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误用概念、乱贴标签、歪曲理论...心理学被滥用的危害,应该引起警惕!

文摘   2025-01-01 07:36   山东  

本文作者 | 李子勋

来源公号 | 李子勋工作室

近些年来,心理学在中国蔚然成风,人人都能喷几个心理学名词,都能说几套心理理论。好的方面是:人们开始关注自我感受、心理健康了。但也有不好的方面,那就是:心理学被滥用,许多人许多事被胡乱贴标签,一些理论被歪曲误解,错误地指导人们的生活。


中国人历来对舶来品、舶来文化大多有浓厚的兴趣。明清以后,波斯、西洋、美利坚文化随着商品、炮舰、机械、理性科学纷至沓来。租界是西方列强、亚洲日本展现自我文化的首要阵地,一些全新的生活方式、服饰、言行、唯美而精致的建筑让上海、天津、香港呈现出一片文化繁荣。

在人类的角度,西方文化的侵入的确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革与发展起到强大的催化作用。在国家角度,却是随着主权逐步丧失,中国人也失去了对本土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的自我尊重。

上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对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采取了隔绝与否定,同时对本土文化传统、思想意识进行严厉的文化批判。只允许一种“社会主义”文化存在,让那时的中国呈现出一种畸形的自恋、自大与傲慢心理色彩。

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建设与全面商业化,西方文化又成为了香饽饽,中国人在意识与文化领域逐步失去了平和、中庸与完整。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奢侈品、精英思想滥觞、成功学横行霸道,败坏了国人的言行与操守,肢解了国人的亲情与伦理。

但这不是西方文化的错,而是国人急功近利、断章取义、哗众取宠,同时又缺乏独立思考与批判力的结果。
     
心理学的引入与西医有相似之处,好处当然要比坏处大得多。

中医辩证与处方因人而已,因季节、地区、气候,人的虚实寒热而已,也因医师对医道的理解与经验而已。西医却是千人一面,在意同一性,忽视差异性,医道严格而标准,心理学也有同样的问题。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利用心理学,我在这里讨论几个心理学流行的观念,看看这些观点是否真的让你获益。

 01 
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
       
这个观念的确改变了西方育儿的方式,培养出更为自信、独立、善良、诚实的几代人,对东方父母育儿有很大的帮助价值。

问题出在东方育儿历来是以父母教导、安排为主,不那么主张给孩子自由空间,也不鼓励孩子个性完全的独立。

人的自我不仅仅是自己,也包含着亲人与家庭。中国众多高僧大儒都有强烈的恋母情结,中国式育儿承载着家族的荣辱,这是孩子人格发展的主导动力。

对大众来说,学习借鉴心理育儿是可取的,当麻烦出来就简单地用“孩子的问题是家庭的问题”来解释就非常的不当。
       
很多心理医生不关心文化禁忌,缺乏敬畏心,中国毕竟是以孝廉为中心的伦理系统,把问题都归咎在父母身上,多少显示出文化撕裂的暴力。

最好的态度是过去父母没有错,今天我们来选择更有效的亲子方式。着眼当下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非竭力去找原因。

换一个角度来想,人是社会的人,不仅仅是家庭的人,中国社会变化太快,亲子关系出现问题自然也应当。在多子女家庭,同一个父母,有的孩子发展好,有的孩子出问题,除了父母的问题应该存在多重的可能性。

 02 
心理问题根植于早年的创伤?
   
中国古代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着眼于孩子的心性变化。心理学说,人的心理创伤是三岁以前的亲子经验造成的,注重的是父母养育的行为。

这样的说法存在一种决定论思想,决定论与归因论是西方心理学两大致命缺陷,依照这样的观点,心理医生被局限在对人的成长经验刨根究底,却对人在社会的处境漠不关心。

心理学构词“创伤”着重早年生活事件带来的负性方面,中国文化视觉更彰显生活磨难给人带来的正性结果。“百炼成钢”,“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家贫出孝子,国难见英雄”......类似的流行语在中国比比皆是。

早年生活事件可能影响人在处事为人中的感受,最终构成人的个性特征。但价值的取舍,行为的目的,情绪的产生释放却是社会决定的。

放眼自然界所有生物物种都是在各种灾难中挣扎幸存的,人为什么能排斥困苦?

比较好的做法是用多重角度去解读生活事件给人带来的苦痛,不要仅仅用“创伤”去吓唬人。

心理学的叙事言语构建国人的心理现实,很多创伤体验是在心理医生用创伤理论去回溯早年形成的心理情景。

 04 
自我成长,
每个人内心有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这是一个最奇葩的观念,把人记忆中早年那些难以忘怀、缠绕悱恻的不良感受看成需要彻底处理与解决的东西。经历了的事件与感受就是经历了,怎么可能把它拿走?

今天我们改变了对那些事件的看法,不再流连在那些感受中,不是我们心中的小孩成长了,而是我们选择了新的态度。

今天的你不是过去的你,今天我们不那么感受了,但那些让人心痛的感受依旧在人内心深处,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难以或缺。
      
自我成长催生了很多商业培训,让少数人賺到了钱和名誉,却让更多的人失去了财富也失去了自我的完整。

在我看来,自我是理论上存在,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它更像是一种流动变化着的当下感受。人的自我体现在当下的同在关系中,因关系的不同而不同。

在与培训师与同学同在的时候,你的自我感觉良好,回到家人与社会中良好感觉也就仅仅是感受过而已。

 04 
心理越成熟、越健康的人越幸福?

当代心理学自喻为追求幸福的科学,遗憾的是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对37位伟大的心理学大师的研究,结果显示36位大师承认一生是不幸福的,只有马斯洛声称自己拥有幸福的一生。

问题当然不是心理学不好,而是心理学追求的目标与物质化社会对幸福的理解不同。

心理越成熟的人对幸福的追求越少,这有点雷同于佛学中“人生即苦”。

中国俗语说少年不看水浒,青年不读佛经。前者让人学坏,后者让人不思进取。

今天学心理学的人日渐孤独,西方心理学大咖们历来喜欢印度瑜伽、禅修与西藏密宗,中国晚辈心理学家也热衷到庙堂打坐、静修、冥想。
       
其实,一个人自我完美以后就不需要世俗的关系与物欲了,他们可以自在满足。

说实话,当今中外,成功人士大都心理不健康,越是怪胎活得更风生水起,自在逍遥。

美国有一本书分析了一百年来几十位全球杰出人士,结论是他们大都人格不全,或多或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看看尼采、斯大林、霍金等等、以及中国马云,芙蓉姐姐,一定知道人不疯狂就是作死。

想通过心理学获得自我圆满是可能的,想获得财富、成功、幸福是绝不可能,因为两者追求的目的不同。

 05 
自杀都是心理疾病=抑郁症造成?

自杀从古当今都是人类也包含脊椎与哺乳动物死亡的一种方式,在人本关怀下“自杀一个都是多”成为人类对抗自杀的流行语。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越富裕的国家自杀率越高,而在不同种族、文化、生存环境下,某一地区、国家自杀率近一百年趋同。

把自杀归结为抑郁的确是一个省力的事情,因为如此人们知道自己应该为自己或他人做点什么。

在美国抗抑郁药进入我国以来,针对抑郁的诊断与用药已经泛滥成灾,抑郁与自杀多少有商业推广的嫌疑。
       
一个要强的老奶奶,因为跟邻居借鸡蛋,邻居认为少还了一个,上吊自杀了,是为了尊严。

一个破产的富翁跳楼了,是为了家人能逃过沉重的债务,虽死犹荣。

很多自杀是清醒状态下的图谋,而非抑郁压迫下的疯狂。

“走投无路”是对自杀心境最好描述,但隐含的意义是社会缺乏善意,民众不够关怀。在中国抑郁药物滥用已经可以比美抗生素了,如果能够诊断中国人都是抑郁症,或者压力导致的情绪不良,唯一快乐的就只有药商了。

其实,情绪如水,喜怒哀乐人之常态。人为什么不能抑郁?毕竟当今社会值得我们无条件快乐、舒心的事情真的很少。

 06 
心理激励训练让人人都能成功?

这绝对是一句最煽情,也最误人子弟的口号。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中国不允许再有一个马云。

激励技术似乎创造了一种可供操作的,致富与成功的流水线,但真正的杰出人士各具特色,不按常规出牌,也不按常情思考。

在商业化的今天,中国社会雨后春笋般冒出很多的激励大师,他们知识修养浅薄平庸,却衣着光鲜,激情澎湃,旗下铁粉众多,为其摇旗呐喊。世界真正的商业大鳄,学界权威,金融霸主都非常的低调谦和,从不哗众取宠。

中国有所不同,中国地产业、商界暴发户们都喜欢人的眼球,经常在公众视线中高谈阔论,推销自己的成功之道,也推销自己的人生哲学,真应了中国一句老话:“无知者无畏”。

我结识过几位激励大师,感觉是挂心理学羊头,买成功学的狗肉,拉西洋的虎皮,行敛财的行当

其实,西方没有激励培训,没有成功学,情商、财商、性商这些词根本不入流,在中国却大行其道。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严重缺乏,媒体却传播人人创业、人人成功,大吃大喝,豪宅香车。人人物欲高涨,难以满足,国家也难堪重负。

成功学与美食节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两大公害啊!(完)


特别声明:“李子勋工作室”是李子勋老师唯一授权运作的公众号,其所发布的文章均为李子勋老师本人创作。请大家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发请标明作者及出处。

- END -

文章 | 整理自网络
图片 | 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分享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赞赏

 为你推荐

成员招募 | 心理学交流社群 招募成员了~
心理咨询师扶持计划|全免费
心理咨询师公益督导服务
【限量领取】房树人必备表格、制度、文档49份

【50部必看的经典心理学电影】在线下载收藏

免费领取: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经典案例汇编

【限时免费】90份心理咨询经典案例报告逐字稿

【免费领取】学校心理辅导ppt经典案例+反校园霸凌(逐字稿)

免费领取:40份萨提亚治疗必读文档+萨提亚冥想音频22首
免费领取【心理咨询师必备常用表格、制度、协议80份】下载收藏

心理咨询师专用表情大全,不要笑!

16岁儿子抑郁自杀后,我才看见了他心里的那根刺

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48部电影

如果各心理学大佬会发朋友圈,会是怎样…

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是生命的福祉

90岁心理医生对人生的终极建议:活着不必太用力

【心理漫画】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一亿,图解告诉你该怎么做

对不起,我要回去学心理学了,别再找我了!


心师之友
心师之友是一个专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免费的就业辅导 专业培训及就业服务的公益性质平台 为了让更多想加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朋友从中获益,我们特筛选出有严格的受训背景的资深心理咨询老师为同行们提供公益督导 课程 读书会等专业的系统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