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盘点自己去过的小城,发现最有缘的小城竟然是宝鸡陇县。
陇县全县10个镇(城关镇、东南镇、东风镇、八渡镇、温水镇、天成镇、曹家湾镇、固关镇、河北镇、新集川镇),我去了6个(城关镇、东南镇、八渡镇、天成镇、固关镇、新集川镇)。
这一篇是关于东南镇的。
东南镇,因为地处陇县县城东南而得名,是一个离城区很近的镇子。
这里原本和我这样的游客是无缘的,但因为要拍陇县民间非遗手艺人的缘故,我偶然间来到了这里。
然而并没有去镇上,而是又一次沿河而上,向关山而行,到了河谷川道里一个很普通的村子——予村。
予村是一个“隐居”在“梁甫川”里的村子,不用说,梁甫川又是陇县的一条“河川”。
作为一个与旅游业毫不沾边的“素人”村,予村并没有不修边幅,而是呈现出乡野该有的美,沿途的鲜花绽放得热烈,川道两边的坡地上种着苹果树,远处隐约能望见关山峰峦隐于云雾间。
陪我们同行的陇县当地朋友说,陇县在推广“美丽乡村”。难怪呢,在陇县的这些日子,不管是去龙门洞景区,还是关山草原景区、固关镇,沿线几十公里的乡村,很多地方明明没有发展旅游,但一路上鲜花夹道,街道很整洁,房屋也有装饰,给人的感觉非常好。
不管游客来不来,陇县人自己先赏心悦目了。
我们拜访的非遗传承人(陈秀文)是一位皮影制作艺人,住在予村二组,皮影制作是他家四代相传的家传手艺。他的父亲陈召贤,曾是宝鸡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制作的皮影享誉关中西府一带,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这位皮影制作人也很痴迷于皮影制作。他说,他大约二十上下跟父亲学做皮影。当时的宝鸡,很多区县在过事时都有请皮影戏班唱戏的习俗,皮影制作也就有自己的市场。
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戏剧已经不复当年的红火,皮影戏班渐渐隐退,皮影制作也就失去了商业支撑,做皮影已经从当年的谋生之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坚持。
皮影的原材料是牛皮。买一张全牛皮要七八百块钱,做一套皮影要1张半牛皮,牛皮成本就上千了。更别说处理牛皮、雕刻、上色、组装等种种复杂的工序,耗费钱财、时间、精力制作的皮影没有买家,最终都一张张包起来,装在箱子里,手艺人不时翻出来自己看看。
然而也不能不做,一直不做的话,手生了,这项技艺就丢失了。
手艺人不善言辞,但我好像读懂了他的坚持,不仅仅是喜欢,还出于一种信念:家传的手艺,不能让断了。
予村不小,全村有500多户。它所在的梁甫川古时曾有驮运道经行,是从陕西翻越关山通往甘肃的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商贸曾经很繁华。
陇县地名志记载,予村清末民国时称逮予村,村东窑院土场为古墓葬遗址,有陶器、青铜器文物出土, 2003 年曾在一古墓内挖出大城砖 1块,上书 “大宋元年渭村”。专家推断,予村原名应该是“渭村”,千年间谐音相传为“予村”了。
予村以陈、李为两大家族,是在清康熙年间自山西太原清徐县怀远村、杜村迁徙过来,村里有弥陀寺、吴爷庙、玉皇殿等古庙宇,每年都会举办庙会。
离皮影手艺人家不远,在穿村而过的公路边,我们还在村里人的热情介绍下,去看了一家清代的老宅院。
宅院主人姓陈,就叫它“陈家老宅”吧。
陈家老宅原本应该是临街四合院,但如今门楼已经翻新成了楼房,因此,站在外面一点也看不出来这里会有老院子。
当我们穿过门楼,进入院内时,眼前的老院子着实让人惊艳。院里保存完好的只有上房,数了一下,是五开间,据说陇县过去普通人家都是三开间,只有大户人家才会建五开间的房子。
上房建在台基上,砌筑台阶与院子连通。尽管经历了岁月风雨的洗礼,看起来依然十分的华贵。
房子小青瓦覆顶,全是仰面向上的仰瓦,出檐后有尖尖的滴水瓦。外墙则是一色的木构,粗大笔直而光滑的柱子,整体简洁而细节雕刻精美的门窗,都传递出当年主人家充裕的财力和很好的审美。
陈家阿姨讲着一口我们听不太懂的方言,她领我们进入房屋内——他们至今还住在上房里。屋内中堂挑空很高,巨大的房梁依然坚固,可以看出来当年选料的考究。房屋正中还摆着陈家先祖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位看起来清矍、端肃的老者。
在陈家阿姨的方言里努力地打捞着信息,大概了解到这栋老房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经150多年历史了。房屋原本是某位贵人的家宅,是陈家能干的先祖勤俭持家积蓄财富买下了房产。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院落,陈家后来被划分了成分…
陈家阿姨热情勤劳而充满生活情趣。院子里种满了各色鲜花,藤蔓与古建搭配得恰到好处。门窗上悬挂的红辣椒串,屋檐下整齐堆放的玉米穗子,偏房里等待阴干的核桃,让这个百年老屋子不仅古朴,还充满了烟火感和生命力。
这就是我在东南镇的旅程,认识了一个叫“予村”的村子。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