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微博上有个热搜,给人看纳闷了。
#马伊琍 演唱会#
啥?马伊琍除了是演技派还是歌手呢?
之前没听说啊?
点开词条一看恍然大悟,原来是她。
明星撞衫早就不稀奇了,撞脸倒还真的次数不多。虽然这波热搜上得有点儿抽象,不过猛然看到她开巡演的消息,忽然还有点心动?
就像评论里很多人的留言,提到曾轶可的名字,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狮子座》,是“绵羊音”。
“七月份的尾巴,你是狮子座;八月份的前奏,你是狮子座”也算是很多人的青春回忆之一。
最近播出的《时光音乐会》中,她曾为《快乐女声》创作的加油歌《baby sister》响起时,很多人也再次回忆起了“曾轶可”这个名字,和她唱过的那些歌。
2009年的夏天,还在吉林读大学的曾轶可参加了《快乐女声》》海选。短发,背着吉他,自己写歌唱歌,她的声音软绵绵,唱歌时气息飘忽不稳,甚或偶尔跑调,却凭借着自己的原创作品一路杀入全国20强。
《狮子座》成为当年网络最热门的爆款歌曲,曾轶可极具辨识度的唱腔也拥有了一个专属名词“绵羊音”。但她不够稳定的唱功和略显青涩的吉他功底,引发了评委之间的激烈争论。
曾轶可,一度成为了“争议可”。
那年《快乐女声》现场,评委之一的沈黎晖宣布20强名单时,曾轶可的名字最后一个被念出。另一位评委包小柏留下一段话后愤然离席。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唱片工业标准的包小柏看来,演唱水平是最基本的保证;但在深耕原创音乐领域的沈黎晖看来,有灵气的创作比一个好嗓更值得珍惜。
“我们很清楚我们在选什么,这是选秀,而不是选嗓子。她会是成长得最快、最多的。”
“曾轶可现象”在当时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她的晋级备受关注,就像那个年代的“锦鲤”符号一样。
现在回头看当时她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议,站在舆论中心的曾轶可本人,却一直有种和年龄不相称的“疏离感”。
提到“绵羊音”,她说这只是一个称呼,他们随便可以说啥都行。“因为我觉得其实还挺可爱的动物”。
她似乎就像那只绵羊,外表温和安静,自动与各种争议所带来的热度保持距离,在原创音乐这片草原上,晒着太阳淋着雨,默默地就长大。
之后的十年之中,曾轶可发行了五张专辑。
《快乐女声》结束后的那年冬天,《Forever Road》发行,曾轶可成了当年“快乐女声”中第一个出专辑的人,并且整张专辑的词曲都来自她本人的创作。
“19岁的时候感觉挺懵懂的,那时候还不太了解自己最想要的音乐是什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但是就慢慢摸索,到现在已经很明确自己想要的音乐是什么样的风格。”
她的歌词创作,并不太爱使用华丽繁复的辞藻和佶屈聱牙的句式,常常是带着口语化的色彩,像小女孩日记里的自问自答。
20岁,她在《勇敢一点》里主动提出自己内心的困惑:“是不是我的声音不够好听,就不能打动你呢?”
23岁,她在《辣糖》里反问:“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吗?为什么不自己尝一下,我哪有人们说的那么苦,那么辣。”
豆瓣上有个话题“分享一句你觉得曾轶可最妙的歌词”,很多网友写了自己的最爱:
“如果末日来到,请与我逃亡。没有你的天空,夜色会太长。”
——《星星月亮》
“只要你愿意跟我走,只要你愿意不回头,只要你愿意在一片怀疑声中牵起我的手。”
——《私奔》
她一边长大,一边也经历华语乐坛的审美生态变了又变。
这些年,高亢的技术流嗓音不再是大众聆听和评判音乐的唯一标准,词曲创作、live现场气氛和艺人的独特气质成为了加分项。
当年以选择“女声”为目的选秀节目,也越来越多开始提及“原创”二字。
曾因唱功受到褒贬不一评价的曾轶可,也再次以“创作者”的身份,被大家重新认识。
喜欢她的人依旧喜欢,不喜欢的人依旧不习惯。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她的才华。
2013年,《有可能的夜晚》连续在短视频平台首霸榜数日,很多人叫她“宝藏女孩”。
音乐APP里,点开曾轶可的歌,一条评论获得了5万多个点赞:
“为以前的偏见和不厚道的调侃道歉”
2018年,曾轶可发行了一张专辑《Anti! Yico》,最就像专辑名字传递的意义所述,出道近10年,此刻她最想破除的是自己身上的标签和人设。
专辑的封面是一只山羊头,曾轶可说这是自己的建议,“羊成为一种标志性的东西了,我觉得也挺酷的,有角的羊”。
去年,曾轶可参加了综艺《我是唱作人》。
再次音乐竞演的舞台上,她一头短发、背着吉他、笑起来的样子好像又和十年前没什么差别。
不过重重的摇滚编曲一响起,还是让很多人刮目相看。
第一期节目,她唱了摇滚风的《彩虹》。“我就是想告诉大家,我的风格是什么”。
曾轶可写歌很快,有时候十分钟就写出来两段词。
节目里的《流言》就是现写出来的,看到王源唱哭,她用几个小时写出了一首《男孩别哭》。
一届又一届的选秀综艺,让每年夏天投射在荧幕上的青春热血,成为一代人的独家记忆。很多年过去,有人因选秀一夜爆红,也有人渐渐淡出大众视线。
现在回头看2009年《快乐女声》的前十名, 除了郁可唯、刘惜君、江映蓉、黄英、李霄云还活跃在歌坛,已经有近一半处于“半营业”状态。
相比之下,曾轶可算是很特别的那一个。
她一直在持续创作和吸收更多的音乐养分,与此同时带来的结果是:她的歌曲变得更小众、更意识流,或者说更“抽象”了。
她并不做讨好人心的音乐,甚至有时候在挑战听众的耳朵。
2022年,曾轶可发行了一张翻唱自己过往作品的专辑《2022》,把自己过去的很多歌,全部改头换面重新编曲。
更多元的编曲风格,让很多人发出“这竟然是曾轶可”的感叹。
如今她的歌更像是她自己一笔一划雕刻出来的艺术品,换了别人唱,就不再是那个味道。
当然,就大众的音乐审美而言,“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但如果你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年前,不妨给自己的耳朵一个机会。
她的细腻,敏感,一点点带着孩子气的天真,或许会为你打开听觉的另一扇门。
“让蜡烛代替所有灯
让音乐代替话语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