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由来
立冬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开始。通过开展立冬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立冬节气的相关知识,感受季节的变化,体验立冬的习俗,传承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
1. 引导幼儿了解立冬节气
2.通过丰富的活动,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幼儿对自然季节变化的感知能力。
4.引导幼儿关注气候变化,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在立冬时节要注意保暖。
三、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包饺子的材料和工具,如面粉、饺子馅、擀面杖、盘子等
3. 绘画工具和纸张
1. 展示PPT中立冬的相关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幼儿看到了什么,引出课题——立冬时节。2. 介绍立冬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九个,立,为开始之意,立冬便表示冬季的开始。1. 详细介绍立冬节气,包括立冬的时间(公历11月7 - 8日之间交节)、太阳黄经(225°)以及斗指西北为立冬等信息。2. 讲解立冬节气的特点,如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寒潮来袭,大幅度降温等。1. 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提问幼儿立冬时节会想到什么。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如雪花、堆雪人、打雪仗、滑冰、羽绒服、糖葫芦、毛衣、棉袄、动物冬眠、手套、吃饺子、吃火锅等。2. 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进一步拓展幼儿对立冬的认知。1. 介绍立冬三候: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讲解水始冰,立冬时分天地越来越寒冷,水面上逐渐结出一层薄薄的冰花。讲解地始冻,寒气愈冽,冷风侵袭,早晚温差更大,地面开始上冻。讲解雉入大水为蜃,地面上再看不到野鸡了,古人认为立冬后野鸡飞入大海变成了贝类,实际上是野鸡冬眠了。2. 通过图片和简单的动画演示(如果有条件),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立冬三候的现象。1. 介绍立冬时节的饮食习俗——吃三冬,即吃饺子、吃鸭子、吃羊肉。讲解在北方很多地方立冬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立冬处于秋冬之交,饺子是“交子”的谐音,且饺的外形像耳朵,吃了冬天耳朵就不受冻。介绍在南方立冬节气民间有“北吃饺子南吃鸭”的说法,萝卜炖老鸭,营养又滋补。说明冬天有两次吃羊肉的大日子,一为立冬,一为冬至,在寒冷的冬天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很暖和。2. 提问幼儿是否吃过这些食物,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饮食体验。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提供面粉、饺子馅、擀面杖、盘子等材料和工具。教师示范包饺子的步骤:先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再将面团搓成小长条,切成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形饺子皮,然后将饺子馅放在饺子皮中间,对折捏紧,一个饺子就包好了。也可以让幼儿将“馅料”放在饺皮中间,捏成喜欢的形状。幼儿自己动手包饺子,教师在一旁巡视指导,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包饺子方法,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包好的饺子可以送到厨房煮熟,让幼儿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给幼儿发放绘画工具和纸张,引导幼儿画一个小雪人(可以结合PPT中给出的主题情境,如“小朋友,我是孤单的小雪人,请你画一个小雪人,当我的好朋友吧~”)。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来描绘小雪人。给幼儿发放用于涂涂活动的材料,如手套模型和颜料,引导幼儿给手套涂涂颜色(可以结合立冬时节保暖的主题)。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幼儿大胆用色,发挥自己的创造力。1. 播放立冬童谣,让幼儿先听几遍,感受童谣的节奏和韵律。2. 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幼儿唱立冬童谣,引导幼儿理解童谣的内容,如冬天节气有六个,立冬排在第一个;立冬后,天地寒,草木结霜夜漫长;动物纷纷窝里藏,农作物,囤满仓;萝卜白菜腌入缸,北吃饺子南吃鸭,南北习俗不一样,小朋友,添衣裳,保暖身体莫受凉。1. 强调立冬时节气温骤降,身体一些部位对寒冷特别敏感,应当特别注意保暖。2. 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保暖方法,如穿厚衣服、戴手套、帽子等。1. 与幼儿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立冬节气的简介、立冬三候、吃三冬、玩三冬、立冬童谣以及注意保暖等方面。2. 再次强调立冬节气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节气变化,传承传统文化。3. 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幼儿对节气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老师向家长介绍课后延伸作业:家长陪孩子完成 “立冬家庭作业” ,帮助孩子巩固在园所学,拓展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