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胜利后,蒋介石说:美国人认为我不行,那美国率领15国军也败了,美国当初还笑话我拿不下大陆,如今自己还不是败给了志愿军,看来美国也不过如此。
第一句: 你老美说我无能,你美国带领17国不也打不过毛泽东吗?
第二句: 世界上再也没有那个国家是毛泽东的对手了。
抗美援朝的胜利,是我们的立国之战,立威之战。
上甘岭战役就是抗美援朝中的最关键的一战。
每当迷茫徘徊,无力感的时候,总会有一部给我力量的影视剧。前年看大决战的塔山阻击战,让我泪水中感动,后来去了塔山英雄纪念馆。
塔山没有塔,也没有山,四纵就是山,四纵就是塔。关键战役的关键战场,解放战争是塔山,朝鲜战争就是上甘岭。15军八连。
上甘岭央视热播之后,目前在广东卫视播出。大家对于这部志愿军爱国题材的电视剧褒贬不一。
有的人认为剧情,战争场面设计都和真实的战场是不一样的,也有人评论说刘伟强作为香港导演不懂得拍那段历史。
看完24集之后,聊聊自己的对于这部电视剧的想法。刘伟强作为香港导演我认为他有资格拍摄,而且他拍出了一定水准。
香港回归祖国都27年了,内地香港合拍电视电影不是很正常吗,为何有的人就说不能他来拍摄呢?
上甘岭战场的残酷是任何影视剧也无法展现的。69年前的今天,上甘岭战役打响。
战役过程中,志愿军第15军第134团3营8连在连长李保成、指导员王士根的率领下,坚守上甘岭597.9高地1号坑道。
尽管断水断粮14天,8连官兵仍始终坚守阵地,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
飘扬在597.9高地主峰的这面战旗,留下381个弹孔!此战之后,8连荣获“上甘岭特功八连”的荣誉称号。
时为第15军《战地报》记者李天恩:敌人炮火把他的腿打断的情况下,他仍然不下火线。他自己端着机枪来掩护战士易才学继续战斗,最后他抱着个手雷,滚到敌群里头,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据战后统计,上甘岭战役,美军伤亡5000人,韩军伤亡10000多人;志愿军伤亡11500人。按照伤亡人数来看,上甘岭并不是最惨烈的。
比如抗美援朝前期的长津湖血战,志愿军伤亡5万,美军伤亡1.5万,其实远远超过后期的上甘岭。
那为什么上甘岭战役在整个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尤为重要,又最广为人所知呢?
上甘岭战役是今天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座丰碑。时间过去了整整70年,这座丰碑不但没有磨灭,而是变得愈加巍峨!值得我们这个民族永远崇拜。
在43个日日夜夜中,志愿军将士那种慷慨赴死、气贯长虹的豪迈气概,永载人类历史的战争史册。
这部分内容来自李圆方的为什么是上甘岭?
与其说上甘岭战役是一次军事行动,不如说上甘岭战役是一次政治行动。军事行动是为了我们在谈判中赢得胜利。
虽然小伙伴们都知道“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但是像上甘岭这样政治意味如此浓厚的战役,历史上还是少有的。
所以对于双方,这都不是一个可以让步,或者说可以妥协的战斗。所有人都不得不拿出来所有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这小小的几个山头进行殊死的战斗。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大炮、坦克、出动飞机,对志愿军倾泻炮弹,炸弹。美军发射了190万发炮弹。
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
“我们讲上甘岭战役,一定不是只有高层的视角,也不是只讲个体的故事。对这个故事来说,‘上甘岭’本身才是最大的主角。”
刘伟强认为,相对于电影,电视剧拥有足够的篇幅可供叙事展开,因此除了常见的高层军事决策视角,剧集花了很多篇幅去展示具体士兵的故事,
“我们面对不同的人物,就要从人的具体角度去处理。这些战士们在极端的43天中怎么活下来,每个人又是怎么面对当时残酷的战争,这些丰富的情感内容对战场线是有益的补充,也更容易让今天的观众明白他们的精神之伟大。”
战术上面,坑道一个个是独立的,在缺乏上级明确指挥的情况下如何完成战斗。
物资上面,不管是弹药还是食品都需要从后方不确定的时候运上来,如何统筹。
精神上面,在不断被轰炸没有光线的坑道中,人特别容易精神崩溃而失去战斗力。
这些在联合国军方面看起来无法克服的问题,中国军人用了一个词来解决——“信仰”。
没有指挥没有命令,那就是死守阵地;没有物资没有弹药,那就从敌人那抢;没有灯光没有安宁,那就用意志去抗!
这种信仰来自于哪里?
1952年,邱少云在执行任务时被落在身边的燃烧弹引燃衣物。烈火中,他忍着剧痛一动不动,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6岁。最开始奔赴朝鲜战场时,他就在一封家书中表明了自己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