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山路
那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漫长难行的一条路。
这路是村里自己修的,路宽不足一米。路面也不平整,坑坑洼洼,杂草丛生,还有很多绊脚的石块和砂砾。
路的一边紧靠着山坡。为了避免下暴雨时雨水把坡上的黄泥冲得塌陷下来埋了路,所以这山坡上还种了一片繁盛的竹林。路口处有一块水泥抹成的功德碑,上面刻着很多名字,爷爷的名字也在上面。路的另一边是崖,崖下是一条清浅的小河。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是谁开的头,往河里倒了生活垃圾,从此,这河里就经常能见到一些垃圾袋、破瓦片,甚至能看到一些病死的鸡鸭猪仔,小鱼小虾却是慢慢变少了。
我自小就对这条山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是唯一一条能通向村外的路,沿着它往外走,我能去赶圩、上学,去看山村以外的世界。恨,是因为它实在难走。我在那路上摔过三次,每一次都摔得鲜血淋漓,膝盖上至今还留有几处明显的疤痕。
仍记得小时候,天还没亮,我就被奶奶叫醒,洗漱好后,一碗鸡蛋粥下肚,就睡眼朦胧地坐上奶奶的自行车后座,伴着还没落幕的月色在那起伏不平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奶奶的自行车车头绑着一个手电筒,车篮子里放着我的小书包,自行车铃时不时“叮叮”地响着。
草丛里的蟋蟀还在自顾自地吵闹,风吹过山坡上的竹林,竹影婆娑,在天光微明时,鬼影幢幢,看着有些瘆人。
虽是早早出门,但赶到学校时,往往也只能赶上早读。
走这条路,最怕的还是下雨。一下雨,路上就会多出很多黄泥水坑,路面湿滑,稍不留意就有连车带人冲到崖下的危险。
我曾问奶奶:“咱们村什么时候能有一条不那么远、不那么破烂的路呢?”
奶奶幽幽感叹:“在奶奶年轻的时候,村里甚至还没有这条能通往镇上的路……也许等以后国家发展起来了,咱们村里就能修一条好路了。”
听着奶奶的话,年幼的我,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名为“期盼”的种子,期盼国家变得繁荣富强,期盼村里的人都能走上一条好路。
时代新路
小学毕业后,我们全家从村里搬到了镇上,我不再需要日日烦恼于那条难行的山路,渐渐把它抛之脑后。
三年后,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再和父母回村时,发现原来的那条狭窄难行的山路被拓宽了两倍多,路面上的坑坑洼洼被填平,小型轿车和小三轮也能在路上行驶无阻。
爸爸说:“村里争取来了一部分修路经费,村民们又齐心筹钱出力,把这条路重新修了修。现在路修宽了,大家出行方便了,村里出产的农副产品运得出去,孩子们上学也不用提心吊胆了。咱们家虽然不在村里住了,但也出了点修路钱,大家的日子都红火起来,才是真正过上好日子呢!”
我坐在车里,听着爸爸的话,看着路旁山坡上那依旧枝叶摇曳的幽静竹林,只觉得周围还是熟悉的景色,但草木葳蕤中似有新的春意在萌发。
再后来,村里来了个年轻的村官,重新规划修建了一条路。这条路,离镇上的距离更短,路面也更平整,联通村内村外的主干道是沥青路面,村内小街巷是水泥路面,路边还装了太阳能路灯。旧村路也进行了硬化和基础设施完善,装上了路灯和指示牌。
我陪奶奶在新村道散步时,奶奶步履蹒跚但声音轻快:“咱们村终于有了一条好路啊!隔壁老刘家的孙子现在在镇上的幼儿园上学,校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来接人。不像你小时候,天没亮就要在自行车后座上“蹦”一路,我们这些老胳膊老腿累得慌,你也颠得不舒服。”
我看着宽阔干净的路面,深深感受到国家富强给人民带来的实惠与好处。
奶奶继续感叹道:“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啊!”
未来坦途
上大学后,我回村的次数就更少了。
大三那年暑假,我看到地方公众号上发了一条“关于招募美丽家园·清洁乡村志愿者的倡议书”的推送,在文章里看到了家乡村子的志愿者招募信息,果断拉上几个小伙伴报名参加。
许久没回来,再一次重踏故土,才发现记忆中的贫穷落后小乡村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本盘踞在林间地头的青瓦泥砖房被简约漂亮的楼房替代,坑洼崎岖的山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和水泥路,农田里修建了方便农作物灌溉的水渠,山坳里没通电的那几户人家也用上了电和沼气,村里还因地制宜发展了草莓种植、八角种植、肉鸡养殖等产业。
那天,也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个在村里一待就是六年的外乡“小村官”。他身材高挑瘦削,鼻梁上挂着一副眼镜,皮肤晒得黝黑,眼镜下的皮肤有几道稍白些的印子,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黄的白衬衫,脚上是一双沾了泥巴的解放鞋。
他给我们介绍道,这次招募志愿者是为了清理村里小河里堆积多年的垃圾,但因为旧村路旁的那段河道不方便挖掘机等大型机器设备进入,只能人工清理。
今年雨水少,小河的水量不大,正适合作业。
待志愿者们跟着“小村官”沿着小路拐来拐去来到小河旁时,发现河里已有十几个穿着厚底水鞋的村民在拾掇大块的生活垃圾。
我在里面看到了从前的老邻居——刘叔。
我和刘叔一边清理河道,一边聊起了这些年村子的变化。
“现在的日子好咯!兜里有余钱,国家政策又好,小孩子不用像我们那时候早早就放弃读书去打工咯!”
“之前‘小村官’说要修一条新的路,有几个眼皮子浅的不愿意,去村委那里闹了几天,说什么旧路还能走,为什么要浪费钱修新路?‘小村官’硬扛着就是把这新路修了出来。现在多好!草莓这种娇贵的果子,咱们都敢种了。要是以前,一步一个坑的,草莓还没运出去就被颠簸坏了!”
刘叔指着小河旁边崖上的那条路,道:“还有这旧村路,也修好了,不会再摔哭小孩了。”
我仰起头,看了看那葱郁依旧的竹林,道:“这竹林倒是没变。”
刘叔嘿嘿一笑:“咋没变?前两年政府派了几个专家到村里调研,那专家提出可以在这竹林里套种菌菇,咱们村里又多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刘叔古铜色的脸上每一条褶子都笑出满溢的幸福感:“现在路好走了。跟着党和国家走,这路,真的好走了!”
“小村官”听到我们的对话,也凑过来,道:“现在的路好走了,未来的路……”
“就交给我们年轻一代了。”
七十五载漫漫征途,千秋伟业风华锦绣。在这条风云变幻的雄关漫道上,我们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受益者,也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系于一体的奋斗者。未来也许仍有苦旅,但我们会接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跨山渡水,披荆斩棘,踏平坎坷,铸就繁华坦途。
该作品荣获区直林业系统“我和祖国共奋进”征文活动一等奖。
文:李保红
编辑:苏丹妮
核稿:刘多敏 刘慧
责编:黄平升 吴道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