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SPC基础统计过程控制知识点

汽车   2024-11-19 06:06   美国  


关注IACA汽车供应链旗下16949微信公众号:了解汽车行业最新、最实务管理资讯,管理技术,精选干货学习资料,助您不断学习成长


01
计量型数据控制图

这一章介绍了4种计量型数据的控制图。只要理解了均值-极差图的准备、制作步骤、分析应用、过程能力计算及过程能力指数的意义,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理解其它几种类型控制图。


一、准备工作

1. 建立适合于实施控制图的环境

管理者必须提供必要的资源(人力、物力),为实施控制图技术提供条件,参与并支持改进措施的实行,同时排除机构内阻碍人们公正性的顾虑。

2. 定义过程

根据过程与其它操作和上下使用者的关系,每个阶段的影响因素(4M1E)来理解过程。可以使用因果分析图、过程流程图等技术。

3. 确定作图的特性

  • 使用“关键特性指定系统”(KCDS)。

  • 应用巴雷特原理,找出对过程改进有影响的主要因素。

  • 顾客的需求,包括后续顾客和最终顾客。

  • 当前潜在的问题:当前存在的浪费或低效能问题迹象(废品、返工、经常加班、与目标值不符)以及有危险情况(如过程元素即将变化)。要把问题看作管理人员做事的机遇。

  • 特性之间的关系。如关心的特性很难测量,可以选择一个与之相关而易于测量的特性,一个项目的几个特性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特性来做图。

4. 确定测量系统

确定测量什么数据、何处、如何测量。测量系统的准确性、精密性、稳定性、双性(R&R)。

5. 减少不必要的变差

排除不用控制图就能发现和纠正的问题。包括过度调整和过度控制。记录所有影响过程的相关事件,如刀具更换、新材料批次等等。


二、收集数据

1. 选择子组容量、频率、子组数

合理子组的确定将决定控制图的效果

①在X-R控制图中,子组的容量是恒定的。在过程研究初期n取4~5,通常取2~5件连续生产的产品。这样的子组反映的是在很短时间内、非常相似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因此,子组内的变差主要应是普通原因造成的。这些条件不满足,就不能有效地区分出变差的特殊原因。

②每隔一定的周期(如15min或每班两次)抽取子组。适当时间内抽取足够的子组,才能反映潜在的变化(如换班,人员更换,环境温度变化,材料批次等)。

初期研究中,通常是连续进行分组或在很短时间间隔抽取子组。对处于稳定状态的过程,抽取子组的周期可以延长。对正常生产进行监控的子组频率可以是每班两次,每小时1次等。

③足够的子组数可以确保发现变差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一次过程研究的子组数大或等于25,或包含的单值数大或等于100。

2. 建立控制图并记录原始数据

图3-3是一张控制图的例子。最上方是描述过程、特性、规范、子组容量、频率、日期等栏目。最下方是读数记录及子组均值和极差计算结果。中间布置均值图(在上)和极差图(在下)。用作初始研究的,必须在表头上注明。

3. 计算每个子组的均值(X)和极差(R)

R=Xmax-Xmi

式中  n-子组容量,图例中n=5

4. 选择控制图的刻度

X图刻度范围≥子组均值最大值与最小值差的2倍。

R图刻度,从0到最大值之间范围≥初始阶段最大极差的2倍。

建议R图的刻度值设置为均值图的2倍(如X图上一个刻度代表0.01mm,R图上同样的一个刻度代表0.02mm)。

5. 将均值X和极差R分别画到控制图上

X、R一一对应点到X图和R图上,然后分别用直线将X各点,R各点连接起来。


三、计算控制限

1. 计算平均极差(R-)及过程平均值(X=

式中  K-子组数

2. 计算控制限

控制限显示当仅存在变差的普通原因时,均值和极差的变化范围。

先计算极差图的控制限:

上限  UCLR=D4R-

下限  LCLR=D3R-

式中D3、D4随子组容量n而定,可查表。(表3-4为n=2~10的系数表),当n<7时,没有D3,即没有极差的下限值。

计算均值的控制限:

上限  UCL_X=X=+A2R-

下限  LCL_X=X=-A2R-

式中A2同样按n查表得到。

3. 在控制图上作出平均值和极差控制限的控制线

将各控制限分别画出水平线,并标上记号。在初始研究阶段,这些被称为试验控制限。


四、过程控制解释

1. 分析极差图

首先分析极差图。将数据点与控制限相比确定超出控制限的点或非随机的图形或趋势。

①超出控制限的点

出现一个或多个超过控制限的点,表明过程在该点处于失控状态。当只存在普通原因时,很少可能有超出控制界限点,多半是存在特殊原因。

②链的出现

所谓链是指:连续7点位于平均值一侧;连续7点上升或下降(含相等的相邻点)。

说明出现了非随机的趋势,存在特殊原因。分析时注意开始出现这种趋势的时间,对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有帮助。

③其它明显的非随机图形

周期性、规律性的现象应引起重视。用下面的准则验证数据点分布情况是:一般情况,大约2/3的点应落在离中心线周围1/3的区域内。明显多于这个数或少于这个数都属于不正常的。

2. 识别并标注特殊原因(极差图)

从控制图中识别出特殊原因造成的数据点或数据点区段,并加以标注。找出原因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有益的,加以保持)。

“1”中叙述的特殊原因数据点出现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计算或描点错误(包括控制限)

②零件的变差增大

③测量系统变化

④测量系统分辨率不够

⑤数据被编辑

⑥不同过程流的混淆

3. 重新计算控制限(极差图)

在初始过程研究识别出特殊原因后,将特殊原因消除或将有益的制度化,然后重新计算控制限,确认数据点对新的控制限表现为受控状态。否则要重新识别-纠正-重新计算的过程。

确认由于特殊原因而从R图中去掉的不稳定子组,也应从X图中去掉。

4. 分析均值图

当极差受统计控制时,则可以认为过程的分布宽度(子组内的变差)是稳定的。第二步应对均值图进行分析,了解过程特性分布的位置是否也是稳定。

分析均值图的方法基本上同极差图一样,找出超过控制限的数据和非随机的图形与趋势。

①超出控制限的点

②链

③明显的非随机图形和数据分布的异常

5. 识别和标注特殊原因(均值图)

出现特殊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计算或描点错误

②过程发生了变化(过程均值变化)

③测量系统变化(漂移、偏差、灵敏度等)

④数据被编辑

⑤不同过程流混淆

⑥过度调整

6. 重新计算控制限(均值图)

在排除已发现的特殊原因,不存在失控数据后,重新计算均值控制限。必要时,重复识别-纠正-重新计算的程序。

7. 延长控制限,继续实行控制

只要过程的均值和极差保持受控,就可将控制限延长作为不断进行的过程控制。

有时在过程进行中,对子组的容量和频率做了改变。(例如,为了更快地检测到大的过程变化,决定在不增加每天抽样零件总数的情况下,减少子组容量,增加频率)。

则可用下述方法重新计算新的平均极差(     新)和极差图与均值图的新的控制限。

①用现有的子组容量n与极差均值   ,估计过程的标准差:^σ=     /d2

中d2由表3-5查出。

②按新的子组容量n新,查出新的d2新,计算新的平均极差估计值:

新=^σd2新

③按      新重新计算极差图和均值图新的控制限:

UCLR=D4      新

LCLR=D3       新

UCL_X==X+A2       新

LCL_X==X-A2       新

其中D4、D3、A2均是按n新查到的。

8. 合理、经济的控制状态

当控制发展到全区域时,常常发现失控的机会增多。在实际中,一个受控的过程并不是图上无任何失控之处。追求完美,往往是做不到的,也是不经济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当出现失控数据时,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控制图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


五、过程能力评定

在经过使用控制图的过程,确认过程已处于统计受控状况之后,开始进行过程能力评定。

过程能力评定还建立在以下的假设条件下:

①过程测量值服从正态分布

②工程规范代表顾客要求

③设计目标值位于规范中心

④测量系统的变差相对较小(一般在过程变差1/10范围内)

下面通过实例介绍过程能力评定的过程。

1. 计算过程的标准差

如图3-4所示,该过程的测量值服从正态分布。从控制图研究中,已知=X=0.738,-R=0.169,可以计算出过程的标准差。

^σ=-R/d2=0.169/2.33=0.0725

用该公式估计得到的^σ,用符号^σ_R/d2来表示。把±3^σ或6^σ称为过程能力。

2. 计算过程能力指数

技术规范给出:

上限:USL=0.900,下限:LSL=0.500

用符号Z表示以标准差为单位,过程均值与规范界限的距离。

使用Z值查标准正态表,可以估计出超过规范的百分比。

右侧超过规范的百分比PU=0.0129=1.29%

左侧超过规范的百分比PL=0.0005=0.05%

超过规范的总计百分比PT=0.0134=1.34%

能力指数:

3. 计算过程性能指数

如果用下式来估计过程的标准差

^σS和^σ-R/d2相比,它可以包含了子组均值的变差,包含了可能存在的特殊原因变差。

用^σS计算出来的过程能力指数,为了表示区别,用P表示,并称之为性能指数。

1. 评价和改进过程能力

本例中:

价过程能力中,我们要联合使用CPK、CP、PPK、PP进行分析。在这些指数中CPK是最基本的。

对CPK的具体要求,要从过程特性的重要性,过程是否成熟、稳定、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最终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当然,一般来说至少CPK≥1.00。

在PPAP手册中,将会介绍顾客对CPK的要求。

改进过程能力,提高能力指数的途径主要通过过程改进来实现。也包括过程与规范的协调(过程之声与顾客之声的协调)。

下面还继续上述的例子,介绍如何改进过程能力。

①首先,如果有可能将过程的均值位置向规范的中心调整,则可以改进过程能力指数。

将过程均值调整到规范的中心,即=X=0.700,如图3-5所示。则:

②采取系统措施,减少变差

从例子看,虽然CPK已达到0.92,但仍然不能满足要求。如果顾客要求CPK≥1.33,即Zmin≥4。此时可以估算必须将过程的变差降到什么程度。

③研究放宽规范的可能性

规范反映顾客的要求,过程要努力改进以满足顾客要求。在少数情况下,尤其是为了将现在过程能力提高到要求水平,要花费巨额资金和较长时间。适当放宽规范要求,经顾客验证是可行的,则可以修改规范以满足之。

如上述例子,新规范将为:

④在规范不能放宽,过程暂时不能改进的情况下,为满足短期需要,则要采取事后处理措施,以防止不合格品。如严格筛选,剔除不合格品,或返工。

02
损失函数概念


这里用损失函数概念,进一步说明改进过程,减少变差,调整过程尽可能向规范中心靠近的意义。

传统的质量管理中,有一种概念,即只要产品特性落在规范之内就是“OK”,如图3-6所示。我们称之为“目标柱”思维方式,犹如足球一样,不管球从门框范围的哪一部踢入,都计1分。

日本质量管理学者田口先生提出,产品质量的好坏,要以产品出厂后给顾客带来的损失大小来衡量。产品特性只要偏离目标值,即意味着偏离顾客的要求,就会给顾客带来损失。经他的验证,这种损失与特性值对目标值偏离的平方成正比,即所谓的损失函数。见图3-7。

田口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还举出两种类型不同的变差分布的电视机产品作例子,说明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别。

A产品可能有少数超出规范,B产品全部在规范内,但从顾客的损失考虑,A产品比B产品有更好的质量,如图3-8所示。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网络,由IACA俱乐部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参考,严禁使用在商业用途,侵删。

点击视频关注我们的视频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

IATF16949服务平台
IACA俱乐部聚焦中国汽车供应链战略、流程、质量、精益及工业4.0发展,整合汽车供应链管理资源,为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新最快的管理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