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中专,职业教育转型下的新空间 / 东大院·ATA 工作室

文化   2024-12-09 21:23   上海  



01.

招工难与夜校热


伴随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战略,各地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对高技能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在快速扩张,急需的高级技工岗位出现招工难的现象。但我国高级技工占就业人数的比例不到 27%,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 40% 差距较大,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的形势已经到了倒逼职业院校调整专业、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时候了。这其中就包括深化校企合作,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办“企业学院”、“订单班”,来进行定向职业技能培训。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与此同时,“夜校”已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新潮生活与社交方式,它丰富了年轻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展他们的专业技能,从而让更多的人获得定制化、差异化和多样性的教育资源。“夜校热”反映出社会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需求,而职业技术学校在空间和资源上恰恰具备这样的优势,通过提供教学场地、优秀师资和课程资源,有望成为支撑夜校发展的重要实体。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02.

转变与应对


职业教育对象从以前的“考不上高中”的学生,转变成社会急需的高级技工人才、寻求自我提升的有志青年、以及主动拓展技能的再就业者。职业教育模式也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平台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向产教融合的类型教育方向转变。与此同时,一大批诸如无人机、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也对所需的技能人才有了全新的要求。因此,传统职业学校教育中以学科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多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与之对应的学习空间是教学楼和实训车间。而那种将教学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复合性实训场所,则可以作为原有模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以便满足未来灵活多变的使用需要,并为职业技术人才提供一个开放、促进交流、展示自我的舞台。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03.

空间转型的契机


溧阳中专的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近年来获得了显著的成就,‌通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金牌等荣誉,‌反映出学校在该领域突出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技能水平。但学校原有电梯实训车间空间老旧、规模有限,难以满足现有实训需求,‌因此学校计划新建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电梯实训场所,并可用来举办全国性的电梯技能大赛。


项目基地位于现有学校的东门附近,紧靠校园内部主路,是毗邻城市道路的一块长条梯形用地,东门外是成熟的居住社区。基地的东侧与城市街道仅一墙之隔,北侧是规划中的学生文体中心,西侧是电子电工楼组团,南侧是教学楼组团,因此从其所处位置上来看,场地有条件作为一个联系校园内外的窗口。


建筑轴测图 © ATA工作室



04.

从解决“当务之急”到应对“未来之需”


如何利用此次建设的契机,既解决目前急需的电梯实训场地,同时还能为学校未来发展预留出空间,设计需要来一次空间谋划。最终在场地中形成了两个长条状建筑并列的布局,建筑之间是一个带状的下凹式景观内庭院作为雨水花园,庭院内种植喜阴、耐湿的水杉树。西侧靠学校内侧的长条状建筑是电梯实训车间,东侧临街的长条状建筑是复合共享实训平台,作为封闭校园对外的窗口,建筑鼓励与校外企业以及社会机构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体现出教学融入市场、教学服务社会的需求。


剖透视图 © ATA工作室


电梯实训车间内部是以 6x6m 的电梯训练模块单元,进行双通道阵列排布,通道 4m 宽。因此实训车间需要在面宽方向营造出一个跨度 32 米的大跨无柱空间,进深方向则长达 90 米。这个训练场利用南北两端的通道门形成纵向通常的货运通道,横向 3 个人行通道通往两侧的人行疏散出口。整个实训车间的南端利用一跨柱网的空间设置了一个前厅,即可作为展览陈列之用,也可以作为技能大赛时选手候场的空间。


一层平面图 © ATA工作室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电梯实训车间采用钢框架结构,为了尽量增加大跨度下的室内净高,设计利用了屋顶锯齿形采光天窗的高度来设置桁架梁,天窗带来的北向恒定采光满足了大空间的自然光照,也实现通风换气的要求。在建筑的西立面,天窗一直延伸到墙面并成为侧窗。在外立面铝镁锰金属板的衬托下,整个建筑看起来像 4 个相互嵌套的金属盒子,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印象。


室内通风采光分析图 © ATA工作室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复合共享实训平台,顾名思义体现出复合性与共享性两个特点。不同大小、层高的实训空间整合在一栋建筑里,采用将理论学习、交流探讨和技术实训融合在一起的复合化模式。利用建筑紧邻城市道路的特点,所有的实训室均可对外开放,为校外专家的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成为企业学院、国际学院和社区学院的理想培训场所。位于建筑三层的报告厅可举办技能培训的讲座和研讨会,带有空中庭院的休息厅满足了会务期间的休息和交流需要。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这个全新的实训建筑,就像是一个码放一堆“箱子”的货架,一二层的“箱子”三三两两堆放得较为松散,而中部的“箱子”还特意扭转了一个角度,使得这个“货架”充满空隙,让建筑四周的场地空间相互渗透。第三层的建筑形体是一个出挑的“大盒子”,这一层由三个高大空间组成,其中两个作为实训场地、一个作为学术报告厅使用。整个三层的建筑外墙表面被上下渐变的瓦楞穿孔铝板所覆盖,在形成引人注目的城市标志形象的同时也有效的调节了东西向的光照。为了顺应城市道路的走向,“大盒子”在东南部的出挑逐渐增大,这些造型出挑为下部的出入口周边创造出一圈有遮蔽的场所。


公共路径区域轴测图 © ATA工作室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05.

多义的路径空间


不同于传统的从教授到学习的单向知识输出途径,本项目试图创造出更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的教育空间,这些封闭或开放的场所,能适应个人、小组、集体等不同规模的人群使用,以支持信息的交互传递。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无法关闭的大楼


由于需要面向多主体使用,建筑没有明确的大楼出入口,大楼也无法实现封闭管理,这一点和校园里内已有的各类专业楼有所区别。这种开放性的特点让所有的实训室都与半室外公共区域——公共平台、公共外廊、公共楼梯相连通,让所有实训室获得对外的均好性。同时设计将不同类型的功能空间用路径连接以鼓励信息的交叉获取,例如三层有一条流线,可以通过空中钢连廊,连通了电梯实训车间内的空中展示廊、多功能实训厅、报告厅,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加多样性、和便捷性的体验。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游走路径与触媒空间


“空间是被使用出来的”,尤其是公共交通空间,更是体现出行为的多样性,大量偶发性的交流在此被触发。因此在建筑的中部有一条贯穿一层至屋顶平台的路径,它通过沿途空间的收放与转折,既满足了上下楼层之间的快捷交通,又形成了多个可供人停留的节点,这些节点空间包括坐席、挑台、角落、天井、宽廊、退台、露台等,它们虽未被明确的定义为某种功能,却都鼓励由学习者自己发起的交流行为。


公共漫步路径示意图 © ATA工作室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被忽视的疏散楼梯


楼梯虽是联系上下层之用的快捷交通方式,但随着电梯成为建筑物中垂直交通的主力,楼梯尤其是疏散楼梯间逐渐沦为了仅满足消防要求的专属物,各种“强制性规范条文”代替了空间和动线,成为左右楼梯设计的主要依据。但在学校这类教育建筑里,疏散楼梯仍然作为大量人群的主要交通空间,因此除了满足最基本的安全之外,这个空间里的光线、颜色、材料、形式都对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影响。


 © 时差影像


建筑中的两个楼梯间分别靠近建筑的南北两端,楼梯间的外立面通过木纹纤维板强调出垂直交通体的属性,同时在楼梯间内部使用白色的钢板创造出丝带般的栏板造型,同时利用楼梯与墙面之间的光逢来作为空间引导。楼梯通过有角度的楼梯井、梯间平台的进退等手法,在上下楼过程中营造出一些有趣性,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06.

冷巷与雨水花园


东西两个条状建筑间的绿带是一处下凹式绿地,作为场地内的“雨水花园”,这个庭院承担着排渗两侧建筑外廊、外墙雨水的角色,绿地内种植着水杉等喜阴、耐湿的植物。由于长宽高的比例,两个长条形建筑之间的内庭院更像是一条充满绿意的巷子,一天中大部分时间这个绿庭都处于左右两栋建的阴影之中,使得这个长条形的庭院空间类似于南方民居中的冷巷。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电梯实训车间的金属外墙实现了冷巷内的光线漫反射,也形成了庭院内的屏风画面感。西侧建筑体量方正,挡住了冬季的北风,有效降低内庭院中的冬季风速,营造有利于人通行的室外风环境。而东侧的建筑中部开口架空,导入了夏季的东南风,通过风压差改善了整个建筑内房间的通风换气条件,并创作出凉爽的夏季户外空间。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07.

结构为空间服务


从兼顾实训空间大小的角度来看,无柱的大空间通常位于建筑的顶层,有柱的小空间位于建筑的下部,利用大空间的结构跨度产生出挑、架空的造型,形成一些有上盖遮蔽的室外空间。为了实现这样的空间效果,建筑的一二层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三层采用钢框架结构,局部运用了钢桁架来实现建筑形体的出挑,并将三层部分的钢柱插入下部的混凝土柱中形成混凝土型钢柱。这样的结构体系逻辑清晰,每一种结构材料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点。


结构分析图 © ATA工作室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08.

结语


这次对职业教育空间的设计探索,不仅仅是简单对现有校园功能板块的弥补,更是在当下学校的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主从地位发生转变后的一次反思。“工业 4.0”、“产业升级”、“高级技工”,这些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新动向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筑设计学科在空间上作出谋划,来让其在未来具备更强的适应性。


 © 时差影像

 © 时差影像


项目图纸


区位图 © ATA工作室

总平面图 © ATA工作室

二层平面图 © ATA工作室

立面图 © ATA工作室

剖面图 © ATA工作室

建筑细部图 © ATA工作室

项目信息
建筑事务所: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项目地址:江苏,中国
项目年份:2023 年‍
建筑面积:7863㎡
设计团队:李竹、徐笑、王嘉峻
结构、机电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风景园林设计院
施工方: 常州东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委托方: 溧阳市惠江南置业有限公司
摄影师:时差影像 Timeraw Studio、ATA工作室ATA Studio

END
公众号文章仅供内部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部分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对接建筑师、投稿微信:13012811198(注明来意)
或youtharch@163.com




公众号 | 视频号 | 小红书 | 抖音 | B站 
魏一鸣,Archlady,郑利江,雪亮
饭困,慧琪,Eric,鹿童,祥仔

青年建筑
建筑师设计杂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