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后期,连年GDP高增长的新加坡,经济开始放缓。劳动力成本水涨船高,周边国家也开启工业化进程,让制造业难以扩张规模,于是他们面临着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产业转型。1979年7月,新加坡提出了“经济重组战略”,决定将经济重心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解放出来,向高附加产值的产业迈进,为新一阶段的腾飞做好准备。
虽然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但是新加坡坐拥最繁忙的海运枢纽。马六甲海峡位于东西方航线的交汇处,每年有1/4的海洋贸易要经过此海峡,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咽喉要道。利用这个优势,他们做起了来料加工的生意。虽然不产石油,但是新加坡却是原油运输的黄金集散地,大多波斯湾的原油需要经由马六甲运往东亚,与其做一个中转站,不如发展更有利润的原油加工。时至今日,新加坡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石油精炼中心。而随着低税收政策的延续,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公司也被吸引到了这里。还是同样的原理,虽然新加坡当时没有制造芯片的能力,但是他们可以做下游的芯片封装测试,赚取加工的费用。于是,电子加工、芯片制造这类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了轻工业,成为新加坡制造业的主体。
下游业务和港口中转相结合,这套模式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也有难度。不仅需要客观上的贸易优势,同样也需要精准的政策调整和扶持。为了实现产业转型,70年代开始,新加坡就开始给工人涨工资,这样就做的目的,是让低端制造业的工厂,雇不起过多的人工;这样释放的劳动力,就可以进入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中,打破低工资维持过度低附加值产业的恶性循环。同样,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于是从一开始,新加坡就千方百计地从全世界吸引人才,为他们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就业环境、配套设施等。同时新加坡非常重视教育。他们每年在教育投入的比重,占GDP的4%。这些基础投入和布局,在80年代产业转型的时期,得到了显著的回报。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新加坡积攒下了不少的资本和外汇储备。于是80年代金融业也开始在新加坡兴盛起来。他们放开了外汇管制,给投资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制定了透明稳健的监管政策,确保金融市场的高效运作和风险控制。再加上对教育的重视,带来了大量的金融人才储备,于是新加坡逐渐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全球前100大银行以及诸多金融机构,都在新加坡设有办事处或区域总部。有了大量的资金储备,新加坡还诞生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公司,投资那些有潜力的国家地区,再次收获了大量利润。于是,新加坡财政也积累了大量资金,可以更多地用于社会体系的建设,新加坡的经济开始进入正向循环。
8、90年代,是新加坡发展的黄金时代,高峰时期人均GDP高达2.6万美元,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1996年,新加坡被正式划为发达国家。而这时,离他们建国才过去了仅仅31年。从小渔村一跃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新加坡创造的经济奇迹,绝对称得上是小国逆袭的典范。
👆 温馨提示:
因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更改,
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
如果不想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 金百临 关注并【星标】
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多多留言+点【在看】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据此入市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