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画记》| 中国两千年书画的光华
学术
2024-11-11 10:00
四川
▲金城《秋山雨后》
上至顾恺之、宗炳,追迹魏晋;下及李可染、傅抱石,走向现代。近日,故宫博物院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古籍收藏家韦力所撰中国艺术绘画通史《觅画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一函四卷、厚达2300页的艺史新著,是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里篇幅最大的一部。“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以历史上为中华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为线索,寻觅探访他们留存于今的遗迹,希求保存中华文明留在当代的样貌,将书于纸面的传统经典文献与逐渐消亡的文化实体遗迹打通,保护、抢救、普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发掘为人所忽视的文明遗存。此前,书系已出版《觅宗记》《觅诗记》《觅文记》《觅词记》《觅曲记》《觅经记》6部。为《觅画记》,韦力穷五年之功,行走探访上万公里,对中国艺术史近2000年来至为重要的120位绘画大师予以从生平成就到丹青名作的全面梳理。◎古籍收藏名家复现中华美学,带你遍览中国艺术史脉络韦力是著名藏书家,其庋藏古代典籍近10万册,对书画两道乃至诗词曲赋、古典经籍有独到见解。在此基础上,他以艺术史时序为纲、以画师人物为轴,纵横于视觉图像资料与艺术史文献,考订画事、解析风格,内容旁征博引,细品一位位丹青圣手的人生际遇、审美旨趣。一部由历代画坛巨擘、丹青圣手所构建的艺术史,在韦力举重若轻的笔端娓娓道来,既可作为一篇篇内容详赡的人物小传阅读,也可高屋建瓴遍览中国艺术史演进发展的脉络。在《觅画记》开篇,韦力委婉表达了对中村不折、小鹿青云等日本学者认为中国艺术受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文明影响之观点的反对。他认为,文明体系互相借鉴是历史走向的必然,但中国文明乃至中国艺术之所以能沿袭数千年之久,自有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特质,这一特质就是中国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之间悠久又紧密的联系。长久以来,我国有“书画同源”的认知,绘画与书法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取法、互相激发的互动关系,造就了中国艺术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系中艺术的独特性。《觅画记》附绘画作品高清配图600余幅,绘画作品的追色工艺贴近原作,视觉呈现与文字内容互为印证,使艺术史变得更为鲜活与切近,摆脱艺术史专著文字过多、术语密布、论述抽象的窠臼。为使艺术作品得到更好呈现,采用布脊锁线工艺,可使书籍180度平摊,方便读者鉴赏跨页插图;书脊选用烟霞布,四卷本配色典重温雅,佛头青、缊韨色、结绿色、蕉月色都取自诗歌名篇、传统画作。
◎重返画家创作的历史现场,感受青绿山水间的传统之美该书不同于其他同类作品之处,还在于韦力将遍访名山大川、追寻画师故居的游记历程有机融入其艺术史写作,带领读者重返画家创作的历史现场,感受隐于青绿山水之间的林泉高致,重访与古为徒的丹青故里。“在历史变迁中,很多大画家的遗迹渐渐消失,本书以画家为线索,画家遗迹为着笔点,以时间为序,尝试阐述每一位画家的独到性,以及后世对他们的评价。”韦力坦言,这种写法也有所限制,有些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十分重要,却找不到与之有关的遗迹,因为这类缺失,书中少了他们的踪影。韦力表示,期待今后有更多发现,弥补上这些缺憾。这是一个艺术泛滥的时代,也是一个审美缺失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压迫着每一个现代人绷紧的神经,偶尔有人向内寻求宁静时却发现一片荒芜、毫无美感——自身连同现实世界俱是如此。当我们越来越无法脱离俗世,浮躁的心越来越无法宁静,美感越来越难以寻觅,或许更需要中国两千年书画的光华,为我们留一股清流,传一缕墨香。为此,北游诚挚推荐: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最新力作《觅画记》签名+钤印版,重访与古为徒的丹青圣手,再现纸寿千年的林泉高致。书中所论画作,无一不是文化艺术瑰宝,许多难得一见。翻开书卷,2300页的厚度,就是一场中国艺术史的巡礼。我们还有幸获得韦力先生亲笔签名+钤印,更增加了本书的珍藏价值。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