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之飞鹤山:阵亡在杨根思阵地前的美军人数最多不过10人?美军军史靠谱吗?

文化   历史   2024-09-29 10:29   湖南  
接前文,继续讲长津湖战役之飞鹤山战斗。
关于29日白天围绕着飞鹤山的战斗,美国战史与中国的描述相差甚远。根据美军的记载,29日清晨破晓后,大雪虽然停了,但飞鹤山仍然笼罩在浓雾之中。
由于浓雾严重地影响了地面炮火和航空火力的观察和支援,迈尔斯的暂编连没有采取行动,而是在飞鹤山南坡山脚下耐心地等待。上午9点30分左右,浓雾终于散去,美军的地面炮火开始射击,海军陆战队第312航空中队的海盗式战斗轰炸机(并非中国战史中所说的B-29重型战略轰炸机)也飞来助战,向飞鹤山第172团阵地投掷了航空炸弹和凝固汽油弹,发射了火箭弹和大口径机枪子弹。
经过半小时的火力准备,暂编连在迈尔斯少校亲自率领下拉开战线,沿飞鹤山南坡向山顶攻击前进,捷科姆斯中尉带队的陆1师工兵D连的一个排和营部勤杂人员共45人担任左翼助攻掩护。
据迈尔斯少校回忆:部队行动的速度很慢,一方面需要不断利用地形躲避山顶志愿军机枪和迫击炮的射击,另一方面是克服前进路线上覆盖的冰雪。
由于前晚下竭隅里一带天降大雪,山坡上的积雪被炮火和航空炸弹融化后,在寒冷的气温下又迅速结成坚硬的冰层,进攻部队需要艰苦地攀登被冰雪覆盖的山坡。
每每遇到陡峭的地带,不得不先由几人合力抬送一人攀登上去,在冰层里钉入钢钎后再套上绳索,其他人靠绳子牵引缓慢地攀登。一路上不断有人不慎摔下山坡,也不断有人中弹受伤,志愿军的迫击炮射击是进攻部队最大的威胁
按照美军战场救护规则,每个伤员需要四人抬担架回送后方抢救,被迈尔斯以“粗暴方式”动员来的士兵虽然攻击意识不强,但对护送伤员回下竭隅里医院的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但是伤员送到下竭隅里后,护送伤员的人也就再也不见身影,所以迈尔斯暂编连官兵的人数急剧地减少。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迈尔斯暂编连终于在上午10点30分左右登上了飞鹤山,占领了山顶南端的突出部(据我分析即杨根思曾经坚守的小高岭阵地)。
迈尔斯等人先是在一个散兵坑里找到了冻了一夜脊背上又挨了一枪的陆1团3营机炮连报务员波多尔克,然后继续向主峰1071高地发起攻击。
为了加强迈尔斯暂编连的攻击,当天下午下碣隅里总指挥里奇中校又将陆1师工程营A连一个工兵排(33人+1挺轻机枪)也增援到飞鹤山。该连(欠2排)在28日白天被派到下竭隅里后山一个叫做泗水里的村落附近伐木,28日夜间听到下碣隅里枪炮声响了一夜,于29日上午11点全连绕道撤回下竭隅里。
进村后部队来不及休息就接受了新任务:A连1排排长卡佐纳海军少尉(N.Canzona)带领该排迂回到飞鹤山东北坡协助迈尔斯暂编连夺取飞鹤山主峰1071高地。与此同时,志愿军第172团也把该团的3营7连和团机炮2连调上飞鹤山,29日下午南北两路美军和第172团在飞鹤山主峰1071高地附近展开激烈战斗,双方战至黄昏均损失严重,也均无力再继续攻击对方。
因此,可以总结说29日战斗后的姿态是:第172团继续占据飞鹤山主峰1071高地,然而迈尔斯暂编连却坚持留在飞鹤山上,据守山顶南端的几个高地,与第172团形成两军对峙局面。而卡佐纳工兵排因没有装备电台,与炮兵和友军的联系只能靠通讯兵步行传递,不宜夜晚作战因此撤下飞鹤山。
根据现有美军资料分析判断,29日美军攻击飞鹤山的兵力规模是330人左右,分别是担任主攻的迈尔斯暂编连250人、担任侧翼助攻的捷科姆斯工兵排45人和下午参战担任包抄的卡佐纳工兵排33人,担任火力掩护的是下碣隅里的炮兵(共两个连,12门105mm榴弹炮)和陆战队航空兵的31架次空中支援,但是没有坦克参加进攻的记录(如前所述下碣隅里29日白天共有陆7团反坦克连的6辆坦克)。
上午10点30分夺取杨根思小高岭阵地的美军就是上面提到的迈尔斯暂编连,美军战史不仅介绍了战斗细节,也介绍了迈尔斯暂编连沿飞鹤山南坡进攻的地形路线。
与志愿军战史吻合的是:美军把飞鹤山南端小高岭称为南端突出部(south nose),迈尔斯暂编连在上午10点30分爬上了飞鹤山并占据了山顶南端突出部的几个高地。
因为暂编连是个临时编组的单位,目前美军阵亡资料中无法找到29日全天暂编连的具体伤亡数字,但是美军资料库却给出了29日全天美军在下碣隅里地区共阵亡38人的数字:其中防守下碣隅里正南和西南两个主攻方向的陆1团3营共阵亡24人,第十军团陆军工兵D连阵亡8人,陆1师工程营阵亡4人,陆1师运输营和战术控制班各阵亡1人。
由于陆1团3营两个步兵连的防守阵地分别在下碣隅里的南端和西南端,所以陆1团3营阵亡的24名官兵不应算入飞鹤山阵亡数字。由此推算,29日全天美军攻击飞鹤山阵亡的人数并不高,最多不过14人。
又由于陆1师工程营A连是午后才投入战斗(此时杨根思的小高岭阵地已经失守),所以阵亡在杨根思阵地前的美军人数最多不过10人,与中国战史报道的“倒在阵地前千余人”的数据相差较大。
根据迈尔斯少校和其他参战人员的回忆,步兵攻击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攀登被冰雪覆盖的陡峭山坡,其中迈尔斯少校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述攀登冰坡的困难和复杂,虽然也提及了志愿军的机枪迫击炮射击,但是并没有提及战斗的激烈程度,也没有提及自己曾被驳壳枪一枪击中,曾有40-50名部下被对方炸药包一次性炸死的情况。不过美军参战者一致认为:海军陆战队第312战斗轰炸机中队的空袭是29日攻击飞鹤山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而中国战史除了大量笔墨描述杨根思和战友们的战斗情节以外,并没有提及杨根思牺牲后小高岭阵地的情况,也没有提及杨根思牺牲后第172团继续与美军战斗的全过程。
但根据当时第172团3营副营长吴国祥多年后的回忆,29日白天美军没有攻下1071高地,但是占领主峰附近的一些高地(与美军战史吻合),29日白天第172团预备队1营和自己的3营损失都较大,包括3营的营长顾清云头部负重伤送回后方,以至于29日晚第172团无力发起反击。第172团另一个头疼的问题是后送伤员:东北民工组成的担架队缺乏战斗经验,遇到炮火和飞机轰炸后一哄而散,冰天雪地里伤员救护不及时的结果可想而知。
美军战史在29日晚这一部分与志愿军稍微不同:29日晚两军地面部队基本无战事。但当晚下碣隅里天空晴朗,美军第542夜航战斗机中队得以出动6次,根据地面部队曳光弹的指示轰炸扫射第58师各部可能集结的地区,据美军飞行员回忆,当时下碣隅里周围一带志愿军人数众多,几乎不必寻找目标就可以卸货(投炸弹的代名词)。
中美战史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区别:根据美军战史,陆1师于12月1日才接到撤出长津湖地区的命令,部队在下碣隅里集中,最终撤退行动于12月6日方才施行,所以美军前期争夺飞鹤山的战术目的是改善加强下碣隅里的防御体系,而并非夺取飞鹤山掩护部队南撤。
正如前面所说,28日夜间第172团攻击飞鹤山的目的是居高临下向下碣隅里的敌军发起进一步的攻击,一举歼灭下碣隅里的守军。由于夺取后伤亡过大而中止了这一行动,但在中国宣传中却将守卫进攻阵地做了一个文字上的修改,宣称第172团守卫飞鹤山的意义为了阻止美军南逃。这一修改对战局并无影响,但第172团进攻下竭隅的失利则因此巧妙地变为阻击的成功。
这场战斗之后,志愿军9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在战略态势上取得了胜利。
志愿军总部向9兵团发出贺电:“你们在冰天雪地、粮弹运输极端困难情况下,与敌苦战一月有余,终于熬过困难,打败了美国侵略军陆战1师及第7师,收复了许多重要城镇,取得了很大胜利。这种坚强的战斗意志与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全军学习。”
而美军陆战1师也把长津湖作战视为其骄傲的资本,美国军方为长津湖作战共颁发了17枚荣誉勋章、70枚海军十字勋章,是美军战史上为一次作战颁发勋章最多的一次。
英国人麦克斯·哈斯丁在其著作中认为,“陆战队员的表现是英勇的。他们从长津湖成建制的退出来,基本上保留了他们所有的重型装备。”
《时代》杂志称长津湖作战是“是坚忍和勇气的史诗。根据美国公布的资料,在这场战役中,美军伤亡7000多人,其中阵亡及失踪2500多人,冻伤减员为7300人。
关于志愿军在这次战役中的伤亡,官方没有公布具体数字,但是此战出现了我军历史上最严重的冻伤减员现象,冻伤3万余人,冻死4000余人,减员4万多人。部队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休整,没有参加第三次战役。
志愿军在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泪流满面,不能自持。(源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宋时轮这一颇具悲情举动,无疑是对这场战役惨烈程度的最好注解。
最后给大家推荐本文的参考资料《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本书是一部有别于传统观念的、有关朝鲜战争的综合性著述。波谲云诡的战场上,影响双方胜负的是综合实力,而过硬的心理素质是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战场上,血与火、生与死交织,“就是一部巨大的绞肉机”,若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别说打赢,可能连残酷的战场环境都难适应。战争实践反复证明,将士们的心理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和诱惑的能力如何,对于取得战争的胜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方是正版链接,对朝鲜战争内幕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红小岩谈古论今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