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回归 看见非遗 传承文化

政务   2024-11-28 16:29   陕西  

陇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西北部,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宝藏小城。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坂而得名,这里不仅是陕西的西大门,更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

陇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秦襄公曾在此建都,开启了秦国的辉煌历史,秦始皇西巡,将陇县视为秦之西门,汉武帝时期陇县更是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天竺取经的历史印记至今留存。历史赋予了陇县“秦都汉关”的美誉。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陇县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瑰宝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陇县的历史画卷上。




陇州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陇州社火,那可是陇县的文化瑰宝!它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传承着陇州汉族民俗风情,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距今已有 2000 多年。它源于古代祭祀和庆典活动,其表演内容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故事,寄托着人们降妖驱魔、辟邪镇宅、祈福求祥的美好期盼,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陇州社火的种类繁多,有马社火、背(陇县称挈)社火、抬社火、车社火、高芯社火、高跷社火、秋千社火、跷板社火、血社火等20多个种类。


尤显古战场的马社火、玄妙险峻的高芯、意趣横生的跷板、粗犷彪悍的背社火、威武雄壮的锣鼓队、传神夸张的社火脸谱……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那色彩浓烈、笔触细腻、具有独特的用色规则和表现手法的社火脸谱,更是陇州社火的灵魂所在。“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蓝为草莽,绿为义侠、恶野,金银为神妖”,艺人用色彩、线条与纹饰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


每年正月开始,社火便在各街、各村耍起来,直至元宵节,小巡游汇聚成盛大的社火游演大狂欢,耍了社火,年才算过得完整。尤其是2013年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2024年“我们的节日·陇州社火过大年”暨全省民间社火展演在我县的成功举办,让陇州社火和陇县以全新而又震撼的形象进入到全国人民的视野中。




陇州小调

古韵悠长的民间音乐


陇州小调,作为陇县的传统音乐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陇州小调,也称为陇州民间小曲,其起源可追溯至汉代,但具体证据尚显不足。从流传下来的曲目分析,它与隋唐时期以“时令”、“数字”为名的曲子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时期,陇州小调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流行。至1949年8月陇县解放后,解放军文艺工作队来陇县开展宣传工作,将这一地方曲艺正式命名为“陇州小调”,从而使其得以广泛传播和认可。


陇州小调以抒情、诙谐为主要风格,其题材广泛,涵盖了民间历史故事、婚丧嫁娶、自然风光、娱乐嬉戏等多个方面。通过讽刺丑恶、张扬美好,陇州小调深刻抒发了人们内心的情感。


在演唱上,陇州小调多用方言,通俗易懂,易于流传,同时其曲调悠扬悦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陇州小调根据内容题材可分为多个类别,如劳动娱乐唱曲、民俗活动唱曲、庙堂唱曲等。



陇州刺绣

针针线线绘生活

陇州刺绣是陇县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它以纯朴浓郁的地方乡土风味和浪漫、粗放、强烈、自然、多姿的造型而著称,给人以美的欣赏。陇州刺绣的图案夸张、绣工精细、针角严密,每针每线都倾注着妇女们内心情思和良好的祝愿。

陇州刺绣的品种繁多,包括绣花枕、绣花门帘、绣花鞋、绣花鞋垫、五毒肚兜、香包、虎头帽、虎头鞋、猫头鞋、虎头枕、猫枕、猪枕、五毒挂狮、挂龙、挂虎等。


绣品“龙风呈祥”、“麒麟送子”等表示祝愿吉祥;“五毒肚兜”、“五毒凉帽”等以示驱除斜恶;“喜鹊闹梅”、“莲生贵子”等以致新婚男女团结合睦,幸福美满;“王祥卧冰”、“李存孝打虎救父”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美德。



陇县染色剪纸

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陇县染色剪纸,在2013年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它是以前张贴于民间传统的老式立格窗户上,是彩色剪纸的一种,术语称之“点色”。


尹芳芳制作染色剪纸作品
兰德祥展示陇县染色剪纸
 
陇县染色剪纸题材丰富,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戏曲人物、十二生肖、传说故事及生产生活场景等,以造型和设色见长,色彩丰富典雅、和谐统一,颇具传统文化意蕴与民俗民间趣味,是宝鸡乃至陕西省剪纸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种。

染色剪纸——生肖

陇县染色剪纸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枝奇葩,源远流长。因形象生动活泼,表现手法简洁,构图单纯明快,风格淳朴豪放,内容健康向上,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这块沃土之中。



陇州皮影

光影交错中的古老艺术

陇州皮影是西路皮影艺术的代表之一,其雕刻工艺精湛,历史悠久。皮影戏和皮影雕刻在陇县传承久远,自西周、两汉至隋唐最为盛行。皮影作品造型独特,色彩鲜明,表演时通过艺人的操纵,在幕布后呈现出各种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陇州皮影陇县皮影雕刻工艺被列为宝鸡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明代的它,制作技术设计新颖、刻工精湛。从熟牛皮到最终的组装完成,要经过描样图、过样稿、打孔、缕刻、点染等多道纯手工程序,人物才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已故老艺人陈召贤更是将这门技艺推向了高峰,陈召贤从艺40余年,共刻制传统与现代戏剧人物、景物皮影3000余件。150余件皮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件作品各类展赛中获大奖,1989年他入选《中国民间艺人名人录》,他的作品600余件,远销国外10多个国家。


皮影雕刻工艺在陇县已传承了四代人120余年。第一代创始人为陈善伍,第二代陈召贤,第三代陈秀文,第四代陈喜梅,属家族式传承方式。

陈秀文正在处理牛皮





我们在采访陈秀文时,他说:我自小喜欢皮影,我热爱这个东西……相信,在陈秀文的传承带动下,陇县皮影雕刻工艺定会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下去。




陇州花灯

点亮节日的璀璨星光


陇州花灯是陇县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与元宵节风俗紧密相连。


花灯制作程序繁杂,需要经过破竹、消蔑、扎骨架、糊纸、涂色……繁琐的制作程序,造就了老虎灯、兔灯、鹅灯、花鼓灯、莲花灯、十二生肖等二十多个样式的花灯。这些花灯造型各异、活泼可爱、工艺精美、外形美观、色彩鲜艳,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凸显出我们土生土长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也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为陇县的夜晚增添了一抹绚丽的光彩。


非遗凝固着历史,是活态的历史,传承的是匠心文化,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根脉。顶流“李子柒”的回归,更是让更多国内外的朋友看到并爱上了我们中国的非遗,相信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会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END




编辑|阮   倩

责编|侯莉莉

审核|张   萍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陇县旅游
陇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文物、旅游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把握宣传舆论导向。研究拟订全县文物、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指导、协调和促进产业发展;管理全县性重大节庆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