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说 | 晚睡晚起,真的不如早睡早起吗?

文摘   2024-10-13 20:30   天津  

国庆假期已经悄然结束,经过连续五天的紧张学习生活,想必大家正在期待能在周末重启这样的“假期作息”——每当夜幕降临,心中便开始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再来一局王者,赢了就睡!”

“现在才一点,聊会天再睡吧。”

“看完这集我就真睡了...”

不知不觉间,窗外就已是漫天星斗,第二天醒来一看时间,已经日上三竿了!

这时,或许会有人在心里为自己开脱:“晚睡晚起,就是把早睡早起向后平移几个小时,睡眠时间总量没少嘛!”

那么问题来了,当“晚睡”遇上“晚起”,这样的作息,咱们到底该不该叫它“熬夜”呢?

晚睡晚起:真的等同于熬夜吗?

如果“晚睡晚起”和“早睡早起”能在睡眠时长上相当,那“晚睡晚起”还称得上熬夜吗?是不是“晚睡晚起”的生活方式与“早睡早起”的传统习惯,在健康效应上应该划上等号呢?

不同年龄的推荐睡眠时长

从理论层面剖析,若睡眠的总量及质量上均能维持相当水平,那么它们对身体的积极影响应是大致相当的!然而,人们却发现,遵循“早睡早起”的规律后,往往能迎来神清气爽的一天。相反,“晚睡晚起”后即便睡眠时间看似充足,醒来后却可能伴随着挥之不去的困倦感,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仿佛并未真正从睡眠中受益。

这背后的原因,与人体生物钟的自然规律、光照对荷尔蒙分泌的影响,以及日常活动与社会节奏的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关。

首先,“晚睡晚起”的生活模式往往会严重扰乱人体固有的生物钟。对于大学生而言,经历了周一到周五连续五天被迫早起的紧凑学习生活后,周末往往成为了他们选择“报复性熬夜”的时段,试图以此来弥补平日为数不多的“休息时间”。

然而,周末的熬夜行为却悄然间破坏了周内好不容易养成的稳定生物钟,造成生物钟的混乱,进而导致了萎靡不振的状态。到了下周,他们又被迫重新调整回紧张的“上学作息”(看来坚持“晚起”也并非易事),如此反复地破坏与重建生物钟,无疑会对起床时的精神状态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

不仅如此,人类天生倾向于在黑暗与安静的环境中享受高质量的睡眠。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或是早起舍友的活动,都可能成为“晚起者”们睡眠质量的干扰因素,使得他们更难达到深度睡眠状态,进一步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与学习效率。

清早提神tips

01

喝茶,喝咖啡

当我们感到疲惫的时候,身体中会分泌一种叫腺苷的信号物质。腺苷与腺苷受体结合的同时,就会给大脑传达疲劳的信号,产生困意。

而咖啡因之所以可以提神,是因为其代替了腺苷与腺苷受体结合,这样大脑感知不到疲劳的信号,因而可以提神。

腺苷和咖啡因的分子式

请点击该段文字,查收正确的喝咖啡姿势

02

早起晒太阳

早起晒太阳,既愉悦身心,又蕴含生物学与化学奥秘。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皮肤上,其光谱中的紫外线B成为促进维生素D合成的关键因素。维生素D,被誉为“阳光维生素”,对维持骨骼健康、增强免疫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外,晒太阳还能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的合成,来调节人的情绪与活力状态。具体而言,阳光暴露能够减少褪黑素的合成。褪黑素是一种主要由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它在夜间增加,促进睡眠,在白天则减少,帮助人们保持清醒。

阳光抑制褪黑素的生成

03

适量运动

晨间,当身体新陈代谢悄然加速,适量的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便成为唤醒活力的钥匙。这些活动能提升心率,促进血液循环,让细胞活动更加蓬勃。同时,运动还扮演着心理调节师的角色,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等“愉悦因子”,有效缓解压力,提振情绪,为心灵披上乐观的盔甲。

但需谨记,量力而行是关键。过度锻炼非但不能激发活力,反可能透支体力,让新的一天更加疲惫。

总结

“晚睡晚起”的生活方式,表面上确保了充足的休息时间,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往往不经意间扰乱了人体自然的生物钟节律,影响内分泌平衡与日间活动效率,长此以往更可能导致健康隐患。

所以说,科小普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享受精力满满的一天!

图片来源 | Pixabay网站

文字编辑 | 袁晟棋

排版 | 李锋烨

天津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
天津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是在校党委领导和校团委具体指导下的学生组织。协会始终坚持以“营造科技氛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业人才,传承天大品格”为宗旨,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及科技知识,营造创业氛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