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物证解密诗史古中国国家宝藏“超级档案”
作者:西安市西周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曹云海
人文秦岭
10-28
阅读 6463
采访随笔题记:
宋代大儒程灏,初仕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任主簿。在为鄠县西郊村元圣周公后裔《姬宗世谱录》所作《程序》中说:“鄠为丰京旧都,周公退老告终之地。孔子之道学于文武;而文武之德,实惟周公成之。”理学家程灏对丰京遗址的亲历采访,是程灏在学术上的大贡献。
鄠县《姬宗世谱录》号称“天下第一谱”,是一部非常古老、研究价值极大的家谱,比孔子家谱早600多年。1999年4月11日《中国文物报》曾以“天下第一谱”为标题对此作过介绍,现为国家二级文物。2016年12月,笔者对该《谱》残缺模糊文字千余字,作了文字抢救性复原,使这一稀世珍宝,得以重新焕发容光。
寻古中国,鄠邑何以牛?这里是中国历史上“中国的中国”。《史记》曰:“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都邑者,政治与文化的标征也。”今之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在《不断裂的文明史》中说:“国家是文明的集中体现,而都城成为文明的最重要的物化主体。”西安市西周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曹云海先生,担纲主持的“诗画鄠邑是中国诗史的都邑”,《诗经》地理多学科综考古调查论证,现已查明今鄠邑秦渡街办丰盛堡村,为西周丰京地望所在地。至此困惑学界、考古界“千古之谜”得以克遂。
丰京,是古都西安作为千年帝都最早的名字。西安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皆是从鄠邑丰盛堡村(豐亭)村开始的。从此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锯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古都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
文明不是突发之物,必以之前为基础。西安地区城市的雏形,乃为西安灞桥半坡人在其原始聚落周围所开挖的长度约300米,宽6~8米、深5~6米的防御壕沟。该半坡遗址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距今约6860~6300年,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若以史书《吴越春秋》所载夏鲧始作崇国城(在今鄠邑区境内)算起,古都西安建城史在4200多年。
何以中国,实证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有文物才有底蕴。鄠邑渭丰定舟(周)村,2013年7月13日出土的文王伐崇“旅乍(作)中”陶鼎(香炉)铭文所载,是周文王“择中建都”、“鼎定中国”的前奏曲,其与《诗•棫朴》《皇矣》《文王有声》诗史相合。其周丰宫瓦当文铭文图案,是周人的“国徽”和“中国”一词的代名词,其早于陕西宝鸡贾村出土的何尊铭文“宅兹中国”之载。鄠邑出土的陶鼎、瓦当二器铭文所载,见证了《诗》“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历史史实,是诗史古中国国家宝藏“超级档案”。
十年家国十年情,此生无悔入华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守鄠历史,把考古论文书写在家乡诗画鄠邑大地之上,乃初心使然。藏缘于心,德音孔昭。天保九如勤正时,棫朴作人天地间。2024年10月24曰,受文友李景宁先生之邀,与耿朝晖老师同行,在定舟(周)村、龙台坊、康村一带,寻访圣贤迹,而叩问周文王伐崇“旅作中国”之《诗经•大雅•棫朴》和“赋圣”司马相如“登龙台,掩细柳”之《子虚上林赋》诗作“原产地”。这里是中国历史上“中国的中国”肇源之地,乃文武成康,秦皇汉武在此一展雄风,周礼秦汉威仪伟业,雄视天下之地,也是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耿老师曾久闻藏缘阁之盛名而未能亲眼目睹观之,乃渴望一睹为快,心情很是急切,余欣然应诺而随行之。
有典籍才有中国,有文物才有底蕴。传承历史文化,当彰显文化自信。商周时期许多金石铭文内涵丰富,又生涩难懂,为了让受众秒懂《诗经》元典史实要义,进行诗史还原,学术理性回归本来,谈其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之“国宝中的国宝。”笔者在此采取有图有真相,以图说天下事,其故事化的文本阅读,多样化的图片表现形式,多视点的文化深度解读,抛砖引玉而让公众熟识《诗经》元典意蕴精要,故在此用了《典论物证解密诗史古中国国家宝藏“超级档案”》这一标题。其典论和物证的目的,强调的是用史实根据来说话,强调的是重要史实与《诗经》地理考古调查论证的精准对接“零距离、点时点”;强调的是物化载体的活化与应用。
一种证据代表着一种史实,而追根溯源乃史学精神。我们解读《诗经》,没有史料证据作支撑,绝对是不完整的。若如此,也无法还原诗史本来面目。今欲知其详,也恐非难事,须实事求是,得从文物证据诸史料的“史源”去入手。笔者以物说史,以物证史,把文物证据引入中国《诗经》地理研究,旨在探究其诗史之“史源”,弥补经传注释之阙亡,正《诗经》解读注释过于侧重历代注家解读而忽略、轻视史料证据的效力和作用之谬误,这在我国《诗经》2500多年研究史上前所未有,开中国《诗经》地理研究之先河。
与文物沟通对话,触摸历史文化印记,用文物证据来说话,格物致知,解读文明密码,在这里,让我们读懂一个伟大民族沧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