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诞辰125周年|蓄须明志
政务
2024-11-24 16:44
湖北
2024年11月24日是闻一多先生诞辰125周年。为了隆重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学者、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秀美浠水”微信公众号联合闻一多纪念馆开设《闻一多诞辰125周年》专栏。从长沙到昆明的途中,闻一多留下了一把胡须,表示他与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誓不两立,坚决抗战到底。一起来了解! 1938年4月28日,旅行团横穿祖国大西南的湘、黔、滇三省,行程3500里,历时68天,到达昆明。 闻一多与广大的青年学生,沿途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友谊。沿途的民俗、歌谣、神话、传说以及少数民族的服装、生活、语言等等,都引起他的热心关注。师生一起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记录了许多材料。后来指导学生刘吉典编辑的《西南采风录》,便是这次旅行的一个成果。沿途接触到祖国的山川名胜,受艺术创作力的鼓动,曾重抄画笔作风景写生画百余幅,现在还保存着三十余幅。这些画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树木山石,皆有激情;古迹风俗,趣味盎然。 一路上的千辛万苦,对闻一多那样老一代知识分子,实在是一个重大的锻炼和考验,他自幼肩不担担,手不提篮,爱国的激情迫他终于走出了“象牙之塔”,深入中国社会的最底层,接触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闻一多对这次长途跋涉是很愉快的,到达昆明后,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说道: 尚忆当时与兄谈及迁滇事,曾主张徒步入滇。不谓当时所坐而言者,今竟能立而行之也。此次经验颇为丰富,他日与故人聚首,定可再做竟夕谈矣。
学校迁昆明时,有同学二百余人,组织旅行团徒步西来,多亦同行,在途中两阅月,虽倍极辛苦,但亦有想象不到之趣味。现行年四十,已鬟鬟有须,即途中之成绩也。 像闻一多那样的名诗人、名教授,当时能和青年学生一起跋涉三千里路,共同到达目的地,其精神和行为,都算得上是一个“奇迹”。旅行团开始上路时,他的学生陈登忆担心闻一多身体不好,而且沿途极不平静,万一出了什么事,损失就大了,劝他还是不要同行。闻一多回答说: 前方在浴血抗战,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在后方,吃些苦怕什么?……我不是给你们讲《楚辞》吗?屈原能做出那些爱国爱民的诗篇,和他大半生都过流浪生活,熟悉民间疾苦分不开,古人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现在抗战了,提倡文章入伍,文章下乡。我们不能入伍,就下乡看看罢。我们读屈原的书,就要走屈原的路呀! 到昆明后,许多学生在总结这段生活时,都把“走屈原的路”、“走爱国爱民的路”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闻一多看到大家的这些收获,不禁俨然一笑。 闻一多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显的是他在“长征”路上留下了一把胡须,表示他与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誓不两立,坚决抗战到底,不取全胜,决不罢休,不到胜利的那天,决不剃去胡须。一路上,他从现实生活中看到了抗战的真正力量。 到昆明后,他在为学生刘北吉作《西南采风录.序》中说道: 你说这是原始,是野蛮。对了,如今我们需要的正是它。我们文明得太久了,如今人家逼得我们没有路走,我们该拿出人性中最神圣的一张牌来,我们在那人性的幽暗角落里,潜伏了数千年的兽性,跳出来反噬他一口。打仗本来不是一种文明姿态,当不起什么“正义感”、“自尊心”、“为国家争人格”一类的奉承,干脆是人家要我们的命,我们是豁出去了,是困兽犹斗。 闻一多已经从一路上的现实生活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从人民的质朴刚毅中,看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优秀传统。他庆幸“四千年的文化,没有把我们都变成'白脸斯文人'”!他相信,在“前方”有“八百壮士”,“在后方有几万万'庄稼老粗汉'”,抗战是必定要胜利的!来 源:浠水县融媒体中心 闻一多纪念馆
责任编辑:盛小华 校对:徐晓林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云上浠水”看新闻!
点亮“在看”,为秀美浠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