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村歌、村晚、‘村越’、‘村BA’、村超”等“村字头”文体活动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持续火热,乡村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也蓬勃兴起,成为乡村发展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与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一、“村字头”现象的价值
文化传承与凝聚:村歌、村晚,是乡村文化的根,是村民情感的魂。通过“村歌”等活动,乡村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让村民在歌唱中找到文化的根脉,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凝聚起全体村民的向心力,形成一种无形却强大的精神纽带,守护着乡村文化的灵魂家园。“村晚”等活动则为濒临失传的技艺提供了生存土壤,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确保乡村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经济发展新引擎:体育赛事,乡村经济的新引擎,点燃了发展的新希望。“村BA”“村超”等体育赛事的火爆,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拉动了当地消费业态的繁荣,还通过网络直播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手工艺品借助赛事的热度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拓宽了销售渠道,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实现了从“藏在深山无人知”到“一举成名天下闻”的转变,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乡村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为乡村经济转型创造了机遇,促进了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乡村社会治理优化:文体活动,乡村和谐的润滑剂,凝聚了人心,温暖了乡情。丰富多彩的“村字头”文体活动为村民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改变了以往乡村相对单调、疏离的生活状态,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乡村人际关系。在筹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村民们分工协作,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化解了一些潜在的矛盾纠纷,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乡村人际关系。
二、乡村发展的应对策略
文化活动多元化与品质提升:应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策划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文化活动格局。同时,注重文化活动的品质提升,加强专业人才的引入与培养。例如,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引进知名农业科技企业,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了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注重文化活动的品质提升,加强专业人才的引入与培养。邀请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乡村文化活动进行指导,提升表演水平、艺术创作质量等;培养本土文化能人、文艺骨干,组建相对稳定、专业的文化活动队伍,提高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和规范性,确保文化活动能够持续、高质量地开展下去,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盛宴,增强村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资源引进精准化与长效化:乡村在资源引进方面,应做好精准定位与规划,明确需要引进的资源类型和方向。建立长效的资源引进机制,政府部门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乡村与外部资源对接的平台。例如,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引进大型旅游企业,投资兴建高端度假村和特色乡村旅游线路,提升了当地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建立长效的资源引进机制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乡村与外部资源对接的平台,定期举办招商洽谈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为资源引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沟通渠道;另一方面,乡村自身要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保障引进的资源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乡村与引进资源方的互利共赢,确保资源能够长期稳定地服务于乡村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消费留住精细化与创新化:为了将消费留在乡村,需要从精细化服务和创新消费场景两个方面入手。在服务方面,加强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餐饮、住宿的品质与卫生标准。在消费场景创新上,结合乡村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发具有创意性、体验性的消费项目。例如,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七家镇西道村以草莓产业为依托、草莓元素为主题文化IP的全域、全产业链体系规划,助力当地的产业产能与人居生活焕然一新并不断迭代升级。建设农事体验园,推出采摘、农耕等体验项目,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消费相结合;开发乡村特色夜游项目,如灯光秀、民俗表演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拓展消费空间,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使乡村成为游客向往的消费目的地,让消费真正留在乡村,为乡村经济持续繁荣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乡村文化内容的数字化创新是发展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环节。通过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内涵和特色,对乡村文化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活化乡村优秀文化,讲好乡村故事。“数字化,让乡村文化活起来,让乡村故事传得更远。”例如,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将数字博物馆模式创新运用到传统乡村村落保护之中,为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了一种崭新而有效的思路。
主体协同机制的构建:乡村建设行动强调主体多元性、村民主体性以及通过各项政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不断促进各种发展要素回归乡村。不同主体参与乡村建设模式研究,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农村居民和文化骨干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更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内涵挖掘和效能提升。鼓励和引导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文化遗产活化,通过构建主体协同机制,培育壮大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队伍,以多方合力推进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协同合作,共筑乡村文化繁荣之基。
特色产业的发展:乡村地区文化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不仅承载着传承与弘扬乡村文化的使命,更是激活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力量。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有效提升乡村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开启了繁荣发展的大门。例如,浙江省曹村镇依托良好的生态基底,成功引入全国知名智慧稻田共享平台“艾米会”,打造智能农业大数据科技园,推出生态胚芽大米,带动农户增收。
“村字头”现象的兴起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活力,其好处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与凝聚、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而且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乡村应抓住这一发展契机,通过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活动,精准化、长效化的资源引进,精细化、创新化的消费留住策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文章所需资料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不做商用,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