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三过村”,为纪念大禹而得名

文摘   2024-10-29 00:59   陕西  
三过村, 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城区西北部,涝店镇北偏东1.5千米,地处涝峪河东岸,310国道以北。东邻余姚村,南接平西村,西隔涝河与龙窝村相望,涝河在村西北拐向东,北隔涝河与曹家滩村相望。
相传,三过村就是大禹的家所在地,大禹当年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就发生在这个地方,村东原有纪念大禹的禹王庙。

▲三过村村民委员会办公楼

大禹治水,在全国多处都留下遗迹。翻查历史地理古籍,就有大禹治理沣河的业绩。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有大禹治理沣河的诗句:“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丰水,即今之沣河。绩,功劳。郑玄《笺》云:“昔尧时洪水,而丰水亦泛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
禹诞生并长期生活与户县(今鄠邑区),禹成年后治理了沣河、渭河。
《连山易》载:“鲧封于崇。鲧,禹父。说明户县是禹父亲鲧的封地,是禹父亲的长期生活居住地,禹生长于户县无疑。
《史记集解》:“崇国盖在丰、镐之间。”现今的西安市鄠邑区就是历史上古崇国所在地。
《广韵》载:“禹父鲧封于崇,谓之崇伯,崇在户县。”
《尚书正义》载:“禹代鲧为崇伯”。
《关中胜迹图志》载:称三过村系夏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处。
禹将户县又封于其子有扈氏。大禹死后,禹子启得到王位,禹的另一个儿子有扈氏不服气,为争夺王位继承,两子大战于户县的甘河、甘峪口一带。《史记夏本纪》:“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说明户县的有扈氏也是禹的后人。《史记夏本纪》:有“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的记载。有扈氏、启均为大禹的儿子,
据燕京大学编的《户县乡土志》和李养民先生的《有扈烟霞》记载,三过村村名和大禹治水有关。
远古时代,北方经常发生水灾,淹没了房屋和庄稼,灾民四处逃荒。部落联盟首领舜派鲧治水。鲧修筑堤坝堵水,堤坝被洪水冲垮,水灾越来越严重。舜大怒,杀了鲧,让舜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大禹治水宣传画    
《史记》记载:“鲧(gǔn)仕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舜摄位,殛(jí,杀死的意思)鲧于羽山,而举其子禹以代。禹痛父罔功,克自勤励,八年间三过其门而不入”。由此可知,三过村是大禹父母的居住地,也就是大禹的家。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一则因为敬业,二则吸取他父亲的教训,如果无功也会被舜帝杀掉。
禹结婚才四天,就告别妻子,出门治水。八年中,他三次回村,路过家门,却顾不上回家探望家人。
第一次回村,禹征求群众意见,商量治水方案。妻子把门留了一夜。他忙到天亮,没有回家,又去外村开会。
第二次回村,禹在村头草棚中画治水图。画好图,涝河堤岸告急,没有回家,连口水都没喝就匆匆地走了。
第三次回村,禹的脚跟已经被水泡烂。他拄着拐棍,率领治水队伍,经过家门,怕延误治水时间,没有回家。

▲三过村庙大门口
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为疏,凿龙门,开河道,终于把洪水引到东海,治好了水患,灾民得以安居乐业。
《孟子·离娄下》载: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清康熙《户县志》、《关中胜迹图》、清乾隆《户县新志》、民国《重修户县志》均记载大禹在此地 “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户县乡土志》引古籍说:禹治沣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禹一心为公,三次路过家门也没有回家看看临产和产后的妻子,后世将此传为千古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西安通览·街道村镇地名》941页载:
古籍记载,尧担任氏族联盟领袖时,命禹之父鲧(即崇伯)治水,鲧用堙障填塞之法治水,施工九年而失败,被尧殛没于羽山。舜担任氏族联盟领袖后,命鲧的儿子禹治水,禹用筑堤与疏通的办法治水,消除了水害。他在治水中艰苦辛劳,不避风雨,脸变得又黑又瘦,连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最初听说妻生了儿子,他没有回家去看。后来,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回家看一看。因而妻子住的地方后来称为三过村。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天动地。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和敬仰之情,推举禹做氏族联盟领袖,尊称他为“大禹”,舜也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大禹。
“三过村”村名,由此而来,沿用至今。

另外,在紧邻鄠邑区的长安区客省庄村旁的沣河岸边,有一座夯土台基,当地人称为“禹绩冢”,传说是百姓为纪念治理沣河水患的大禹而修建的衣冠冢。衣冠冢旁边还有“禹绩台”。    

▲客省庄禹绩台
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辉煌业绩。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千载流传,反映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品质和征服自然灾害的决心和愿望。
大禹这一感人的事迹,至今在西安市长安区、鄠邑区一带广为流传,沣河沿岸的人们,念念不忘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称颂大禹不忘公而忘私的先贤精神。
在三过村东100米处,原有禹王庙一座,是百姓为纪念大禹治水,期盼年年风调雨顺而建立的。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前,庙东侧居人成村,村以庙名,叫禹王村,后改名余姚村,《户县地名志》记载:余姚村,原名禹王村,传说为夏禹之乡,因名。
笔者在余姚村踏访时,经该村严姓村民引导,得知原禹王庙遗址在今余姚村小学内。
-END-    

鄠邑地方史
鄠邑(户县)地方史的传播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