,每日一撕,开启全新的一天。

养育孩子路上
有蓝橡树的陪伴

陪伴孩子成长,培养他们成为身心健康有幸福感的人,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过程中有波折,也有惊喜。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内核稳定的大人,就像储殷教授说的:“父母把自己过好,比什么说教都重要。”


提升自己的认知,建立稳定的内容,让蓝橡树教育日历2025,继续陪伴你走过新的一年。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5

火热销售中🎉🎉

父母稳住内核,孩子就能稳住人生

(点击图片,开始选购)

广告

蓝橡树
哈佛专家创立的国际教育社区。和200万家长共同关注全球教育动态,激发孩子天赋,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