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面向亚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

文摘   2024-10-15 15:30   北京  
2024年10月12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面向亚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本届会议主题为:亚洲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知识生产。来自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致辞环节由北外亚洲学院院长苏莹莹主持,主旨发言环节由副院长顾佳赟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袁军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近年来北外在学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充分了肯定了亚洲学院在新语种建设、学术研究、交叉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和显著成果以及为培养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做出的持续努力。他表示,在世界格局深刻演变的当下,面向亚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与与会专家学者通力合作,持续推动区域国别学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力争产出更多标志性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高校外指委副主任委员、非通用语分指委主任委员姜景奎教授分享了关于区域国别学的深入思考和实践经验。他表示,区域国别学不仅是一门基于地理区域划分的学科,更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门类交叉与融合的综合性研究领域。然而,目前国内区域国别学学科的理论方法与传统学科之间存有割裂的现象,相关跨学科讨论与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他以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设计为例,提出在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南洋问题研究》《南洋资料译丛》两刊社长范宏伟表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诉求和安全需求迅速扩大,亟需持续强化“亚洲意识”,灵活运用“亚洲智慧”。因此,培养亚洲问题研究高端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他强调,中国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应深耕特定领域,形成独特的研究优势与特色,作出各自的学术贡献,在新时代大变局下发挥更为积极和更具建设性的作用。

在主旨发言环节,外交学院教授、国际研究资深编辑陈志瑞表示,当代亚洲研究的主题离不开多元亚洲秩序的演变与互动,其主线是从国际等级秩序走向区域网络秩序,主要方向是安全、发展与亚洲的现代化。他强调,区域国别学研究在面对这些复杂的挑战和变化时,必须具备国际维度和问题意识。在当前背景下,亚洲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寻求塑造亚洲的认同与愿景。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翟崑表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正处于“纲举目张”的关键阶段。这意味着学科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但如何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尚需更多努力。未来五年是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关键期,亟需开展一系列基础性的学科建设工作,如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知识生产和智库建设等。他强调,学科建设的复杂性决定了无法通过短期努力取得建设的全面成功。当前学术界应当做好长期规划与协同合作,期待“有准备的神奇涌现”。
中国南亚学会分会印度洋学会会长、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主任朱翠萍总结了当前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中的三大重点问题,即交叉学科问题、综合性专门人才培养问题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化问题。她表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两大核心。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应对交叉学科问题。对此,她认为最关键的是要以问题导向和实际研究需求为核心,在研究中明确一个主导学科,灵活融合其他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论。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对如何对接更高层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进行了阐释。他着重分析了非通用语本科区域国别课程建设模块的布局,详细说明课程设置的核心内容,明确建设概况、对象国历史、对象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交流史、对象国当代社会专题等区域国别相关课程的重要性。他结合自身授课实践,介绍了“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的教学理念方法。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分析了国际秩序变革中“联盟化”、“阵营化”和“伙伴化”三大进程。他表示,这三种进程反映了全球权力分配和国家间关系的不同模式。他认为,亚洲地区的秩序行为可能会受到美国推动的“联盟化”与中国推广的“伙伴化”双重博弈框架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亚洲不仅是该双重博弈的核心舞台,还将在未来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国际秩序中,持续发挥独特且关键的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亚非地区研究学科带头人穆宏燕详细介绍了北外亚洲学院亚非地区研究课程改革经验,重点分析地区研究专业硕士课程、语言文学专业硕士课程与区域研究之间的联动与互补关系。通过课程改革,亚洲学院形成了“多语种+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格局,具备了“跨区域”、“跨文化”和“跨学科”特色,为培养兼具广阔学术视野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分委员会秘书长吴杰伟基于多个具体图像案例,生动阐释了外文档案文献在亚洲地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历史档案的重现,他以可视化的方式解释了跨文化交流的发生过程。他建议拥有外语学科背景的学者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学术准备,不仅应该享受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细读研究资料的乐趣,还应借助技术手段,走出学术舒适区,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当天下午,研讨会还举办“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践:语言与文学”和“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践:政治与社会”两个分论坛,并启动研究生论坛。分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外交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河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察哈尔学会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
编辑、排版:高原
编审:鲁楠

中国东盟报道
Connecting China and ASEA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