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2月25日,陇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胜利完成。本次调查历时20天,调查登记文物点337处,其中复查文物点311处,复核率100%,认定新发现文物点26处。
12月6日开始,市文物普查队的身影出现在陇县的山川大地之间,就此拉开了陇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序幕。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土地上,他们宛如一群执着的文化守护者,顶风冒雪,无畏严寒;翻山越岭,不惧险阻,用脚步丈量着岁月的痕迹,用双手探寻着历史的脉络。在20天的历程中,他们的艰辛与收获、坚守与奉献,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且激励着每一个关注文化传承的人们。
陇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犹如一部活着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传奇。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火种便已在此处悄然点燃。那时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用最质朴的方式创造着属于他们的文化与艺术,那些深埋于地下或散落在荒野的石制工具、陶器残片,便是他们曾经生活过的见证。
随着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陇县成为了夨国的辖区。这个在古代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的国度,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在陇县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古老的城址、墓葬以及精美的青铜器,都在默默地诉说着当年的繁华与辉煌。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陇县又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东来西往的商旅、使节、僧侣,带着不同的文化与信仰,在这里汇聚、交流、融合。一时间,客栈林立,商队络绎不绝,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绚丽的火花。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原瑰宝,与香料、珠宝、良马等异域奇珍,在这里完成了它们的交换与流转。而驿站遗址、古道路径以及那些带有异域风格的文物遗存,则成为了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永恒见证。
陇县还是农牧交织区,这种独特的经济形态,孕育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建筑风格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古老的农耕器具、畜牧养殖遗迹,以及反映农牧融合的民俗文物,都是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
在这次文物普查中,普查队员们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陇县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山川丘陵交错纵横。许多文物古迹隐藏在深山老林、偏远山谷之中,车辆无法通行,队员们只能依靠双脚前行。在12月的寒冬里,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吹在脸上,纷飞的大雪模糊了视线,道路湿滑难行,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他们每天背着沉重的设备和行囊,徒步好几公里。翻山时,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攀爬在陡峭的山坡上;越岭时,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时刻提防着脚下的危险。有时,为了到达一个普查点,他们需要穿越茂密的树林,荆棘划破了衣服和皮肤,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没有人有丝毫的怨言。
在深山之中,通讯信号时断时续,他们无法与外界及时取得联系,这给普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有时,午餐往往只是简单的干粮和冷水,但队员们总是相互鼓励,打趣说这是与古人的 “共苦”,是体验历史沧桑的一种独特方式。
尽管困难重重,普查队员们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专注。每到一处普查点,他们便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仔细地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文物遗迹的角落。他们用专业的工具小心翼翼地挖掘、清理,如同对待稀世珍宝般对待每一片残砖碎瓦。
在记录文物信息时,他们更是一丝不苟。详细地测量文物的尺寸、形状,拍摄多角度的照片,认真地绘制图纸,对文物的年代、材质、保存状况等进行严谨的分析和判断。同时,还积极走访当地的村民,耐心地倾听他们的传说和故事,从民间口碑中获取有关文物古迹的线索和信息。
在普查过程中,队员们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普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他们利用高精度的北斗定位仪精确地记录文物古迹的地理位置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利用无人机在空中对大面积的区域进行拍摄和勘查,清晰地展现出地形地貌的特征以及文物古迹的分布情况,为普查队提供宏观的视角和全面的信息。当无人机在天空中翱翔,拍摄下一幅幅清晰的画面时,队员们围在一起,仔细地分析着每一个细节。他们如同考古学家解读古老的密码一般,从这些画面中寻找着历史的线索和文化的脉络。通过无人机的勘查,他们发现了一些以往难以察觉的文物遗迹,如隐藏在山谷中的古墓葬群、被树林掩盖的古道遗址等。这些发现让队员们倍感振奋,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科技在文物普查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陇县这片土地上,文物普查队的队员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他们顶风冒雪,翻山越岭,不畏艰辛,不惧困难。每一个文物古迹的发现,都是他们辛勤努力的回报;每一次对历史文化的解读,都是他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随着实地调查任务的完成,队员们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整理资料,完善系统数据,加强阐述研究,让更多沉睡在岁月深处的文物古迹重见天日,让陇县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编辑|阮 倩
责编|侯莉莉
审核|夏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