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新专利突破:硅碳复合材料提升锂电池性能,实现1500mAh/g高比容量与低膨胀率

企业   2024-12-11 23:22   广东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市场对动力电池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其中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等成为衡量电池性能的关键指标。目前,石墨作为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已难以满足市场对能量密度的需求。

硅材料因其高理论容量(4200mAh/g)、低嵌锂电位和资源丰富,被视为下一代负极材料的有力候选。然而,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率高达300%,这导致材料结构粉化,破坏了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了嵌锂容量。此外,硅材料本身导电性差,这也限制了其电化学性能。

近期,比亚迪的一项专利公开,展示了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这种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硅负极材料存在的导电性差、体积膨胀率高和循环性能不佳的问题,提升了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综合性能。这种硅碳复合材料通过利用纳米技术和复合化技术,以及对材料结构进行改性等方法,有效缓解了硅基材料的体积变化问题,并提高了材料的库仑效率和循环性能。

  最新技术方案 

1. 结构组成分析

在比亚迪公布的专利中,描述了一种由碳基体和硅碳复合层构成的碳硅复合材料。硅碳复合层的设计使得硅元素含量从碳基体向外部逐渐降低,形成了一个硅含量的梯度变化,类似于一个渐变层,并且在该层外部可能覆盖有一层碳包覆层。

碳基体可以选用碳纳米管、石墨烯、炭黑或多孔碳等材料,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其中多孔碳因其类似海绵的结构和适宜的孔隙率被认为是较佳选择。多孔碳的平均粒径控制在2-8微米之间,以4-6微米为优,以确保硅在沉积过程中分布均匀,避免表面硅过多导致的不良反应和性能下降。若多孔碳粒径过小或过大,都会影响硅碳复合层的形成效率和锂离子的扩散路径,进而影响电池性能。

硅碳复合层中硅的存在形式包括无定形硅和硅晶粒,无定形硅因其结构稳定性和较小的体积膨胀而受到青睐,而硅晶粒的平均粒径需控制在8纳米以下,以3纳米以下为优,以避免因体积膨胀导致的电池性能下降。

硅碳复合层中硅(包括无定形硅和硅晶粒)的含量控制在20-40重量百分比(wt%)之间,以25-35wt%为优。碳包覆层的厚度控制在5-100纳米之间,以10-30纳米为佳,以确保硅晶粒被有效包覆,避免副反应和性能下降。硅碳复合材料的整体平均粒径控制在3-15微米之间,以5-10微米为优,以平衡比表面积和锂离子扩散距离,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

2. 制备工艺说明

该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采用的是气相沉积技术。通过将硅源(如甲硅烷、乙硅烷、氯化硅等)和碳源(如乙炔、甲烷、乙烯等)引入到碳基体上,通过调整硅源和碳源的气体流量,实现硅碳复合层中硅元素的梯度分布。气体流量比值从8-17:1逐渐调整至1:8-17,通过控制流量变化来调节硅和碳在碳基体上的沉积。

气相沉积过程中,温度需控制在300-700℃之间,以400-600℃为佳,以避免硅晶粒的过度生长和结晶度提高,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硅源和碳源的气体流量控制在1-90sccm之间,以5-85sccm为优,以保证沉积速度和反应效率。通气时间控制在250-500分钟之间,以300-400分钟为佳,以确保沉积颗粒的大小适宜。载气与硅源或碳源气体流量的比例控制在4-5.5:1之间,以4-5:1为佳,以保证沉积效率。

在气相沉积后,还可以进行气相碳包覆,通过引入额外的碳源在硅碳复合层外形成一层碳包覆层。包覆温度控制在600-1200℃之间,以800-1000℃为佳;时间控制在50-500分钟之间,以100-400分钟为合适,以确保碳源的充分裂解和硅晶粒的有效包覆。碳源的气体流量控制在5-60sccm之间,以10-50sccm为优,以避免包覆不完全或副反应过多。


  

 

来源:新微知产

石墨邦
石墨邦,碳石墨产业链资源整合者。旗下拥有碳石墨产业链B2B平台—www.shimobang.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