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春节没几天了,作为“气氛组”的重要成员,“追剧”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新年俗”。
在山东,有一种“剧”比春节档影视剧更有历史,且线上线下皆可观看,这就是小戏小剧。
情景小剧《河湾情》
一
山东是文化大省、戏曲大省,在物质不太富裕的年代,每到过年或农闲的时候,带个马扎去村头看戏,是很多人最开心的事之一。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方式也大变样,但在山东,听戏依然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山东的小戏小剧,指的是演出时间较短的小型戏曲、戏剧,有着容量小、篇幅短、节奏快的特点,演员三五人就能成一台戏。虽然冠之以“小”,但是小戏小剧绝不能用“小”一言以蔽之。
柳子戏《张飞闯辕门》剧照
图源丨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种类繁多。在淄博有融合了九腔十八调的柳子戏,以及被称为“北方越剧”的五音戏,在鲁西及半岛地区有旋律丰富的吕剧,在鲁西南地区有唱腔高昂激越的山东梆子,在高密、胶州有尾音翻高八度的茂腔……细数下来,山东全省共有三十多种地方戏,约占全国戏曲总数的十分之一。
形式考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戏小剧,其特色不仅在“全”更在“精”。比如,体量不大,却能融歌舞、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炉;架构不繁,但开端、发展、转折、高潮等剧本要素一应皆有;情节不冗,人物台词辞约义丰,性格形象生动鲜明,主旨表达清晰明了。
受众广泛。从村头广场到常规剧场,从田间地头到线上展演,哪里有空间,哪里就有小戏小剧的舞台。不仅演出可以随时随地,创作也没有严格的专业之分。本地人写,本地人演,演当下事,诉百姓情,不需要花钱买门票,也没有创作门槛,“土生土长”的小戏小剧,在当地群众的心中扎住了根。
图源丨中国旅游报
二
近年来,随着小戏小剧的不断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成为了山东的一张文化“名片”,当梆子、锣鼓一响,被唤醒的不只是山东人的戏曲DNA,还有各地观众的文化认同。
依托的是非遗历史。山东各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催生了风格各异的小戏小剧。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小戏小剧是山东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比如,传统剧目山东梆子《墙头记》,根据蒲松龄的俚曲改编而成,旨在劝诫人孝敬父母;扽腔《小庙一夜》取材于《续太平广记·厚德部·曹鼐》,讲述了面对诱惑时曹鼐数次书写“曹鼐不可”以提醒要自律的故事。
植入的是民俗风情。小戏小剧的创作坚持“三贴近”创作原则,故事从生活中来,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能产生一系列鲜活的人物,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比如,《公鸡过寿》通过对陋风陋习的讽刺,表现了移风易俗的主题;《邻里冤家》讲述了一对邻居化解矛盾的故事,传递了讲信修睦、共同致富的正能量;《守黄人》讲述了父子接力守护黄河、世代传承黄河精神的感人故事。这些作品通过鲜活的“小人物”,或贴近现实生活,或揭示精神内核,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展现的是时代风貌。灵活的创作生态,决定了山东小戏小剧的丰富性和时代性。聚焦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那时花开》,关注暑期孩子看护问题的《连心桥》,讲述一对年轻夫妻回乡创业的《小欢喜》,展现新型养老模式的《养老新风暖人心》……近年来,山东小戏小剧创作题材宽泛,围绕大学生回乡创业、邻里故事、新农村建设、助人为乐精神、移风易俗等主题创作出多部作品,以小切口、大主题的方式,关注生活的变化、时代的变化,绘出了“山乡图景”。
图源丨博兴县戏剧团
三
曾经,戏曲一度被认为是“专属于”老年人的娱乐方式。如今,山东小戏小剧的出圈,证明了戏曲也可以“年轻化”。
近年来,山东小戏小剧在传承中创新,在演艺空间与文旅场域深度融合,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
民俗游的新IP。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小戏小剧已经成为各地游客来山东的一个理由。山东多地打出“文化+旅游”的组合拳,除了节假日期间,还将小戏小剧与地方特色旅游节事、红色文化教育、研学旅游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提升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比如,最近启动的2025菏泽“黄河大集”新春季暨移风易俗主题小戏小剧和曲艺作品巡演活动上,参加巡演的大弦子戏《冤家亲家》、两夹弦《公鸡过寿》等小戏小剧作品赢得了本地群众和各地游客的一致叫好。赶集与追“剧”两不误,是山东各地大集上的一大亮点。
沉浸式体验的新落点。游客当演员,才能过足“剧瘾”,山东小戏小剧就很好地满足了游客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临沂的山村剧场、红嫂家乡旅游区等地,游客除了可以观看《民兵连》《战地医院》等展现沂蒙红色文化的实景演出,还可以走进剧中情境,沉浸式领略峥嵘岁月里的英雄壮举。
图源丨泰安市岱岳区文旅局
在泰安九女峰景区,沉浸式演出《故乡的月》吸引了众多游客。从嫦娥、李白到宇航员,四位演员、二十五分钟的演出,在360度环屏和地面投影的数字技术配合下,将异想的戏剧空间与现实空间相结合,为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视觉盛宴。
公众参与的“连续剧”。山东小戏小剧提炼自传统文化,是广大群众的智慧结晶,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近年来,山东组织了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四季村晚”等活动,不断提升文化惠民服务水平。
比如,山东梆子在大汶河畔的“非遗村晚”唱响;《遇见李清照》亮相全国村晚舞台;在东营能欣赏到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儿童小剧”……事实证明,山东的小戏小剧辐射力远远不止一个小舞台和几百个观众,它正以昂扬之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小戏里承载着大智慧,小剧中传递着大文明。小戏小剧“出圈”的背后,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自信。可以预见,山东小戏小剧的未来必是一幅壮丽图景。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丨主播:苏哲
【精彩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