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王氏在线” 加入王氏家族!
王氏在线(公众号:wszx-4585)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王”,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王氏在线”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亲交流。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王氏文化,传播王氏正能量。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读书人的清高似乎和我们渐行渐远,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读书无用论的“荒唐”论调,这种论调甚嚣尘上,在一步步淹没青年人读书的渴望,然而仍然有这样一些人在用他们的坚持向世人昭告: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中国,就有这样的一些被称为“博士村”的地方,他们教育成功的背后又哪些秘密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博士村”。
1、河南郑州上街马固村
郑州上街马固村的王氏族人,从宋太宗年间到此定居,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历经千余载,创造了辉煌的家族历史,清代汜水县令称王家为“大宋世家”。
北宋,马固村王家人五代在朝为官,先后登仕者四十余人,更令人惊叹的是 “三朝枢密院,九子进士公”。王家的辉煌一直延续到近代。
1945年,族人王光临作为专署专员,接受了郑州日军的投降。
在王博文故居的东边不远处,是马固大庙,里面有明朝时候建立的庙宇。伏魔殿门口的雕花和房柱上的墀头都异常精美;龙衔牡丹,枝花相连,也巧夺天工。
这座大庙在1949之后曾作为马固高中,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据当地人介绍,仅在1964年那一年,马固高中考上大学的,就有三十多人。这在升学率低下的那个时代,简直是奇迹。
马固历来有“龟蛇之地”的美称。其地貌南高北低,中部隆起,四周古寨围出龟形,四个寨门及所对道路恰似龟的四足。更多关于王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王氏立天下。村庄中全是“丁”字路口,使村庄内建筑成不规则块状分布,恰似龟背上的裂块。
寨内街道中间宽首尾窄,取风水之“聚”意。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低洼地方,从来没有被水淹过,因为围绕着寨子的护城河使水势自南向北流向村外的汜水河,并最终流向黄河。
2、湖南省浏阳市沙河镇秧田村
秧田村,位于湖南省浏阳市沙河镇北部的捞刀河畔,有着600多年的历史。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40年间,这个只有1200户家庭的小山村,走出了658名大学生,其中硕士150多名,博士21名。秧田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至今,行走在秧田村内,还能感受到文化和教育理念在这里的遗存。300多年的老槽门,在秧田各种传说、故事和家风家训的展示中,诉说着崇文的追求;600多年的老龙井,传言临考前,喝一口井里的水,一定金榜题名。
3、浙江东阳巍山镇古渊头村
一个村子走出了25名博士、200多位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教授、550多位大学生,使这个昔日低调的古村落“一夜爆红”。
走进古渊头村,既没有蔚为壮观的别墅排屋,也没有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气息。有着600多名历史的古渊头村,紧邻乌竹溪,山清水秀,散发着独特的古村落魅力。
村口的两棵古樟树,已有1200多年树龄,古树之下的人家世代尊师重教,培养出众多学子,他们走向全国,甚至远赴海外。在该村文化礼堂内,“励志墙”上一一记录了这些学子:李祝霞,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导;李杏放,博导;李伟戎,博士;李余明,博士……博士、教授、大学生名单满满一墙。
4、山东泰安洼里村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山东泰安一座仅320户人的小山村——洼里村,先后走出了1位博士后,4位博士和数十位硕士研究生。其中,平均每三户就有一位大学生。数百名农村学子因高考跳出了“农门”,甚至赴美留学。
5、河南邓州市裴营乡大丁村
邓州市裴营乡大丁村,近代以来,出了20个博士、23个硕士、90多个大学生,在当地被称为“博士村”。他们中有中国第一批留洋博士、河南省第一个博士、与周恩来和邓小平一起在法国留学的丁肇青,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院士、《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者丁声树,有经济学专家丁轸宇,有夫妻博士丁声蔚、宋烨,有兄妹博士丁伟、丁俊玲……
大丁村从明朝以来,先后出知州以上官员50余人,举人1人,拔贡、岁贡等36人,廪生、增生等321人。近代以来,该村出了20个博士、23个硕士、90多个大学生,在当地被称为“博士村”。
6、浙江丽水缙云姓潘村
这个只有2100多人的偏僻小山村,算上潘震河,竟已诞生了17个博士,远近誉为“博士村”。
17位博士中,年纪最大的潘鼎坤博士已经92岁高龄,也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博士。村里还出过“一家四博士”,潘淑芬博士和潘志坚博士是亲姐弟,姐弟俩各自的配偶也都是博士。
7、江西新建县联圩镇均洲村
新建县联圩镇被赣江及其支流围绕,堤外草洲肥美,堤内湖港纵横,沃野千里,历来被誉为“鱼米之乡”。而联圩镇的均洲村,这个现今仅有1185口人的村落,先后走出了3位进士,50余位博士,大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胡先骕,史学家胡德煌,著名遗传学家胡楷等,就是从这个村走出去的。
8、江苏海安墩头镇西湖村
墩头镇西湖村有近3000人,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至今,从这个村走出了9名博士、36名硕士,当地村民称西湖村为“博士村”。村里有个不起眼的小巷叫“友谊巷”,更多关于王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王氏立天下。里面居住着21户人家、60多人,30年里,这里先后走出了3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小巷被誉为“博士巷”。
“友谊巷”人才辈出,有人说是居家风水好,受到白龙的护佑(墩头是传说中白龙故乡);有人说因为这里穷,“家穷子读书”;更有人说这里历来尊师重教,学习氛围浓厚……
结语:
这些博士村散布在河南、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不同省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秘籍,就是勤耕重读。这种教育思想其实是中国的一种“耕读文化”传承,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耕读文化”。
这样的一种文化在工业经济高度发展的中国,显得弥足珍贵,是它们在传递着缕缕书香,传承着民族文化的魂魄。
来源:网络
点击下面王氏在线加入王氏大家庭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查看或发布更多王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