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是国人最盼望的一件事。回到久别的亲人身边,品尝家乡菜肴,畅谈家常琐事,便能抵偿数百个日夜的奔波与牵挂。于是我们欣喜地发现,过年回到家的自己,仿佛真的远离了一切的重担,一夜之间做回了孩子。爱吃的菜被张罗了一大桌,脏的衣服被洗叠得干净整齐,甚至“熊孩子”都可以放心不管,因为家里有我们可以依赖的父母。
然而,我们在“享受”被照顾的同时,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为父母做点什么?
图源丨新华社
一
近年来,不少大学生放假回家后,新增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为家里老人解决手机使用方面的问题。
陪伴、关心家里老人,其实不仅是对大学生群体有意义,可能对于已经成家立业的人来说意义更大。
曾有一则公益广告片:一位母亲忙活了半天,独自张罗了一桌子菜,结果等来的只是儿女不回来的电话,以及无尽的失落和孤独。片中那句“忙,都忙,忙点好啊”不仅是一句广告词,更是很多父母的真实写照。
或许我们从未想过,有一天父母也会对我们翘首以盼,对回家的那条路望眼欲穿;有一天,我们最依赖的人,却变成了最容易被自己忽视的人;也许还有一天,当我们终于想起要好好陪陪父母的时候,可能并没有这个机会了。
是什么拉开了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距离?真的是“忙”吗?
有人说,平时工作忙,过年也忙。
比如,拜年见到了好久不见的亲戚,你家走走、他家坐坐;好不容易等到与同学、朋友聚会的机会,像是有说不完的话;平日“许诺”自己的旅行终于可以成行了,要尽情享受难得的假期时光;看短剧、抢红包、打游戏,手机一拿就是一天;每天一觉睡到大中午,麻将一打一下午……
阖家团圆,本是春节的应有之义。但是,等“忙”完这些,年也快过完了,很多人又要踏上离家之路。我们带走了父母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然而,曾许下的“过年回家好好陪父母”的承诺,却终究未能兑现。
图源丨新华社
二
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渐渐忽略了与父母的相处了?
有的人抱怨平时太累太忙,消耗了太多精力,过年回家也提不起精神;有的人说自己与父母一年没见,缺少共同话题,总是聊不到一起去;有的人害怕父母“催婚”或“催生”,觉得少陪父母说话可以避免尴尬;有的人觉得自己平常给父母钱花,或者过年带回家礼物就可以代替陪伴;还有的人认为好不容易放个假,时间应该由自己支配,陪伴父母还有的是机会……
有了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多陪陪父母”往往只停留在口头,却没有付诸行动。
归根到底,我们或是没有明白陪伴的意义,或是很多时候不知该如何“陪伴”。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计算公式:假如每年只花7天时间陪伴父母,一天最多相处11小时,那么父母从60岁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虽然,按照这种方式计算得出的数字未必准确,但是看到这个答案,是否会让很多人想起自己对父母的刻意回避,想起对他们毫不掩饰的不耐烦,想起对“安享”父母付出的心安理得,此时此刻,你的内心会不会感到遗憾和愧疚?
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事实上却何其短暂。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究竟还能陪伴父母多久?我们跨越千山万水、风尘仆仆地回家过年,为的到底是什么?
图源丨上观新闻
三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对很多人来说,过年最期待的就是和家人团聚;而对父母来说,过年在其传统意义之外,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能见到我们。
《傅雷家书》中说:“长大后,你会发现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家中那碗热汤和始终为你亮着的那盏灯。”的确,最希望与你一起过节的是父母,最需要关爱的也是父母。陪伴父母,是我们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过年回家的意义所在。
陪伴是过年最好的礼物。“百节年为首,百善孝为先。”过年回家与父母团聚,不仅是一种仪式感,更是一种刻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美德,如同年俗一样,传承至今未曾改变。或许我们不曾想到,父母有多么希望向我们说说心里话、讲讲烦心事,比起没有情感的钱和礼物,陪伴才能给父母带来情感上的慰藉与满足,这其实就是父母期盼的天伦之乐。
多一些陪伴才能少一些遗憾。对于很多在外工作的人来说,一年回家的时间可能只有春节7天假期,扣除来回路上的时间,留给父母的所剩无几。“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回家不等于陪伴,不妨多问问自己,是否足够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机会;是否拿时间不够、朋友太多、平常太累当借口;是否真正看见父母的需求。让陪伴的质量高一些,才不会在回首之时徒留遗憾。
人回更要心回。对父母来说,他们关心的不仅是你飞得高不高、走得远不远,更重要的是你过得好不好、今年回不回。对我们来说,过年回家不仅在于吃上家里的味道,更在于做回父母的子女。我们是否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一些耐心和细心。比如,帮父母打扫卫生、买菜做饭,教父母使用各种App,放下手机一起看春晚,让父母做自己的旅游搭子等,这些都很有意义。
这个春节假期,不妨少点社交,多花些时间陪陪日渐年迈的父母。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丨主播:孔剑平
【精彩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