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坊实验中学位于无锡市新吴区新光路上,西侧紧邻春阳实验小学,东侧有河。新坊实验中学于今年 9 月份顺利开学。项目用地面积约 1.5 万平米,要求提供 30 个班级及 1.7 万平米的地上建筑面积,这导致了一个高容积率、高密度的结果。同时,三角形的用地,也给建筑布局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另外,本项目原是在春阳实验学校现状小学部基础上扩建的初中部,建成后改为独立运营使用,因此设计整体遵循的是改造扩建的逻辑。
基地分析图 © DC 国际
基于以上条件,设计要解决的问题非常明确:既要在既有建筑的基础上,处理好新旧建筑之间的整体关系,又要在高密度、高容积率的条件下,提供适宜的空间尺度及尽可能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时还需尽可能充分利用场地为数不多的景观资源,与东侧的景观河形成良好的对话。
© DC 国际
© DC 国际
01.
肌理
现状小学部建筑主体为传统的鱼骨式布局,中间为公共走廊,左右两侧分布了三或四排建筑体量,分别用作普通教室和专业教室,并形成半围合的公共庭院。在此基础上,设计直接对应补充设置了四条新的鱼骨,并顺应东侧沿河的边界拉通了一个长条形的体量。如此一来,便将原本半开放的庭院空间扩大并围合成三个新的景观庭院,底层可互相渗透,站在连接处的二层室外平台上又可同时看到两侧庭院中正在发生的活动场景,同时也使原本类似的六个庭院产生差异,形成不同的空间尺度和氛围,新旧建筑也自然地耦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基本空间策略 © DC 国际
© DC 国际
© DC 国际
02.
退台
退台是本案最为核心的设计策略,它至少解决了这么几个问题:1. 更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建筑从最南侧的 2 层体量依次向北逐渐升高至 6 层,南低北高的布局使尽可能多的房间获得充足的日照。2. 更多、更便捷的室外活动空间。高密度校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而室外活动空间对中小学生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退台”则是在高密度校园中提供更多室外活动空间的绝佳策略。3. 更适宜的空间尺度。由于退台的存在,建筑尺度得以被更好的控制。传统模式下可能存在的 25m 宽,5~6 层高的压抑的空间尺度,大部分被消解为 1~2 层,大量前无遮挡、直面河流和远方的屋顶平台,也更加让学生呼吸顺畅。4. 更丰富、更生动的建筑形式。退台在建筑体量塑造方面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本案在极其紧张的用地内,不仅通过退台解决了功能需求、日照通风、室外空间、建筑尺度等关键问题,同时也顺势形成了丰富而生动的建筑体量。
© DC 国际
© DC 国际
03.
空间
虽然面临着场地小、密度高的客观难题,设计上还是尽可能的设置了一些更具体验性的建筑空间。比如东面沿河一侧,设置了几处两层通高的公共空间,可以作为休闲和互动的场所,也可以站在此处眺望河景;比如建筑的西南角,结合多功能厅,设置了一处下沉的室外广场,作为阅读天地;比如一层中间位置,结合合班教室,也设置了一处有大台阶的活动表演区及带有天窗的开放空间等等。
基本功能布局 © DC 国际
© DC 国际
04.
立面
建筑体量和空间完成之后,对建筑立面而言,实际只需将各层的水平栏板拉通即可。但从常规的“设计”角度来说,“立面设计”是个必选动作,无法绕开,因此不得不动些脑筋。因东侧有河,设计团队顺势在立面上做了一些变化,概念上称之为“水波纹”,其实是延续了多年前甬江实验学校的立面做法,但是做了一些升级,使其更有立体感。
© DC 国际
© DC 国际
05.
结语
本案是在极端场地条件下,对高密度校园设计的一次探讨和尝试。大策略上,只通过“退台”这一招,同时解决掉功能需求、日照通风、室外空间、建筑尺度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小手法上,则通过通高、下沉及路径的曲折,营造出立体园林般的空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