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寄语,继承民社学院“从实求知、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2024年7月6日,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彭菲老师与佟珊老师的带领下,20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6名本科生赴海南省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田野实习,对昌江地区史前洞穴遗址开展了考古调查,并对海南黎族传统技艺进行了民族考古学考查。
依托海南昌江史前洞穴遗址调查项目,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昌江县旅文局和博物馆等各级文物部门,以及各级党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本次田野实习顺利开展。
当青春的力量与考古的使命相交汇,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让我们一起跟随这些民大考古人的足迹,溯古寻踪,求知田野。
一、洞穴探幽古,旷野寻遗踪
7月12日至7月30日,团队前往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开展史前洞穴遗址考古调查。昌江地区是海南省人类文明的早期发源地之一。2006年,由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昌江县文物部门的考古人员组成的考古队在昌江七叉镇保由村的信冲洞发现了巨猿化石,这一发现对研究我国巨猿的地史分布及演化和灭绝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将海南的地质史提前了数十万年。2012年,考古学家在昌江县王下乡的钱铁洞遗址进行了考察和试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100余件,这些发现为研究海南的史前史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在过往考古成果的基础上,本次考古调查重点对钱铁洞、上亩洞等非常重要却缺乏相关信息的洞穴进行测绘,对在洞穴内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明确测年,掌握更全面、完善的信息,为下一步的发掘及之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本次调查也重点对河流阶地、河漫滩等地进行踏查。通过联系当地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广泛询问当地居民,团队共调查了钱铁洞、皇帝洞、信冲洞等洞穴,踏查阶地、河漫滩等地点20余处。此外,团队还运用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探地雷达、无人机对钱铁洞、上亩洞等洞穴进行测绘,并应用点云数据对洞穴进行建模。在各个地点,我们采集到了石器、骨骼化石、陶片若干,对昌江地区的洞穴分布以及文化内涵形成了初步认识。
图1 团队成员开展洞穴遗址测绘
在调查过程中,团队采用多种测绘技术尽可能全面地保留洞穴遗址信息,将调查、发掘、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其中,测绘所采用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国内首次应用于洞穴遗址当中,具有较强的开创性。此外,由于研究自然地理和环境考古方向的纪明老师的加入,丰富了团队成员的多样性,也为本次考古调查及之后发掘、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工程进行多学科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2 团队成员正在钱铁洞开展调查
二、访黎遗匠心,探黎遗古韵
8月1日至8月4日,团队成员广泛走访非遗传承人,学习了解海南黎族传统技艺,开展民族考古学调查。
在走访树皮衣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时,团队成员全程观察了从挑选种植的见血封喉树到最终制成衣物的过程。仅使用一把砍刀,经过挑选、砍树、剥皮、清洗、晾晒、缝制等多道工序,坚韧的树皮即可转化为柔软且透气的布料。团队成员详细记录每一步骤的技术细节,拍摄大量珍贵照片和视频资料,并与传承人积极交流,加强了解。之后团队转战了黎陶工坊,传承人讲解并展示了陶土的选材处理、泥条盘筑法的实施、器型的修整加固、纹饰的雕刻完善等工序,团队成员也就陶器的烧制、加固所用的树皮汁等问题向传承人请教交流。最后团队成员来到了黎锦的织造现场。熙熙攘攘县城里的一处角落,黎族妇女用斑斓而复杂的丝线、夸张而变形的图案、传承而创新的技艺交出了融合着古韵与新思的答卷。黎锦是黎族独特的史书,每一幅黎锦都是一个故事,在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黎锦通过耳环、发簪、背包等生活用品走出了黎族、走向了外界。
图3 黎陶师傅现场展示制作流程
图4 团队成员与黎陶传承人积极交流
三、博物致新知,展陈明旧识
在正式开展考古调查工作之前,团队成员于7月9日、10日一同参观了海南省博物馆与儋州东坡书院。通过参观海南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了解了海南省的历史发展脉络、南海水下考古的海南特色以及多民族共同生存发展的海南风情,深化了对海南史前考古工作现状与成果的认识,有利于后续在昌江地区开展史前洞穴遗址考古调查。
图5 团队成员在海南省博物馆合影留念
对昌江地区史前洞穴遗址考古调查以及对黎族传统技艺的民族考古学调查基本完成之后,团队成员于8月3日一同参观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团队成员将过去一个月的调查成果与博物馆中的展览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与博物馆中的文献资料、实物展品进行比对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黎族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规律,更系统、全面地了解海南民族特色,完善民族考古学调查,更好地和史前人类生活技艺进行类比,增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海南史前考古工作的发展。
图6 团队成员正在参观海南省民族博物馆
四、缅怀英烈志,颂扬五指情
实习临近尾声,团队成员于8月4日一同参观了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重温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红色精神,缅怀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时期涌现出的革命先烈,了解他们孤岛奋战、艰苦卓绝的红色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情感联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7 团队成员在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历史陈列馆
前合影留念
考古调查是发掘的必要准备,也是制定文物保护规划的基础。通过此次田野调查,团队成员初步认识了昌江地区洞穴遗址的文化性质,初步了解了其文化内涵,初步掌握了遗存保存现状,为下一步的洞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以及昌江地区文旅开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此次田野实习不仅为昌江地区史前洞穴遗址的调查与考古资源的探索带来了实际帮助,也提升了实习团队内同学的考古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深化对史前考古以及民族考古知识的掌握,了解海南黎族历史文化,熟悉考古工作流程与操作方法,为同学们日后投身于考古文博事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如果说考古是对文明的拼图,那考古调查就是发现一块块拼图的过程。每一次出发,都是为了从未知走向已知而求索。但同时更要明白,考古是充满遗憾的,无发现是常态,有发现是意外。爬过的一座座山,走过的一条条河是在“常态”中找寻“意外”,为了拥有这份“意外”的幸运,我们脚踏实地,我们不断前进!
此次工作也受到了海南当地媒体的关注,彭菲老师也就此次调查的收获和意义、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接受了海南电视台、海南日报的采访。
图8 彭菲老师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图9 现场勘察
撰稿|于嘉宇、闫坤
视频|翟珺菲
排版|边妍月
初审|彭菲
复审|薛寒冰
终审|胡华征
MUC考古文博
欢迎投稿、关注!
~文末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