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答辩那天,老师竟对我说……

文摘   2024-04-24 00:40   陕西  

夜已深,无意翻到师兄的朋友圈,蓦然想起,不见师兄也已有数年,他毕业的时候仿佛还是昨天。于是又想起师兄这篇故事,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人生,那些触动我的文字背后的究竟是什么,慢慢地,当我也来到师兄当年所见的十字路口时,好像终于开始明白了。借着公众号开启留言功能,再次分享这篇文章,诸君若有所感,愿能留于文末……

写在前面

我的求学生涯辗转于这片土地的东南西北,从始至终,一直与农作物病害打交道,对作物病原菌领域略有涉猎,自诩对分子生物学略知一二,对博士生涯稍有几分感触,在这里说几句心里话,朋友们权当胡言乱语,它们仅仅是纪念,纪念我的过去、现在和即将到来的未来。

写文缘由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机缘巧合在求学路程上走上了农学专业研究的道路,自己的一生可谓要扎根农业。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执拗而又缺少趣味之人,也正因为如此觉得自己可以静下来走农学科研路。不知不觉博士已毕业一年,回顾读博生涯,对科研和生活有些感触,写点东西抒发胸臆。不管是因为愚笨还是执念,在接触科研以后自己总是把做科研发论文当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甚至达到了为了科研放弃一切可以放弃的地步。但如今发现生活从来不是单一的求证,试验不是生活的全部,很不赞成这样的博士生活。反而觉得把生活过好,多多与人交流接触更会让自己持续充满斗志,能更好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能获得更多灵感和创新想法。站在人生又一十字路口,也大胆地停下来思考了一年,回顾二十余载求学历程:幸运大于困顿,成长大于倒退。于是就想写点心得,分享一些经验,希望有一些奉献。文笔粗略,望多多包涵,有机会也乐意与读者多多交流。

与农业结缘

生于农村,家境贫寒,唯一的指望就是几亩薄田,全部精力也都在如何照料好庄稼上。那时几乎所有的农活都靠双手,记忆中一年365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十分劳累。小时候干的最多的活就是去田里除草,童年除了和庄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与各种这样的杂草“斗争”,感觉地里有消灭不完的杂草。大一点就去菜园里浇水、捉虫,去麦地里打农药,去玉米地里撒化肥……但真正对农学有系统性的认识是从本科阶段学习《杂草学》。第一次知道各种杂草的学名、特征和习性,让我对农业开始有科学的认知。然后兴趣就这样蔓延开来:到处捕捉各式昆虫做标本,去田地里认识、采集各种作物病原菌,田间药害实验……在学习《气象学》时候我又意识到农业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突然感觉有了从田间飞翔起来俯瞰农田的视角,仿佛手中有指挥棒:今年什么时候播种好,什么时候要施肥,什么时候要提前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害,看这天气数据今年又要怎么做好抢收工作……走出小村庄,走出家乡,一路来也见到了农业大发展的阔步向前:现代农业机械的装备,解放了双手;从化学防治到生物防治农业病虫害的前瞻性进步;既让作物产量提高又让食品更加绿色健康;农业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电子商务、智慧农业……我对农业越来越感兴趣,这也让我坚定自己走与农业相关的路,直至读完了农学博士。

关于读博

读博只是生活的内容之一

兴趣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执念。现在回想起从自己走进实验室开始接触科研已有十多年,这些年来自己被执念牢牢控制。看似起早贪黑十分刻苦,看似努力上进,其实也是一种贪图安逸,也是一种奢侈。这些年到三十而立的年纪却一直没有为家庭有所担当,也总是打着做科研的幌子不去参与科研之外的任何事情,这无疑是一种缺少担当和自私的表现。回想起来实属有愧于身边亲朋好友,也愧于自己。做研究或是因为兴趣探索未知,或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未雨绸缪。回想起因为读博失去那些,那么读博是不是也失去了它大部分的意义?而且这种将自己封锁起来的做法更容易让自己陷于困境。读博不是生活的全部,不是逃避成长的借口,更不能是人生的唯一规划。读博期间一定要好好和家人相处,多和好友联系,多去扩展自己的世界,保持愉悦的心态。而且到了一定年龄最好该恋爱要恋爱,该结婚要结婚,该生娃就生娃。至少不要找借口去拒绝走近你的人和事,因为做这些事情和科研并不是二选一的事情。课题组的师兄师姐或师弟师妹在有了稳定的感情后,都是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课题进度都进展加快。有了稳定的生活会让你一种依靠和更有责任心。


读博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心智成熟

读博士是一场孤独的大胆冒险。有很多师弟师妹问我自己适不适合读博,我觉得科研是一种对未知探索,读博是你必须有一定的成果。要有兴趣,要有能力,要有决心,同时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科研好比走进一间漆黑的屋子,你完全不知道里面是有还是无,或是有什么。本科同学结婚了我在实验室,本科同学生娃了我在实验室,有本科同学工作又回来读博也毕业了我还在做实验,甚至自己周围的博士同学都一一毕业走了我还在补实验写论文。多少个深夜自己从实验室回到宿舍看着朋友或同学在朋友圈讨论着买房买车生娃的事情,感觉想和他们叙叙旧的话头都找不到。凌晨也时常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有博士因为实验或毕业问题突然嚎啕大哭。我整个博士阶段也是十分艰难,大部分时间是没有可发表的试验进展,也没有理解、或安慰、或支持、或鼓励。后来也发现人生可能本就是孤独的,能遇到一个理解的人实在太难,受些委屈或遇到些刁难也是常事,而这一切最终只能靠自己来消化。六年攻读博士期间也只有博士答辩时的答辩主席用一句话让这六年博士生涯有一点理解和尊重:能在这么多阴性结果中发现这么有意思的结果,这些年肯定很不容易……因为好多人都问我这么多年没有发表文章是不是要攒着发top期刊,真是压力倍增。总的来看这六年做科研很开心,但是没有发表成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最终能让我坚持下来也许就是就仅有的一点对科研喜欢和对探索未知的兴趣。在最后时刻能顺利也是幸运,也给往后的自己在农学研究领域有一口饭吃,能继续做一些事情,十分幸运。


读博是对自己的一次更深刻认识

读博士的经历让我更深刻了解自己的认知和能力,选择的能力,重塑自己的能力。做事情努力很重要,但大多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从选择专业开始,到选择导师,到选择研究方向,再到论文投稿期刊选择等等,任何一个选择出现偏差今后都很难用努力可以弥补回来。从读博到工作,看到太多因为选择“失误”而中途退场的人。包括我自己因为时间问题也不得不匆匆将自己的课题结尾选择毕业。读博不仅要努力也要有物质条件的保证。其次,能把事情做成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技术。读博是需要建立自己的一套体系,其中要多读文献、多和同行交流学习、多动手写。这需要和导师、身边的成员及研究方向上的同行者处理好关系,这样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有些人天天驻扎实验室不一定出好的成果,而有些博士日常的谈笑风生一样发顶刊。所以读博期间要有意识地好好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缺点,根据自己情况作出合适的抉择,不断反复敲碎重塑自己。

读博要学会爱自己

能读到博士能力至少是不差的,要相信自己,也要学会取悦自己。博士毕业是有发论文要求的,而且文章的质量与找工作直接挂钩。因此读博过程中也难免有各种比较,有下意识把自己去和别人比较的,也有别人拿你去做比较的。很多时候就会有人轻视你、否定你、打击你。即使我没有刻意去和别人比较,还是会时常听到各种评头论足,甚至偶尔会有当面直截了当的蔑视。此时一定要稳住,要始终相信自己,因为只有你自己了解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几句话轻易乱了阵脚,要学会情绪稳定。了解自己才明白,只有你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情况,下一步该如何做下去、可以向谁求助、该如何走下去。也要学会辨别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舍弃和拒绝,学会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把精力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喜怒哀乐本就是生活中一定的事情,别刻意去维持好好先生的形象,徒增烦恼,无任何益处。我也是最后一年才将自己拉回正轨,也是最后一年实验特别顺利、进展最快。其次,从环境和科研任务上读博压力已经很大了,要学会放过自己,不要钻牛角尖,毕竟健康的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最好有自己喜欢的爱好,让自己可以保持愉悦的心情。博士期间我自学了长跑并参加了马拉松。跑完半马的时候自己心里也释然,其实自己也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21公里最终顺利完成,而且第二天还可以去实验室做实验。也尽量不要因为试验放弃假期,生活不是答试卷,没有标准答案,碰见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尽情地去经历

读博也是考察一个人综合能力,甚至包括了生命的柔韧度。了解多了,经历多了后会发现科研并不是读博的全部,有太多的事情比科研重要,即使你身在读博期间,也不要赞美困难,要拿它来增长经验,其余不值得回味。读博像爬山:有人登顶的时候天气晴朗可一往无前;有人遇到风雨,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也有人锻炼了腿脚往后在田野间会奔跑得更有力更遥远。攻读博士不是答试卷,它是生命之中的一段历程,是生活的其中之一,也没有固定模式,用自己生命的尺大胆的走下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农心生信工作室
用生信力量服务中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