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2015年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7次会晤及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发表的《乌法宣言》精神,加深中俄在欧亚草原考古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中央民族大学同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考古研究所“伏尔加河中游保加尔古城”中俄联合考古发掘项目的进展,2024年7月26日至8月2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教授、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特尔巴依尔老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郑玉、潘晓暾、程小雪、李新龙一行6人前往米努辛斯克盆地开展中俄联合考古调查,参与此次考古调查的俄方主要学者有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所长安德烈·帕列克夫研究员和伊戈尔夫妇(图1)。
图1 中俄联合考古主要调查人员合影
米努辛斯克盆地位于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中游,叶尼塞河及其支流阿巴坎河、图巴河等流经米努辛斯克盆地,形成诸多湖泊。其东部为东萨彦岭,南部为西萨彦岭,西部为高原,北部为森林草原地区。盆地内部可划分为小米努辛斯克盆地、塞达-叶尔宾盆地、楚雷姆-叶尼塞岔地和纳扎罗夫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资源造就了米努辛斯克盆地独特的考古学文化。从考古学视角出发研究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墓葬类型、出土文物、文化面貌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有助于加深对欧亚草原早期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
2024年7月26日至27日,考察队一行对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喀山大教堂、列宁墓、克里姆林宫、红场等历史遗迹进行了参观考察,从考古学的视角对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历史进行了解。7月28日,考察队与帕列科夫所长在莫斯科汇合后前往哈卡斯共和国首都阿巴坎,开启了对米努辛斯克盆地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考察。7月28日-8月2日,中俄联合考古调查队重点对米努辛斯克博物馆(图2)、圣彼得堡物质文化研究所发掘营地及现场(图3)、乌斯特——阿巴坎区努玛黑尔墓地(图4)、阿尔赞2号墓(图5)、青格尔泰发掘营地及现场(图6)、图努格大墓发掘营地(图7)、萨夫勒诺瓦墓地(图8)、舒申斯克自然保护区历史——民俗博物馆(图9)、萨彥舒申斯克水电站、萨夫勒诺瓦的塔加尔时期墓地进行了调查。
图2 参观米努辛斯克博物馆馆藏石刻
图3 圣彼得堡物质文化研究所发掘现场
图4 乌斯特——阿巴坎区努玛黑尔墓地发掘现场
图5 图瓦阿尔赞2号墓遗址
图6 图瓦青格尔泰墓地发掘现场
图7 中俄考察人员在图努格大墓发掘营地合影
图8 魏坚教授在萨夫勒诺瓦发掘工作营地
图9 舒申斯克自然保护区历史——民俗博物馆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收藏、展示、研究和传播人类和自然的历史、艺术、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文化遗产。米努辛斯克博物馆位于西伯利亚的中心腹地,博物馆展陈有数量众多的阿凡纳谢沃文化、奥库涅夫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卡拉苏克文化、塔加尔文化等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器物,对其馆藏器物的考古学观察有助于对欧亚草原考古研究的深入。乌斯特——阿巴坎区努玛黑尔墓地以阿凡纳谢沃文化圆形石圈墓为主、随葬陶器组合多为尖底蛋形和球形罐。该墓地主要以平铺堆砌成圆形石圈的竖穴土坑墓为主,此类墓葬有助于认识叶尼塞河中游地区的丧葬习俗。阿尔赞2号墓属于乌尤克文化早期遗存,时间约在公元前7世纪。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金属制品(铜与金器),是早期游牧部落的生活习性、人文思想的直观反映。考察参观青格尔泰、图努格、萨夫勒诺瓦的发掘营地及现场对增进中俄考古学在理论、方法、发掘方式等方面的交流互鉴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俄联合——米努辛斯克盆地考古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是继“中俄联合伏尔加河流域”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之后的最新实践,进一步推动了中俄联合“伏尔加河中游保加尔古城”考古项目的有序推进,增进了双方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互相了解,深化了中俄两国在考古方面的文化交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俄联合——米努辛斯克盆地考古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中俄考古工作的共同发展增添新了新的注脚,为双方未来在考古学科上的交流铺就了坚实的道路,期冀中俄考古学的携手发展能为未来欧亚草原考古贡献双方的力量。
供稿 | 李新龙
排版 | 胡宇煊
初审 | 彭 菲
复审 | 薛寒冰
终审 | 胡华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