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如其名“,一个人的名字不仅是一个标识,还蕴含了对其性格、外貌或特点的期待和描述。
2024年7月15日以色列团队于PNAS发表了一篇名为“Can names shape facial appearance?”的研究,直译“名字能否塑造面部特征?”
PNAS号称与Nature、Cell、Science齐名,公认的顶刊,权威性毋庸置疑!
乍听研究标题似乎透露出玄学的味道,但通读文章之后,确实颇有道理!今天就给大家解读一下这篇有趣的研究!
为了便于通俗理解这篇研究,容我先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一名网友名叫“马牛逼”,请选出你认为的他的长相!
选手1
选手2
选手3
但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应该就有点感觉了,有些名字你一听就觉得他应该长啥样!OK,下面进入正文,我们详细解读一下这篇文章,究竟是如何证实这个观点的!- 提到先前的研究支持了奥威尔的观点,即随着时间推移,面部外观可能会受到个性和行为的影响。
- 引出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名字是否能够影响一个人的面部外观。
方法
- 解释研究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使用两个不同年龄组的目标面孔(成人和儿童)。
- 描述实验的三个主要范式:社会感知者测试、机器学习方法以及数字化成熟面孔测试。
- 详细介绍研究参与者的招募、实验材料的选择及预处理过程。
**研究一:社会感知者能够匹配成人的面孔和名字,但不能匹配儿童的**
- **成人感知者**
- 实验设计概述,参与者被要求从四个名字中选择正确的名字匹配给目标照片。
- 结果显示,参与者能显著高于随机水平地匹配成人的面孔和名字,但对于儿童则没有显著匹配能力。
- **儿童感知者**
- 使用相同的设计,但参与者是儿童。
- 结果显示,尽管儿童参与者对于成人的匹配能力较弱但仍高于随机水平,而对于儿童面孔则无法有效匹配。
**研究二:重复验证研究一的结果**
- **成人感知者**
- 使用新的目标池进行重复实验。
- 结果再次证实成人感知者可以有效匹配成人的面孔和名字,而对儿童则不行。
- **儿童感知者**
- 同样使用新的目标池,由儿童参与者完成。
- 结果再次显示,儿童参与者对于成人的匹配能力高于随机水平,而对于儿童则无显著匹配能力。
**研究三:机器学习捕捉基于名字的面部相似性在成人中,而非儿童**
- 介绍使用三元损失Siamese神经网络的方法来识别面孔之间的相似性。
- 分析结果显示,成人面孔中具有相同名字的人群在面部特征上更为相似,而这种模式在儿童面孔中并未出现。
- 这表明成年人的面部特征与他们的名字存在关联,而儿童则不存在这种关联。
**研究四A:人工感知者对数字化成熟面孔的匹配测试**
- 实验设计,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s)技术将儿童面孔数字化成熟为成人面孔。
- 参与者被要求匹配这些数字化成熟面孔与真实成人面孔的名字。
- 结果显示,对于数字化成熟的面孔,参与者无法显著高于随机水平地匹配名字。
**研究四B:机器学习对数字化成熟面孔的匹配测试**
- 使用相同的机器学习方法评估数字化成熟面孔之间的相似性。
- 结果显示,对于数字化成熟的面孔,机器学习模型未能发现名字间的面部相似性。
**讨论**
- 综合分析所有研究结果,强调自我实现预言假说的有效性。
- 指出研究的贡献在于证实了名字对个体面部外观的影响,并排除了其他可能的解释。
**结论**
- **主要发现**
- 成年人的面部特征与其名字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儿童则未显示出这种相关性。
- 强调研究的重要性,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 **创新之处**
- 首次验证了名字对个体面部特征的潜在影响,并区分了这种影响是由出生时的名字匹配还是后天的社会过程形成的。
- **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 通过对人类参与者和社会感知实验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的综合分析,证实了名字与面部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你可能对下列问题感兴趣:
1.名字如何影响个人的面部特征?
根据研究内容,名字对个人面部特征的影响主要通过一种被称为“自我实现预言”的效应来实现。具体来说:
1. **社会标签与自我实现预言**:
- 我们的名字是一种早期生活中与我们相关联的社会标签。
-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面部外观可能会发展成与给定名字相关的社会刻板印象相似的样子。
2. **实验证据**:
- 研究发现成年人能够显著高于随机水平地将名字与面部进行匹配。
- 相比之下,儿童的脸部与名字之间的关联则无法被正确识别。
- 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面部特征逐渐与其名字的社会刻板印象相符合。
3. **机器学习验证**:
- 使用机器学习框架处理面部图像数据,结果显示具有相同名字的成年人的面部特征彼此之间更加相似。
- 这种相似性在儿童的面部特征中并不存在,进一步支持了自我实现预言的假设。
4. **年龄因素**:
- 成年人能够正确匹配同龄人的脸部和名字,但对于儿童的脸部和名字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 即使将儿童的脸部人工老化以模仿成年人,这种匹配效应仍然不明显,这表明社会发展的过程对于这种效应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名字可能通过一种长期的社会互动过程影响个体的面部外观,使得面部特征逐渐符合其名字所承载的社会期望和刻板印象。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社会经验积累,因此在儿童身上并不明显。
2.数字模拟技术在预测年龄增长对名字与面部特征匹配度变化的应用?
在研究中,数字模拟技术被用来探究随着年龄增长名字与面部特征之间的匹配度是否会变化,具体来说,通过将儿童的面部图像数字化处理以模拟成年后的样貌来测试这一假设。
数字模拟技术的应用
- **研究设计**:研究4A和4B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调查数字模拟技术在预测年龄增长对名字与面部特征匹配度变化中的应用。
- **模拟过程**: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s)模型将儿童的真实面部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看起来像是成年人的样子。
- **预期结果**:
- 如果名字与面部特征的匹配仅是由生物老化过程决定的,则数字模拟的成人面部应该与他们的名字更加匹配,类似于真实成人的面部。
- 然而,基于自我实现预言的假说,预计这种匹配度对于通过数字技术模拟出来的成人面部图像会比真实成人的面部图像低。
实验结果
- **研究4A**:人类观察者可以显著地将真实成人的面部与其名字配对,但无法准确地为数字模拟的成人面部图像做同样的配对。
- **研究4B**:机器学习的结果显示,对于数字模拟的成人面部图像,其名字匹配的相似度并未超过随机水平,并且低于真实成人的水平,接近于真实儿童的水平。
结论
这些发现支持了自我实现预言的假说,表明名字与面部特征之间的匹配不仅仅是生物老化过程的结果,还涉及到社会经验和与名字相关的刻板印象。数字模拟技术虽然可以模拟出生物老化的外观变化,但未能捕捉到与名字相关的社会过程的影响,这表明名字与面部特征之间的联系更可能是在个体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
3.成人与儿童在名字与面部特征匹配上的差异原因?
根据研究结果,成人与儿童在名字与面部特征匹配上的差异主要归因于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随着时间推移个体如何逐渐获得与其名字相符合的面部特征。具体来说:
1. **自我实现预言机制**:研究发现,成人的面部特征与其名字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在儿童身上则不明显。这表明面部特征与名字之间的匹配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一种自我实现预言的过程逐步形成的。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互动,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外貌以符合社会对某个名字的刻板印象。
2. **发育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儿童的面部图像被数字化处理以模拟成年后的外观时,仍然无法观察到名字与面部特征之间的匹配。这意味着这种匹配不是简单的生理成长结果,而是更可能与个体的社会经历和个人身份的发展有关。
3. **社会认知因素**:研究还考虑了社会认知方面的因素,如“同龄偏见”(Own-Age Bias, OAB),即人们识别同年龄段面孔的能力通常优于识别其他年龄段面孔的能力。为了排除这种偏见的影响,研究同时测试了成人和儿童作为观察者时对面孔与名字匹配的判断能力,结果显示成人能够准确匹配成人的面孔与名字,但无法准确匹配儿童的面孔与名字。
综上所述,成人与儿童在名字与面部特征匹配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一个涉及自我实现预言的发展过程,而非先天或简单的生物老化过程所致。
以上解读通过UPDF的AI解析实现,通过对话方式精准回答你的文献疑惑,不同于其它AI解析,UPDF不会胡编和延展,所有解析都以文中内容为依据,强烈推荐,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下载链接!
篇幅所限,更多内容无法一一展示,感兴趣网友可去阅读原文。
或公众号发送 外貌 即可获取 原文PDF 。
欢迎关注,不定期解读有趣的高分文献!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05334121 ↓↓↓记得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