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 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建古代外销瓷

文摘   2024-11-01 16:28   北京  

2024年10月24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系列讲座在丰台校区图书馆北门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建古代外销瓷”,由前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所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理事栗建安教授讲授,我院魏坚教授主持,考古文博系彭菲老师、严实老师参加。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展开。


首先,魏坚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栗建安教授。他简要介绍了栗教授三十余年来所参加、主持的多个福建省古遗址、古窑址和水下考古工作及学术成果,并对其来我院进行学术分享表示热烈欢迎。


图1.魏坚教授主持介绍讲座嘉宾科研历程


讲座伊始,栗建安教授回顾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水下沉船考古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沉船出水陶瓷器的情况,概述了福建窑外销瓷在外销瓷器中所占的比例。栗教授将我国晚唐至清的外销瓷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晚唐至北宋为瓷器外销市场中众窑口群雄逐鹿的“战国时期”,参与市场竞争的窑口众多;南宋至明代中期,沿海窑群居多,磁州窑占比变少,大致为景德镇窑口、龙泉窑和福建地区窑口三足鼎立,可称为“三国时期”,此时福建地区参与外销的窑口主要有德化窑、建窑;晚明至清代则是“两强争霸时期”,龙泉窑退出外销市场,景德镇窑口和福建地区窑口二分天下。


图2.栗建安教授向同学们介绍

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晚唐至北宋:瓷器外销市场的“战国时期”


第一部分,栗建安教授介绍了晚唐至北宋时期福建外销瓷的基本情况。强调这一时期的福建重要外销瓷窑口就是怀安窑。在日本博多遗址中出土一批瓷器就是怀安窑瓷器,为唐、五代时期怀安窑所产。怀安窑见证了唐五代时期福州与亚洲邻国之间活跃的海上贸易,也为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担当重要角色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


图3.同学们正在认真听讲


二、南宋至明代中期:瓷器外销市场的“三国时期”


第二部分中,栗教授介绍了南宋至明中期海底沉船的水下考古情况。首先是宋沉船:“白礁一号”沉船遗址、“北土龟礁一号”沉船遗址、“南海Ⅰ号”沉船遗址、“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等。栗教授强调这一时期福建外销瓷主要来源于闽清义窑、磁灶窑、松溪回场窑等。其中,数量最多者为闽清义窑和磁灶窑。接着重点介绍了闽清义窑、磁灶窑的考古工作,强调义窑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龙窑遗址。


图4.栗建安教授介绍连江定海

“白礁一号”沉船的考古发掘情况


之后又介绍了元代沉船:莆田文甲大屿元代沉船遗址、北土龟礁二号沉船以及韩国新安沉船等,其中着重介绍了新安沉船的考古发掘情况及意义,强调日本学者认为其是中日贸易方式改变的重要资料。

三、晚明至清代:瓷器外销市场的“两强争霸时期”


第三部分中,栗建安教授介绍了晚明到清代的沉船情况,沉船有九梁礁沉船遗址、“南澳Ⅰ号”沉船遗址、冬古湾沉船遗址等,强调这一时期福建外销瓷以漳州窑和德化窑为主,重点介绍了“南澳Ⅰ号”的情况,反映出漳州窑取代了景德镇窑在外销市场上的地位,其生产规模在该期达到了高峰。


栗教授总结道:上述沉船遗址对探讨当时中国外销瓷尤其是福建外销瓷的贸易路线、方式和体制,了解外销瓷在海外市场的消费组合和趋势、消费需求状况以及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外销瓷更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之和平性的重要体现。


现场交流环节,师生就外销瓷的外销模式、外销瓷的运输方式以及外销瓷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与栗建安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


最后,魏坚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首先他提到,栗建安教授此次讲座以水下考古项目为主线,将外销瓷、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联系一起,介绍、总结了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开展的情况、代表性的沉船遗址以及其所反映的外销瓷业生产、运销、变迁。此次讲座是一场全方位的知识“盛宴”,魏坚教授鼓励同学们课后可以多多了解水下考古的相关知识,为我国未来的考古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图5.合影

图6.师生合影

(本文根据报告内容整理,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文字|叶倩雯、许董泽

排版|边妍月

初审|彭   菲

复审|薛寒冰

终审|胡华征


中央民族大学民社院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