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回头,万事不愁”的中式美学,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艺再一次被人们关注。
在江岸,也有两位特别的“守艺人”,传承着千年漆艺。
《窗外窗》吕晓慧
几许色彩斑斓的古朴,一种斑驳陆离的雅致,落霞彩散不留形,浴出长天霁色青。这是漆艺匠人一斟一酌的细腻。
漆艺创作,让每一次触摸都成为美的体验。
漆画风格大气磅礴与清秀典雅兼而有之,细节处错落镶嵌的螺钿、蛋壳......绚丽多彩。
左上:《珍珠鸡》吕晓慧
左下:《白公鸡》吕晓慧
右边:《黑公鸡》吕晓慧
在吕晓慧、王天瑜母女家中,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漆器与漆画作品。
说起吕晓慧老师与大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76年。在武汉市工农兵美术厂工艺组参与金漆梅花生产制作的吕老师,被精美的漆艺制作工艺打动。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参观各地博物馆,在各式各样的漆器作品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与魅力。
随后于乔十光漆画工作室潜心进修漆画技艺,并在武汉市国画院、武汉市工艺美术馆和武汉市荣宝斋从事漆艺方面的工作。
遨游学海,方能笑傲苍穹。多年磨砺,让她在漆艺创作领域颇有建树。
非遗传承,也幻化成一根画笔,一笔一划,融进母女二人间。
受母亲的耳濡目染,从小学习国画的女儿王天瑜也会与母亲学习、探讨漆画技法。
《双休日》王天瑜
在王天瑜眼中,国画和漆画都属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千年历史积淀,相互间有着一种无形的内在链接,值得被更好地传承。
漆画是一门时间的艺术。
漆艺的材料多种多样,表现技法丰富,创作流程繁复,需经过精选底材、做底胎、刷漆、彩绘、刻线、罩漆、打磨、抛光等几十乃至上百道工序,一幅精美的漆画作品,历时三年五载也不稀奇。
在反复打磨中,漆画最终呈现出深沉质感。
由于大漆的主要原料是天然树脂,在创作过程中皮肤反复过敏也是常态。
这些困难也让这门技艺变得略显冷门,“创作漆画就得耐得住性子。”在王天瑜看来,创作漆画的过程是一种对意志和毅力的磨炼。
《康康与贝贝》吕晓慧、王天瑜
用传统的手艺,让漆器回归日常,成为传承人们守护漆艺的默契。
母女俩紧跟时代潮流,将传统漆艺美学融入到小工艺品中,犀皮漆的手串、手镯、耳环、葫芦等小物件,既展现出古典之美,又不失现代审美的创新性,在非遗展上十分受欢迎。
从技艺上的不断创新、探索,漆艺在母女手中逐渐焕发新的生命力,也从一份爱好变成了不愿推卸的责任。
她们把非遗文化与技艺带进高校、社区,通过非遗展、文化讲座、大漆技法体验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这门艺术,也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法心得,传授给下一代人。
在王天瑜看来,漆艺乃至非遗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而李子柒用“大漆回归”,给了专注于非遗传承的非遗人一剂“强心剂”。
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热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非遗被展示、传播。
堤角公园里多了穿汉服、马面裙打卡的年轻人,黎黄陂路市集上有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而丰富的非遗活动也走进了江岸的社区与商圈…...
在丰富的社会场景之中,非遗迎合时代发展,更加生活化、趣味化、新颖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策划 | 区委宣传部
文编 | 李佩玮
美编 | 王小楚
■
出品 | 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 江岸区融媒体中心
邮箱 | 7847004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