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话陇州

政务   2025-01-03 17:11   陕西  



点击

陇县旅游

关注我们~


陇州皮影

灯影下的光影陇州


华夏大地,文化版图广袤无垠

 陇州皮影

虽处黄土深处,但难掩熠熠华光

它承载千年历史,底蕴厚重深沉

携着民俗风情,踏破岁月而来





陇州皮影的历史源远流长,能一路追溯至汉代,最初在宫廷的华灯绮罗间崭露头角,悄然萌生。待到唐宋时期,民俗文化蓬勃兴盛,在陇州这片充满烟火气息的土地上扎根、发芽、茁壮成长。皮影戏在陇州传承相当久远,大约从剪纸发展而来。由于皮影戏班组织相当简便,所需人员不多,演出诙谐富有乡村情趣,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穿越了无数金戈铁马的烽火硝烟,见证了市井街巷里的琐碎日常,诸多传奇故事在一方白布之上悠悠演绎,镌刻着关中地区的沧海桑田、历史变迁。

制作陇州皮影,堪称一场指尖与时光的深度对谈。艺人们凭借着多年练就的一双慧眼精心挑选材质,牛皮或者驴皮需历经泡制、刮毛、反复打磨等一系列繁琐工序,方能蜕变出平整且坚韧的质地,成为创作的绝佳基料

紧接着,刻刀灵动地在皮革上游走,艺人运刀如神,或轻或重,疏密得当的线条将人物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勾勒得入木三分,或怒目圆睁,或眉眼含笑。

线条既定,色彩点染随即而来,浓烈炽热的红、清新素雅的绿……点染出忠勇的红脸、狡黠的白脸、刚猛的黑脸……待完工,一尊尊栩栩如生的皮影人偶跃然而出,每一抹色彩的晕染都饱含着艺人的匠心独运。镂、刻、绘、染,一道道工序层层递进,步步精心,使得原本了无生气的皮革仿若被注入了鲜活的灵魂,完成了从凡物到艺术珍品的华丽转身。


陈秀文作品

华灯初上,便是陇州皮影粉墨登场的高光时刻。一方洁白如雪的素布,瞬间化作它的专属舞台;一盏昏黄摇曳的明灯,投射出柔和而神秘的光线,成为这场奇幻演出的唯一光源。

幕后,艺人们双手轻盈地挑起竹签,王侯将相、神话人物轮番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演义、人物传说、古今传奇无奇不有;台下群众看的热闹,左邻右舍三五成群,谈笑议论台上人物角色,其乐融融。

陕西皮影分东路西路两大流派。以陇县东南镇牙科社区予村一组陈秀文的已故父亲陈召贤为代表的西路皮影,具有构图大方舒展、古朴豪迈、造型概括夸张、色彩艳丽热烈、线条洒脱流畅等特点。皮影戏人栩栩如生,器物花卉惟妙惟肖,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

皮影雕刻工艺在陇县已传承了四代人120余年。第一代创始人为陈善伍,第二代陈召贤,第三代陈秀文,第四代陈喜梅,属家族式传承方式。

西路皮影制作代表性传承人陈秀文,从小跟随父亲陈召贤学习皮影雕刻工艺。1986年他的父亲陈召贤去世后,他继承父业,刻苦钻研,精心实践,现已熟练掌握了皮影雕刻工艺。陈秀文雕刻的皮影工艺程序为:熟牛皮—→描样图—→过样稿—→打孔—→缕刻—→点染—→组装完成要经过多道程序,是一种纯手工民间雕刻工艺。陈秀文所刻制的皮影构图粗犷,刻工精湛,继承传统,作品栩栩如生。体现了高超的雕刻技术和纯熟的白描技巧,较完整地保留了西路皮影的原始风格。



多年来,陈秀文刻制的皮影戏人已有上千余件,已销售流传到陕甘宁三省及周边县乡,被多家皮影戏班购买,2006年3件作品被陕西省艺术馆收藏,多件皮影作品在市县各类展赛中获奖。2010年春节在全县民间工艺品大赛活动中获一等奖,2011年被评为陇县十大民间艺人。2013年4月被命名为陇县皮影雕刻工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一桌、一布、一盏灯
陇州皮影
凭借“一口叙说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的惊世绝技
撑起了一片如梦如幻的奇妙天地




END



编辑|阮   倩

责编|侯莉莉

审核|夏志平






陇县旅游
陇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文物、旅游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把握宣传舆论导向。研究拟订全县文物、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指导、协调和促进产业发展;管理全县性重大节庆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