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见过最“自负”的人

体娱   2024-11-01 19:31   江苏  

大家好,我是江苏音乐广播PlayFM89.7《咪豆星发现》的主持人海马。今晚,欢迎各位继续来到我的音乐专栏,我们一起聊聊音乐人物及作品。



不久之前,曾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被外界称之为“中国当代音乐之王”的作曲家陈其钢,接受访谈类节目《圆桌派》的邀请,与包括窦文涛、鲁豫在内的常驻嘉宾进行了一次深刻对谈。

节目一经上线,反响热烈,刷屏我的朋友圈。

有些朋友看完之后,甚至感叹道:

“这是《圆桌派》播出以来最触动人心,最有力量的一期。”

很多不了解当代音乐的朋友,或许乍一听“陈其钢”这个名字,会非常陌生。

他是谁?

先说几个他的作品。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我和你》、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原声带、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原声带、电影《归来》的原声带……

你不一定认识他,但你一定听过他的作品。

他毕业于称为“中国半部当代音乐史”的中央音乐学院“明星班”的77级作曲系。

全班30多人,随便拿出来都是殿堂级人物。

谭盾、刘索拉、瞿小松、苏聪、陈其钢……

毕业后,又以第一名成绩拿到教育部出国研究生的名额,去到法国深造,并且成为20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作曲家之一梅西安的关门弟子。

国际上各种音乐大奖拿到手软,2013年法国政府为表彰他对“中法文化交流”做出的突出贡献,还为其颁发了“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在目前当代的严肃音乐领域,不说国内,即使放在世界,陈其钢的音乐绝对都算做独一档。

说回访谈。

本次陈其钢能够上节目真的不容易。

他患有非常严重的肺部疾病,手术之后,出门戴口罩,在家需要吸氧、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来保证身体能够正常运转。

他内心纯粹、高洁、儒雅,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坚持。

有人说他是硬气、执拗,甚至又有人认为这是极度自恋、自负、自骄,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

这些看似带有贬义的标签,但放在陈其钢身上,我却觉得是对他的赞美。

正应了电影《霸王别姬》的那句话:

“不疯魔,不成活。”


1、

简单的寒暄过后,陈其钢聊起自己对中国音乐的看法。

西欧的音乐重逻辑,而东方音乐重情感抒发,即看重旋律。

在西方人看来,音乐中需要情感,但一定要克制,拒绝煽情。

他们强调音乐编排、旋律走向的逻辑性,当作品情绪马上到达高点,要及时截制。

因为在他们的艺术观中,克制是高雅的重要体现方式。

他们认为艺术不是激情的宣泄,而是激情冷却之后变成了一种艺术格式。

所以曾经陈其钢在国外演出时,当遇到作品中有大段抒情时,就受到过国外文艺类媒体的批评。

文化或者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经过时间沉淀、阅历积累之后,我们会逐渐发现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只能说各有千秋。

东方的艺术体系,尤其中国自古都在追求至情至性的抒情表达。

大声哭、大声笑,任何情绪表达都要尽兴,展现你的真情实感。

作为21世纪的当代文艺工作者,只能多方汲取养分,最后才能使得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学艺术得先离开,再回归。

需要先远距离看中国,才能避免妄自菲薄、妄自尊大。

陈其钢称自己是一颗长到30多岁的中国树移植到法国,然后又移植回中国的世界树。

面对文化审美冲突,甚至批评,不要忙着与之对抗,更不要全盘接受的盲从,从上到下的效仿西方。

为什么?

因为没有文化的根,很难成为一颗大树。

但如果你被自己的文化所限制,刻意追求所谓的“中国元素”,那你永远也无法成为一名音乐大家。

为了标榜自己的融合创新,东方西方来一锅杂乱的拼盘,这是陈其钢所不齿的。

我们用一个流行音乐圈常见的现象打一个比方。

现在不少歌手,为了凸显我们所谓的“国风”,大量以拼接的方式加入戏腔、民乐、五声调式,但到头来这首作品从本质来讲还是一首非常普通的流行音乐,而加入的这些东西,也略显突兀,这真的就能代表咱们国家的音乐了吗?

再举一个例子。

用古琴或者琵琶这样的中国传统器乐去弹奏爵士、布鲁斯、摇滚等等西方音乐体系下的产物,你觉得这样的作品就真的做到创新了吗?

表面上看,别出心裁。

可实际上,他只是换了一种音色而已,除此之外,无任何改变。

何为真正中国风格?

陈其钢回答道:

“中国性格。”

那么,何为中国性格?

“要煽情。”

我们需要保留住自己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底蕴,以及表达方式,然后再去融合,不限于器乐音色、人声唱腔、编曲构架,所有的元素需要在一个合理的逻辑范围内,切不要刻意硬融合。


2、

开头讲到,陈其钢是执拗的,甚至是极度自恋、自负、自骄的。

这些标签放在别人身上或许是贬义,但作为一名艺术家,他需要这样的性格。

在节目中,主持人窦文涛和陈其钢之间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音乐的标准是什么?”

“我的标准。”

“我的标准有千万个‘我’啊。”

“就是我的标准。”

“那最后怎么能承认你是最牛的呢?”

“不需要你承认。只有有这种胆量的人,才能最终获得他自己应有的生命力。如果是你的标准来做我的事儿,那我没有灵魂的。”

此话一出,窦文涛愣住了。

有一说一,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自为标准。

按照陈其钢的解释,他认为艺术和人格紧紧相连。

艺术需要思想,并且思想必须得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

而实现思想的过程,需要与你的人格,即“人生观”,紧紧相连。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人生观、自我追求,做出来的艺术必然是苍白无力的。

也就是因为这样极为自我的性格,让他在本次访谈中“火力全开”。

首先,他觉得国际知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是流俗的;

认为大家没必要“神化”已故作曲家坂本龙一,不崇拜,不盲从。

批判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故作伟大;

甚至,在聊起艺术带给人们的价值时,还谈起马斯克。

如果在未来,即使他把人们带到火星,也是毫无意义的。

“到了火星还是这帮人,继续破坏那个地方,你活出新价值来了?”

在陈其钢看来,艺术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之一,也是自己内心当中毕生的最高追求和最有价值的东西。


3、

在很多人看来,艺术可有可无,它看不见摸不着,与科技和经济这样实实在在的东西相比之下,它实在过于虚无。

甚至,还有人觉得文艺工作者就是“戏子”而已。

但在陈其钢看来,这种说法让自己感到悲伤。

艺术是让人类灵魂达到极致的途径,更是这个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东西。

即使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生活中也会去听音乐、看电影、读小说,难道我们受到文艺作品的影响少吗?

历史上各个领域的伟人,难道他们都不看书吗?

艺术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一个人完整的灵魂,它让我们在满足基本吃喝拉撒之后,培养人们的三观。

人之所以称之为人,难道不是因为比其他动物多了“思想”吗?

既然聊起了陈其钢的艺术观,同时他也同样认为,目前在历史上大部分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底色都是略显悲伤的。

他认为,人类的底色就是悲剧的。

相比于喜悦,人类似乎对于悲剧的东西会有更多感悟。

回想一下我们曾经的一些经历,能让你在此刻依然可以感同身受、深入骨髓的,还是那些略带悲伤的事情。

节目后半段,窦文涛拿出一张陈其钢曾经在广州演《逝去的时光》时的照片,问他为什么当时的表情如此忧郁。

原来,当时是在陈其钢的儿子发生车祸去世不到两个月,当演奏完这首《逝去的时光》谢幕时,有感而发,随即就出现了这个场景。

自此之后,每当陈其钢看音乐会时,都会觉得对不起儿子。

他在想,自己还在享受人生,可儿子却不在了。

“痛”会被时间稀释,但无法完全消解。

但陈其钢自己也说,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痛感,才让他后来写出许多触动心灵的好作品。

不可否认,儿子的去世之后的“痛”,带给了他更多在艺术方面的力量和勇气。

他不会在乎西方人口中所谓的“克制”,忽略外界的看法、负面评论。

我的作品,我就要抒发情感,这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感召。

没有人会给你真正的答案,因为我自己就是答案。

73岁的陈其钢,抛去他创作出来很多伟大的作品,他已经将自己活成了一个艺术品。

不追求“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而追求作品和自我的合二为一。

因为作品能够流传,也意味着自己的艺术生命得到永生。

看完了整档节目,我眼眶微热,有些激动地说不出话。

竭尽全力,甚至用生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是如此的痛,但却又是如此美妙。

所谓“悲喜同源”就是如此吧。

江苏音乐台
新活力·型音乐·星娱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