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之城!“后进生”后劲很大|数说75年

文摘   2024-11-03 12:02   江苏  

州建南唐 文昌北宋

兼容楚越之韵  汇聚淮海之风

马可·波罗称赞

这城不很大

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

这里就是 泰 州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泰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勠力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泰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经济实力较弱。1949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43亿元,至1978年增加到14.15亿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全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199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2006年突破千亿元,2012年达到2576.94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先后于2014年、2017年、2019年、2021年连迈四个千亿台阶,2023年,泰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31.66亿元,是1949年的4707倍;剔除价格因素,1950—2023年,泰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9.1%,其中1950—1978年、1979—2023年分别年均可比增长6.1%11.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949年人均GDP仅有46元,至1978年也仅有314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全域人均GDP稳步提升。1987年超过1000元,2002年超过1万元,2012年达到5.61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人均GDP显著提高。2013年首次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8年首次超过10万元;2023年达到14.94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12万美元,超过世界银行认定的高收入国家收入标准。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财政实力较弱。1950年财政总收入仅为0.20亿元,1970年超过1亿元,1978年增加到2.18亿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全域财政实力显著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96年跨过10亿元台阶,先后于2009年、2011年连迈两个百亿台阶,2012年达到223.62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再次先后于2015年、2021年连迈两个百亿台阶。2023年,泰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39.7亿元,是1996年的40倍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转型升级步伐坚定

农业基础不断巩固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农业生产能力不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域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2.54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322.11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泰州农业生产能力不断稳固。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4.03亿元,是1949年的68.8倍;粮食总产量283.09万吨,是1949年的4.8倍;生猪存栏量102.23万头、出栏量157.05万头,分别是1949年的1.7倍2.6倍;水产品产量41.78万吨,是1949年的35.7倍


工业压舱石不断夯实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工业生产水平低下,上世纪70年代乡镇工业开始起步,至197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56亿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全域工业以浦东开发为契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基本形成工业化初步布局。2012年泰州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118.54亿元,较1978年扩大244.3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大力实施产业强市行动方案和产业强链行动计划,着力打造“1+4”现代产业体系,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4家医药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造船完工量达到913.82万载重吨,分别占全省47.4%、全国21.6%、全球10.9%。2023年泰州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497.34亿元,较2012年扩大1.2倍;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393.58亿元,其中“1+4”主导产业产值占66.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38.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48.1%;累计创成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0家


服务业功能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全域以传统的商贸为主的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只有1.97亿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随着以流通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确立泰州中心城市地位,有力推动了服务业快速发展。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947.29亿元,较1978年扩大479.9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聚焦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3128.33亿元,较2012年扩大2.3倍;以生产性服务为支撑、高端服务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正逐渐形成,2023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1.6%,较2012年提升1.9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3.0:10.7:16.3%,至1978年演变为50.8:35.3:13.9。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泰州第二产业保持快速发展,1985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1992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至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演变为7.4:55.8:36.8。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二、三产业并重发展,至2023年泰州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5.1:48.4:46.5



深化改革持续推进
创新活力加速激发


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末,全域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国有资本逐步从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多数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私营企业。1996年泰州民营工业产值占列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4.4%,至2012年提高到65.7%。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力。2023年民营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9%,较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9.3%,民营经济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78.9%


科技创新动能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科技实力较弱。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逐步深入人心,泰州持续实施科技“四大工程”和科技兴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23年泰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45%,较2012年提高1.67个百分点;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96家,是2012年的11.6倍;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3758家、省级瞪羚企业4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2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55家,是2012年的5.5倍,其中,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8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6家、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6.1件,是2012年的12.8倍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固定资产投资提质增效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全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为薄弱。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大力发展生产力,全域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1979-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0%。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方向更侧重于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国电泰州电厂二期、中海油石化一体化、长城整车、新浦轻烃、乐叶光伏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重大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明显。2013—2023年,泰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8%。在投资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投资结构也不断优化,2023年泰州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例为0.3:66.7:33.0,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2.9%


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商业物资相对匮乏。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71亿元,至1978年社零总额提高到5.48亿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全域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和加速扩张。1996年社零总额突破百亿元,至2012年社零总额达到737.60亿元,较1978年扩大133.6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泰州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社零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至2023年社零总额达到1709.71亿元,较2012年扩大1.3倍。2023年泰州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社零总额比重为14.3%


对外贸易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域内县(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泰州对外贸易进入跨越式发展。泰州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91年的520万美元提高到2012年的103.70亿美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新格局,对外贸易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外贸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泰州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191.20亿美元,较2012年扩大0.8倍。2023年泰州一般贸易出口、民营企业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6.9%56.1%65.1%,分别较2012年提高6.3个27.2个7.4个百分点


使用外资质量提高


改革开放后,从1987年域内第一笔61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泰州不断制定和完善鼓励外商投资政策,着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使用外资从起步探索到发展壮大直至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技术产业成为使用外资的新领域。1996-2023年泰州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46.5亿美元,年均8.8亿美元;2023年泰州实际使用外资9.29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72亿美元,占比达到50.8%。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功能品质不断完善

交通建设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公路开始由土路向简易砂石路、沥青路过渡,由等外级公路向等级公路转换。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泰州交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泰州港成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宁通高速、广靖高速、宁靖盐高速、新长铁路、宁启铁路泰州段以及江阴长江大桥、泰州长江大桥、泰州引江河、泰州火车站、扬泰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运营或建成通车(航)。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泰州动车实现“进京达沪”,泰镇高速、启扬高速、阜兴泰高速泰州段建成通车,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张靖皋长江大桥同时在建,北沿江高铁正在加快建设中,盐泰锡常宜铁路、泰州高铁南站正在积极推进前期工作,计划年内开工建设。2023年泰州等级公路里程已突破1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23公里;全社会旅客运输量2586.2万人、货物运输量36270.1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4.27亿吨


城市面貌翻天覆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城镇的小街小巷密布、简陋。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泰州城市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持续提升城市能级,打造美丽宜居的幸福之城。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1%,较2005年提高25.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280.7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159.4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地面积11541公顷,是1996年的11.9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9%,较1996年提高26.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个百分点;2023年自来水供水能力141万吨/日,天然气供气量11.54亿立方米,城市道路面积5119万平方米,道路长度2801公里,排水管道长度4599公里,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8959万人次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农村建设相对滞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泰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2001年34万黄桥老区人民从此喝上长江水,2005年农村行政村灰黑公路覆盖率100%。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至2020年动态调整结束,泰州建档立卡户6.14万户10.49万人665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摘帽。随着2021年10月兴化引长江水工程开通,全市人民全部喝上长江水、优质水;2023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乡镇比重达79.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2.2%;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0个、省级传统村落58个,培育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30个,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


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环境质量良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随着工业发展、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环境质量逐渐下降,泰州不断强化环境保护与管理,2007年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2023年林木覆盖率25.64%、自然湿地保护率60.1%,分别较2012年提高4.96个38.4个百分点;PM2.5年平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0.5%,分别较2013年下降55.8%、提高20.2个百分点;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97.7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累计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1家,省级绿色工厂83家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教育卫生优质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教育卫生事业极其落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泰州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从无到有,2012年拥有高等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4.85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教育卫生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进展。2023年,泰州市小学、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分别达到23.81万人18.28万人3.43万人7.74万人,医生数达到1.48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4年,人均预期寿命79.3岁


文化体育繁荣兴旺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文化体育事业极其落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泰州文化体育事业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积极探索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新路子,文化体育事业与文化体育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体育影响力不断增强。2023年泰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24%,较2012年提高1.87个百分点;拥有博物馆18个、美术馆4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458.15万册,是2012年的2.4倍;拥有体育场地数18480个,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4.61平方米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泰州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形成涵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越织越密,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泰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在领待遇人数)151.3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在领待遇人数)191.9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0.5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6.57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3.7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79.3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327.5元/月;养老机构数158个,养老机构床位数20891张;泰州在1997、1998年分别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8年在苏中苏北率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同标,2023年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增至每月800元,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达31686人。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域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很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后,把富民工程作为全面达小康的重点工程,切实让改革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泰州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于2005年、2011年突破万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出台一系列惠民利民富民政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泰州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9604元31810元,分别是2012年的2.2倍2.5倍,分别年均增长7.6%8.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13:1缩小为2023年的1.87:1;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0.3平方米67.9平方米,分别是2012年的2.0倍1.2倍;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分别拥有家用汽车71辆45辆,分别是2012年的3.2倍7.5倍



75年栉风沐雨,75年奋勇争先,75年春华秋实。
新时代新征程,泰州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坚持走跨江融合、共建中轴之路,塑造强链提质新优势,激发创新动能,着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续唱泰州走在前列新成就。



来源 | 江苏统计

撰稿:泰州统计&泰州调查

编辑 | 李建勋

更多精彩  | 跟着总书记看江苏|胡阿祥|程章灿|葛剑雄|江苏名志|中国共产党在江苏 | 冷历史|江苏风物 | 江苏民俗 |清廉江苏|名人掌故|运河文化|苏商传奇|江苏名镇名村|海上丝绸之路之江苏寻迹|一城一诗长江行|古都南京|温婉苏州|徐州人文|镇江人文|美丽淮安|南通故事|泰州人文|美丽常州| 黄海之滨盐城|东海胜境连云港 |无锡史话| | 宿迁史志 | 美好扬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江苏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公众号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投稿邮箱:jssdfzwxxz@163.com
      杂志文章字数在3500-10000字,配相关图片。投稿邮箱jsdfz@vip.163.com
      来稿文章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方志江苏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江苏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发生在江苏的中国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