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叙述中,刘备的历程颇为艰辛,其身边的得力助手关羽和张飞皆先他而去,而他的儿子刘禅,给人一种“怎么扶持都难有作为”的感觉,恰似那不成器的袁绍。不过好在有《反三国演义》,其中提及刘备那颇具骨气的孙子刘谌,最终达成了刘备未竟的大业,统一了三国,还分封了六位异姓王。只是遗憾,刘备和诸葛亮都未能亲眼目睹这一幕。
相较于曹操和孙权的子孙,刘备的“后裔”成就更为显著:汉赵的开国皇帝刘渊,尊称刘备为汉烈祖昭烈皇帝,将他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中兴之主光武帝刘秀一同尊称为“汉朝三祖”。
通常而言,刘备未能统一三国,严格来讲,他不能算作真正的皇帝,只能被视作割据一方的霸主。但历史的奇妙就在于,只要后代子孙有出色表现,先辈也能被追封为皇帝。例如曹操,被后世尊称为魏太祖武皇帝,司马懿则被称为晋高祖宣皇帝,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拥有杰出的后代。
北地王刘谌在《三国志》中的形象极为出色且坚毅。南宋时期的理学家陈普,曾创作过一首意味深长的诗。此诗表面看似在评价蜀汉的君臣,但仔细品味,似乎还暗含着对北宋徽宗、钦宗两位皇帝的微妙讽刺:“谯周那张巧嘴能言善辩,就像汉帝被迫接受牵羊礼那般无奈。蜀汉之地的民众纷纷祭拜诸葛亮,而刘谌这位北地王的香火也从未断绝。”
刘备的儿子虽不成器,但他的孙子却相当出众。倘若刘禅早些离世,诸葛亮很可能会选择刘谌来继承皇位。不过,刘禅倒是福泽深厚,身体健壮,把那些能臣猛将都给熬走了。他一直活到了西晋泰始七年,即公元 271 年,以安乐公的身份安然离世。回顾他的一生,最值得提及的,大概就是和他的“子龙叔叔”在长坂坡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估计这段往事他能跟儿孙们讲述个四五十年呢。
在《反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诸葛亮没能等到刘备登上皇位的那一天,也没能亲眼看到孙权的败落。而刘禅,更是在诸葛瞻的“保护”之下,不幸被“东吴来的刺客”早早地结束了生命。
有人读了《反三国演义》,觉得应当除掉那个难以扶持的刘禅,但实际上,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诸葛亮。要知道,刘禅在诸葛瞻的严密守护之下,别说是普通人了,就连那三个自称是徐盛手下的无名之辈,又怎能突破重重护卫,轻易得手呢?
那三个刺客的交代根本站不住脚,他们声称自己是东吴徐将军的门客,因徐将军在新蔡遇害,他们便发誓要为他报仇。他们先到许昌试图刺杀赵云,未成功后又跑到洛阳,想谋杀汉中王,也没找到机会。最后,他们混入驿站做起了驿卒。今夜趁着夜深人静,想趁机杀掉世子,为徐将军出气。他们还说这事儿就他们三个干的,没有其他人参与。不管怎样处置,他们都认了!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虽是皇帝的女婿,但在那时,他还只是个默默无闻、未曾上过战场的年轻人,徐盛的手下又怎会知晓他的身份呢?赵云英勇无比,能以一当万,刘备的剑术也是举世无双,那三个刺客竟然扬言要先对他们下手,这不是摆明了觉得自己比吕布还要厉害吗?
当刘禅遭遇刺杀的消息传来,刘备的汉中王妃表现出了令人意外的态度。诸葛瞻怒不可遏,坚决要求将刺客开膛破肚,取其心脏以泄愤。然而,王妃却只是深深叹息了一声,缓缓说道:“我们的世子已经不幸离世,再也无法挽回。这位刺客为了他的主人不惜舍弃生命,堪称忠义之士。将他处死已经足够,又何必再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呢?”
当刘禅遭遇刺杀事件时,诸葛亮的贤内助、诸葛瞻的慈母,同时也是足智多谋的黄月英恰好就在附近。她望着心神不宁的诸葛瞻,温柔而坚定地劝慰道:“孩子,别想太多,天命难以违背,我们无法强求改变。只要我们行事谨慎,就能避开灾祸!”
倘若诸葛亮真的暗中安排人去除掉刘禅,这对于蜀汉来说,或许并非坏事。毕竟,刘禅在位期间,毫无作为,假若是由“太孙”刘谌来继承大统,那局面或许会大不相同。
翻阅三国时期的各种记载,我们不禁为诸葛亮感到惋惜:要是他能早点对刘禅采取措施,或许会更好。当然,前提是这不能损害刘家的根基,只要做到这一点,他其实就是在为其主公刘备排忧解难,消除潜在的威胁。
有传言称诸葛亮曾暗中策划刺杀刘禅,但这仅仅是些未经证实的说法,缺乏确凿的证据。不过,在《反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那个被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刘禅并不存在。即便刘备和诸葛亮相继离世,刘谌依然能够毫无顾忌地让庞统、徐庶、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一众英才大显身手,共同实现一统三国的宏伟功业。
张山
先暂且不论刘禅遇刺的那桩疑案,咱们来谈谈刘禅、刘备、诸葛亮相继离世后,刘谌一统三国的局面中,他究竟册封了哪六位非刘家的王爷。
刘谌其实并非第一个册封异姓王的人,因为在刘备还在世时,就已经以汉中王的身份,追封诸葛亮为“琅琊王”了。刘谌只是以大汉皇帝的名义,再次确认了这一封赏:“诸葛亮曾任假黄钺左将军,都督雍、梁、并、冀、幽、青、徐、兖八州军事,兼任雍州牧,他辅助先皇,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可惜他在壮年时就去世了,为国捐躯。先帝曾明确下诏,追封他为琅琊王。”
诸侯去世时,我们常说他们“失去了福禄”,而君王去世则被称为“薨”或“崩”,有时,诸侯的去世也会被尊称为“薨”。当说到诸葛亮辞世被记录为“不禄”,这可能也隐含着对刘谌(诸葛亮的养子或相关人物,这里假设为父子关系以符合语境)去世原因的一些不确定或疑问。
在刘谌册封和追加的六位非皇族王爷里,诸葛亮的封号比较特别,是用地名来命名的,没什么特别的含义。而在其他五位还在世的异姓王爷中,关羽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刘谌给他的封号,想必大家都能猜到个大概:“昔日的骠骑将军大司马、汉寿亭侯关羽,他是国家的守护神,国家安危全仗着他。现在,我们封他为武安王。”
陆树铭
刘谌把关羽册封为武安王,这可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历史背景的。你瞧,从北宋的徽宗皇帝到元朝的顺帝,他们都给关羽赐予过尊号,而这些尊号里头,都包含了“武安”这两个字。特别是元顺帝,他一口气给关羽封了十一个称号,但其中最响亮、最有分量的,还得数“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和“崇宁护国真君”。
从明朝神宗万历年间起,关羽被赋予了神仙般的地位,但这事儿和咱们现在要聊的不相关,就先搁置一旁吧。咱们还是来看看其他四位异姓王的封号:张飞,他被封为武定王,担任的是右将军都督,负责幽州、冀州、并州、营州四个州的军务大事,同时还是冀州牧;马超呢,他被封为武威王,是伏波将军都督,管辖雍州、梁州、益州三州以及河西五郡的军事,还兼任凉州牧;赵云,他被称为武成王,是前将军都督,统管荆州、扬州以及东瓯、闽越等地的军事,同时担任扬州牧;最后,黄忠被封为武平王,是后将军都督,负责青州、兖州两州的军事事务,还是青州牧。
关羽被众多朝代尊称为武安王,这一王号仿佛专为他而设,在此之前,大家比较熟知的武安君有白起、李牧、项燕和苏秦等人。
说实话,对于历史上是否存在过武定王、武威王以及忠武王,我心里还真没个准数。但武成王这个封号,那可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还不止一位。要知道,最早的武庙,它的全名叫做武成王庙,里面供奉着的就是第一任武圣人——武成王姜尚,也就是众人熟知的姜子牙。而诸葛亮呢,他在武庙里可是被列为十哲之一的。至于关羽和张飞,他们也都是武庙七十二将中的杰出人物。
刘谌赐予赵云“武成王”的封号,这荣誉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同寻常。想想看,关羽这位备受尊崇的第二任武圣,也只得到了大家习惯称呼的“武安王”头衔。如今赵云被封为“武成王”,那岂不是意味着他的地位快要赶上古代传奇人物姜子牙了吗?
当然,我明白唐玄宗李隆基是在开元十九年时才修建了祭祀姜子牙的武成王庙,而且《反三国演义》这本书并不能当作真实的历史记录来看待。不过,这本与《三国志》、《三国演义》以及《后汉演义》观点不同的有趣作品,确实能引发我们思考一些饶有兴味的问题:倘若诸葛亮真的取代了刘禅,刘谌是否有机会实现三国一统呢?再者,要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真的成功,刘谌完成了复兴汉室的大业,回到了旧都,他又会给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这些功臣封赏什么样的官职和爵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