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汇总,血小板的作用、减少原因及工作中的解决方法

健康   2024-11-22 11:00   江苏  

源:基层检验网


血小板的生成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血小板的作用


血液受损伤流血时,发生止血和凝血效应的机制有多种,但大都与血小板的作用有关系,


1.收缩。血小板形成血凝块后可黏附在伤口,血凝块进一步收缩,形成血清保护创面,加快伤口的愈合,加快止血速度。


2.黏附。黏附在血小管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帮助止血,体外也可能具有黏附作用。


3.聚集。除了黏附帮助止血,保护细胞内皮光滑完整外,同时还具有聚集作用。当皮肤有破口或者血管有破损时,血小板聚集到一起形成血凝块帮助止血。


4.释放。血小板具有释放作用,释放各种促凝血因子,加强凝血过程。释放抗纤溶因子, 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容易降解。由于血小板含有抗纤溶因子、抑制了纤溶系统的活动, 使形成的血凝块不至于崩溃。 


5.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


6.促进血液循环

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正常人血液中计数为100×109/升一300×109/升,占血液体积的0.3%,妇女在月经期可减少50%~75%,幼儿含量稍低。血小板约2/3在末梢血循环中,l/3在脾脏中,并在两者之间相互交换。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低于正常范围,血液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小板减少程度较轻者,会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的症状;重者可表现为脏器出血,特别是致命的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多种血液性疾病、风湿免疫病、放化疗损伤及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


按照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分轻、中、重度。


一般在(70~80)×109/L为轻度减低,低于50×109/L为中度减低,小于20×109/L为重度减低。


血小板非假性减少减少的五大因素解析:


1、血管因素

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人的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不成比例,这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疾病的出血与毛细血管功能障碍也有关系:例如用激素治疗后,人们的血小板数量也不一定增加,但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转为阴性,同时人们的出血情况也会减轻;此时就可以证明血管出现问题时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疾病出现的。


2、脾脏因素

通过医学发现脾脏可能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重要部位之一,而当脾脏产生大量抗血小板抗体时,人们正常血小板经过脾脏与抗血小板抗体结合而出现过敏情况,致敏血小板极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因此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3、遗传因素

通过表明血小板减少患者及其直系健康的家属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学缺陷,也再次证明了血小板减少疾病的出现可能与遗传有很大关系。


4、病毒感染

急性型血小板减少患者多发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癌等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疾病出现。


5、还有一些因素像

HIV感染,输血后会出现紫癜,新生儿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内凝血性疾病如产科并发症、癌症、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创伤性脑损害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综合症,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严重感染伴败血症。


6、某些毒物或药物导致的血小板生成障碍如苯、二甲苯、环磷酰胺等有害物质的作用,导致骨髓内巨核细胞的增殖或生长成熟发生障碍,引起血小板生成不足和数量减少。



血小板减少出现的症状


血小板减少是多种疾病中的一个症状,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血尿和月经量明显增多等表现,严重时易增大颅内出血的风险。


典型症状

血小板减少初期;躯干的皮肤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甚至是瘀斑,牙龈渗血,脸色苍白等常见现象发生,有时空腔内还会出现小血泡,外伤后血液流血时间较正常人长等。


急性血小板减少;多发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癌等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疾病的出现。有时会出现大片的瘀斑、血尿、黑便,甚至会有颅内出血。


慢性型血小板减少;疾病的发展程度比较长,患者会有出血轻和皮肤、鼻、齿龈出血以及轻度脾肿大等情况,大部分患者会反复发作。


血小板减少主要是看减少到什么程度,

血小板是30×109/L以下,需要收治入院,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血小板20×109/L以下,又称为血小板危象,可能要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10×109/L以下,严重出血,会危及生命,立即前往内科急诊就医




工作中的血小板减少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1、假性血小板减少


采血导致标本凝集

采血不顺、混匀不均、标本太多等,都可能导致的标本凝集,使得血小板计数错误,甚至仪器报警。

解决方法:重新采血一般能解决


2、标本放置时间

采集标本后, 如果立即测定(<5min),由于可逆聚集的血小板还没有解聚, 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解决方法:将标本放置10-15min后检测一般能解决。


3、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EDTA-PTCP)

EDTA依赖凝集性假性血小板减少(EDP)发生率一般为0.075%~0.20%,在EDTA依赖凝集时,出现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或血小板卫星现象,致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不能确认血小板而使血小板计数偏低。

解决方法:

1、更换抗凝剂:用枸橼酸钠抗凝(凝血象)或肝素抗凝重新采血检测;

2、毛细血管采集末梢血,用预稀释模式检测;


4、冷凝集 

冷凝集:是指由自身抗体引起的,红细胞在冷环境中的凝集成团的现象,采血管壁可见细沙样凝集颗粒。冷凝集反应一般出现在31℃以下,在0~4℃时最强,红细胞凝集最明显;随温度的升高,抗原抗体复合物逐渐解离,凝块消失。  

解决方法:

1、将标本立即放在37温箱中,约15分钟到半小时后,立即检测;

2、毛细血管采集末梢血,用预稀释模式检测;


5、大血小板 

一般情况下,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出的血小板数量和体积有明显的界限,在2-30fl之间。当血小板>30fl时,细胞计数仪会把这种大血小板作为小红细胞计数,从而造成血小板检测数值降低。

解决方法:

1、荧光染色法:如果仪器带有荧光染色法(能做网织红计数的分析仪一般都能做),可采用荧光法特异性的测定血小板;

2、估算法:在分布均匀,无异常聚集或纤维蛋白丝的血涂片中,血小板数(×109/L)=一个油镜视野中血小板平均个数×15×109/L。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做分享,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微信:yilukuaijiankefu),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图谱(第2版)》采用图谱的形式,针对临床存在的问题,系统介绍了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技术、血液细胞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形态变化规律,以及相关血液病的实验诊断程序等, 并结合血液病相关理论和诊断标准, 精选了大量血液细胞及骨髓细胞图片


日常售价:148元
限时折扣:118元

点击图片 立即查看(广告)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医学检验沙龙
欢迎关注医学检验沙龙平台!检验医学专业资源与您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