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01
“不够邮费”是常态,
现实往往很打脸。
这些年,我给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看过家里祖传的钱币。
虽然也有不少显然非祖传的“大针”,
但大多数钱币,还是靠谱的。
这些钱币主要集中在清代中前期(顺康雍乾嘉道)和铜元上(晚清民国),也有少量五铢开元,宋明小钱,及咸丰当十等。
常常遇到发来或一个乾隆,或一个道光,或一个铜元,就问值多少钱,收不收的情况,
虽非专业的鉴定者,也非所谓的高手,但小钱普版还是能有辨识,
简单的说,这些钱币的市场价格都“不够邮费”。
家传铜钱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往往多有破裂或状态不佳,偶能看到的顺治、雍正、咸丰当十,本身或值一些钱,也因为品相不好而大打折扣。
这与我们专业收藏圈内通过大量的集中筛选所得到的美品是不一样的。
能理解每一个兴趣者拿出家里的铜钱,都是认为古钱币有着数百上千年的历史,有着一枚价值过百过千的预期,
当你告诉他“不够邮费”时,即便是再有素养的币主,都很难道一声感谢。
更不必说想靠着祖传铜钱发家致富的,简直打脸。
(清·钱背)
02
利字头上一把刀,拍卖“服务费”先交,
别被骗了才懊悔。
觉得祖传铜钱能发家致富,本身就是一种误区,这种异想天开一旦被骗子钻了空子,后果可想而知。
最近遇到的一例,
就留言区一个朋友(看头像是中年妇女),有两个币被网络机构鉴定值几万块钱,可以帮忙拍卖,但要先交服务费,结果不但所谓的鉴定专家,拍卖都是假的,服务费自然也是打了水漂。
这样的骗局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甚至网页打开都是。
当被告知你的康熙、乾隆值几万一个时,如果不了解钱币真实行情,难免会心动,
到时候被骗点铜钱事小,被骗的转账才是大头。
不要随便卖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不要上当受骗,
实在有变现需要,也要找认识的爱好者,靠谱的币商,再不济,也要去实体的古玩市场。
(五铢)
03
“父祖”留下的,一去不能还,
拾起总是很遗憾。
几年前的一篇玩家投稿,其中有这样的一段:
“我记得外公送我的钱币,回家寻找,却怎么也寻不见,仔细回想也想不出,大约是随着时光流逝,流失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而那枚蚁鼻钱,则早被我出掉。
强烈的悲伤就这样袭来...”
读到这里,我当时也刹那间发现,爷爷传给我的铜钱,最早的铜板、乾隆、嘉庆,早已不知道卖去了哪里。
去年,爷爷离开后,从遗物中翻出一枚我送给他随身携带的康熙通宝,一枚从庙会里买给我却被我嫌弃的假宽永,
曾经的祖传铜钱没有了,
而这两枚,却有了新的承载。
我们每年的清明专题,都能看到玩家们的遗憾,亲人不在了,亲人留给我们的钱币,也不在了。
遗憾中也有丝丝欣慰,
还是有一些钱币被我们留了下来,
哪怕是最普通的宋钱,清钱,都成为我们永恒的纪念,永远的非卖品。
(顺治康熙)
04
指缝溜走的,未必不是“漏”,
后来才知有多痛。
今天的一个留言,大概说手里有几十枚老人留下的钱币,看不出什么版别,但会认真的先了解。
这是明智的,
也是今天文章的灵感来源。
尽管我们家里的绝大多数铜钱很普通,却无法明确排除,可能存在的好钱。
多年前我曾嘚嘚瑟瑟的30卖过家里的一个雍正,玩钱币后才知道,是一枚当时就价值过300的版式。
当然我的这点后悔和别人比起来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最印象的听闻是一个大哥20一个卖了一串家里传下来的乾隆大样,还是这两年的事。
除了家里可能存在的好钱,
还有人在交流会遇到币二代背着父亲卖藏品的事,大几万的名誉品,由于不了解行情,三五千就出,被圈内人狠狠的捡了一波。
很多事情都是玩钱币后才醒悟的,
比如当年把家里成串的铜钱当铜卖,2块钱一个出的压箱底的咸丰大钱。
前两年有人问我顺治背襄、背昌、背一这些单字值不值钱(自家菜地里挖出来的一些),当时不过是回他一句,不要随便卖,
后来告诉我要不是有这句提醒,当时就50一个被人通了。
如今他也成了玩顺治的高手。
如果对铜钱感兴趣,或者不想亏卖,
那么卖之前还是要了解,如可能,最好先玩起来。
一定是靠谱的建议。
(清·康熙少见局)
家里的铜钱到底值不值钱,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很多次了,在此不再赘述。
家里的铜钱,能不能随便卖?
我的答案是,
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卖。
每一枚钱币所承载的意义并不相同,
更何况家里的钱币,
早已超过了价格本身,有着太多的无价的东西。
泉世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