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会决策失误?

科技   科技   2023-08-23 08:00   河南  
正确决策,是持续前进的内燃机。

关于决策力,很多老朋友应该不陌生,我也在之前文章中多次分享,产品经理不是单一的岗位,更不是高高在上的某个职位,而是一系列产品思维的表达载体,而这个综合体本质上就是一个决策模型,由问题驱动,最终指向正确答案。

小到一个产品设计,大到平台商业模式,归根结底,都是通过管理和应用一系列科学、正确的决策来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镜同学认为,高级产品经理的管理能力,不单是指对内部团队的管理,更是指对优质决策的认知管理能力、落地管理能力

换言之,我们可以把“决策力”抽象为产品技能,并与之对照并逐一提升;比如,不断自我要求来输出优质的产品方案,在产品道路上就必然会成长为专家领导;面对职场中的复杂问题,始终追求最优解,大概率也会成为问题解决导师。

决策,表面看是敲下锤子的一瞬间,但抽丝剥茧会发现,本质上还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厚积薄发,抛开日常知识储备、认知思维模型、解决方案技巧等沉淀,单纯追求好的结果,无异于凭直觉做事。

但在实际工作中,镜同学也注意到太多凭直觉做出错误决策的案例,同时,我们需要明白决策越是重要,错误决策的不良影响越是重大,小到产品、中到职场、大到人生,概莫例外。

事实上,我也在之前文章中分享过37signals关于决策的重要思想,37Signals提出过38个决策指南,他们认为企业最重要的就两点,一是人员,一是决策,如何让人员作出正确的决策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

他们更认为正确的决策不能靠intuition(直觉),而应该data-based(基于数据)。

因此,镜同学结合最近的工作经历,再分享一些关于决策的个人思考,也希望能为你的产品提升带来产品启发和参考。

1、基于方法,而非被经验吞没

就在前两天,一个多年的产品老友告诉我他辞职了,这令我很惊讶,一来当下经济形势不利打工人,二来是他早已做到总监岗位,深入沟通后他半开玩笑地总结一句话:老板不听指挥,决策全凭感觉

比如,在市场需求调研阶段,你提出做个客户访谈或者现场调研下,老板接着就说不用调研,我在这个行业沉淀这么久了,你直接调研我就够了。

诚然,作为公司的CEO,他老板业务洞察绝非常人所能比,我们有理由相信其观点足够深度,但需求落地的全周期是个科学的PDCA,有着成熟的方法论,越是在确定性的认知领域创新,越需要足够的POC,凭直觉也许会局部优秀,但更大的概率则是不够系统

再比如,老板从某篇文章或研报中看到一个场景或案例,便类比到自身的业务应用中,并要求直接参考替换,这同样是凭直觉做决策的典型案例,也是众多一句话需求的集散地。

我朋友对我讲,他之前的公司老板特别喜欢罗振宇老师,每天都会听得到APP,这是他新思路、新想法的灵感来源,他半开玩笑地总结: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今有一个得到治公司

当然,我们绝非否认得到APP或其他产品的商业参考价值,我们不认可的是“冲动决策”,我们不能把未经思考等同于果断决策,镜同学想表达的是,我们在输出任何决策前都需要有思考、分析、论证的过程。

实际上,我和不少产品同学沟通交流时了解到,这绝非个例,有理由推测,在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类似的影子,或许你也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

产品同学是不是CEO的学前班咱不清楚,但对在中小型企业直接和老板对接的高级产品经理而言,面对本能凭经验、凭直觉来规划业务、经营企业的强力老板来说,这并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若你恰好有这样的场景,请你牢记:你的主要职责是产品设计、规划与落地、承接与转化,但绝非只是老板意志的翻译器,老板越是如此靠经验或凭直觉,这对你的产品能力要求越高,越需要你科学的决策力,我们越要努力基于客观事实和系统分析去落地和转化。

2、基于理性,而非被情绪左右

这个产品朋友还向我讲了另一件小事,他们一个研发组的负责人,这次也离职了,原因是被当枪使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离。

事情也很简单,当时他们某个业务需求存在开发延期,其实是原业务需求有变更,但项目经理复盘时要追责,某业务人员就甩锅给研发组的负责人,说他们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加班赶工,没有项目责任感等。

但该业务人员私下对该研发组负责人又是另外一套话,说是某产品经理指责他们研发,还添油加醋地描述一番,果然,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该说不说,职场中这类人并不少见。

众所周知,研发人员都比较耿直,该负责人一怒之下直接辞职了,压根不问来由,扭头就走,后来离职两周后才知道事情原委,也懊悔不已,因为现在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就是很典型的直觉陷阱,他压根就没做任何理性分析,甚至都没有做数据收集,你可以说他性格使然,但如果懂得决策的基本方法也不至于犯如此低级错误,因为,这根本不是分析的层面的问题,这压根就不需要分析,只要信息对称即可。

我想起来,中国最好的产品经理之一邱岳先生(二爷)说过一句话:“逻辑推理和分析是在信息失效的情况下才有用的”,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多掌握信息就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仍然习惯跟着感觉走,被情绪所主宰。

关键决策应本能审视信息是否足够全面,我认为若能有如此的本能意识才是稳重、成熟的标志,职场纷杂且厚黑,太多的虚与委蛇需要足够多的信息支撑,这也是后发制人有效的背后逻辑。

早些年,我曾被某副总裁排挤,一度差点被挤兑走,那晚上我打了无数电话,旁敲侧击了N多场景,最后锁定了“嫌疑人”,确定了敌对目标之后,剩下的就非常好解决。

于是我辗转腾挪向目标进攻,也就两周时间,对方就被离职了,所以你看,足够的信息是支撑正确决策的基石,同时,我们一定要基于理性而非被情绪吞没。

3、基于数据,而非被直觉误导

两周前,我发布了首门产品课程《择业丨简历丨面试 · 一站式解决方案》,从筹划到落地,从提纲到目录,从PPT内容编写到视频录制剪辑,几易其稿,耗时跨度长达两个月,扪心而问,咱可以说是做到了倾其所有才能,毫无保留。

说实话,我对此也有很高预期,发布前我甚至幻想瞬间百人订阅,好评不断,甚至把VIP群都整理妥当,洒水净街,静等贵客进门。

可现实无情打脸,发布一天后,订阅人数仅1人,说句心里话,我当时很受打击,似乎听到了梦想破碎的声音,心想,真TM世道变了,如此用心的好内容竟没人看,以后封笔再也不写了,就做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得了。

公众号之于我,不仅是抒发自我,也是创业实践,我倾注了太多心血,不光追逐成长,更是辛勤耕耘,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希望之火被现实浇灭,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夜间辗转难眠,白天提不起精神。

足足抑郁了两天,后来猛然惊醒,我总说不能凭直觉做事,不能被情绪左右,要基于事实、基于数据,可我现在不还是本能的跟着感觉走吗?碳基生物人呐,很难如硅基数字人般流程缜密不出错。

于是,我重新收拾行囊,理性分析下再决策,尤其是需要用数据验证下。

首先我做了个内部复盘,并邀请了好友帮我做指导,这个动作让我意识到早先忽略的、但可能是很关键的一个事实:该课程是低频的,只有当下换工作的同学才可能购买。

简言之,不订阅未必就是内容质量不行,可能是不需要。

那怎么论证呢?镜同学得基于数据来分析呀,于是咱先做了个调查问卷,收集下用户的反馈信息,并在题型设置上反复论证,更采用了卡诺模型,旨在获取客观、真实有效的高价值信息。

比如,重点调研用户的段位、课程的定价、感兴趣的产品课程方向等等,我特意询问了大家对《择业丨简历丨面试 · 一站式解决方案》这门新课程的看法,统计结果与预先假设基本一致:暂时没需求,但并非对内容质量不满意。

事实上,除此之外,我还调研到了大家对我内容质量的满意度情况,承蒙错爱,大家对内容质量的满意度达到了93.75%,这不仅是镜同学坚持下去的源动力,也至少证明做个内容匠人不是在盲目自嗨,更证明了最初的本能直觉(没人订阅→内容不行)是错误的。

除了自我复盘、多渠道调查问卷(公众号、朋友圈、知识星球、产品群等)之外,我还组织了外部咨询团队(多名作者朋友、产品总监朋友)的指导,也尽量避免“幸存者偏差”,并得到三个关键结论:

①内容质量尚好,需要坚持;

②不同课程有不同的受众群体,需要提前筹划和正确看待;

③产品定价不仅要看内容质量,还要看用户群体的接受度。

正是基于这些数据,我才抽象到问题的本质,不仅重塑了前进信心,还指明了前进方向(比如,已在梳理需求调研、产品架构设计、高级产品能力体系相关知识),这也是基于数据、而非凭直觉所做的决策,所带来的价值。

产品工作错综复杂,日常面对各种问题需要正确决策,镜同学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一个避免决策失误的建议:万千事项,基于方法、理性和数据,而不要一味凭直觉、靠经验、赖情绪。


聚焦产品思维 · 专注职场晋升

十年职场经验 · 七年产品总监


···   以善念结缘 · 与智者同行   ···




产品大峡谷
七年产品总监,等你集合打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