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观华夏,古城何其众多,像天津一样有着精确“出生记录”的却极罕见。12月23日,是这座因“天子津渡”而得名的城市六百二十岁的生辰。六百二十年间,燕赵慷慨与漕海通达,育成了天津、天津人与天津的城市精神:虚其意而实其腹,敏于言而健于行,知礼守节,豁达乐观,寄未来以相信,寄热情以盼望,寄生活以热爱。
植根津沽厚壤,承惠一方水土。作为海河水灌溉哺育出的艺文苑圃,百花文艺出版社六十六载矢志不改,发璨亮天津文化名片、繁荣中国文学创研、放大华语世界声量之大愿心,朝乾夕惕,深耕出版,得茅盾、郭沫若、冰心、叶圣陶、巴金一代巨匠独厚,承老舍、孙犁、金庸、琼瑶文坛巨擘垂青。至今已成长为以知名期刊建制壮盛、精品图书屡获殊荣而驰名海内外的最专业华语文学出版机构之一,并以“百花文学奖”与“百花文艺周”等系列活动反哺天津城市文化,跻身“以文润城”的风气之先。
值此建卫筑城六百二十周年之际,我们整理出了一纸书单,这份书单涵括了“百花”历年出版的天津名家名作、天津城市历史、天津民间曲艺、天津名人传记诸方面的优秀图书。以此书单作礼,百花人向天津,这位孕育哺养了“百花”的仁厚、慈爱的城市母亲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也同样期待各位师友能循着这一纸书单,步上这一梁“天子津渡”,咏乎潮白,风乎沽上,与百花人执手共沐悠悠海河的潋滟波光。
1
书衣文录全编(上中下册)
孙犁 著
2015年百花编辑出版了《书衣文录(手迹)》,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一些孙犁的藏书柜未能打开,在这些未能打开的藏书柜中或许还有“书衣文录”手稿,这成为当年参与搜集整理“书衣文录”手稿编辑心中的一大憾事。2019年,在孙犁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对孙犁的藏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做到了不遗漏一本,又从中发现了大量的未曾面世的“书衣文录”手稿。这些新发现的“书衣文录”手稿加上2013年发现的那三百余篇,再加上近些年来学术界陆续发现的“书衣文录”,汇集出版了《书衣文录全编》。
本书以手稿影印的形式呈现并配以释文,还增加了附录。附录囊括了未有手稿的“书衣文录”以及甲戌理书记、理书续记、理书三记、理书四记、耕堂题跋。在编辑过程中,尽量按“书衣文录”原本题写年月为序,涉及套系书的,据首卷(册)题写时间入目编次。
2
耕堂文录十种
孙犁 著
本套书收录了孙犁晚年结集出版的十本小集,其中的“乡里旧闻”“耕堂序跋”“耕堂读书记”“芸斋小说”“芸斋书简”“芸斋琐谈”“书衣文录”等类别文章,最为孙犁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体现了孙犁独特的写作视角。这些精美而老到的文字,无不透露出作者冷静深邃的人生思考和超然脱俗的写作境界,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衬托出其不朽的思想锋芒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3
梁斌全集
梁斌 著
《梁斌全集(套装1-7册)》力求全面反映作家一生文学创作成果,除全部保留文集原收《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翻身记事》和《笔耕余录》之文,又增加事后所写《一个小说家的自述》和新发现当年见于报刊或散失于民间的若干作品。作家晚年耽于画作,写有不少题画诗,编辑时也收录卷中。文字增加当属不少。但有些作品,特别是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剧作,因年代久远,且经战乱,多有散失,几经寻觅,终于未得,只好缺文存目。这是一种憾事。《梁斌全集(套装1-7册)》于编排体例上,较原文集亦有较大变化,全书共列八卷:第一卷为长篇小说;第二卷为中短篇小说;第三卷为散文:第四卷为诗歌;第五卷为戏剧;第六卷为文艺理论;第七卷为杂著;第八卷为回忆录。文章排列,大体分类编年,以便检索。
4
蒋子龙选集
蒋子龙 著
蒋子龙的写作风格是在创作中完善了一种思想体系,对生活有着自身独到的体会,善于从某种事件中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通过作品传导给读者。他曾创作出社会时代所特有的、意义深刻的人物形象,《蒋子龙选集》中的作品引领思想观念转变、推进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5
锅碗瓢盆交响曲
蒋子龙 著
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饮食行业的几对青年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理不清的爱情头绪。这是一部表现工厂以及城市改革的小说作品,蒋子龙也成为当时兴盛一时的“改革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6
冯骥才选集
冯骥才 著
《冯骥才选集》是公众广泛认可、深切喜爱的文坛巨匠的压卷巨著,更包含了影响绵延几代国人、厚培当代文学阅读风气,卷帙横跨中西、纵贯古今的代表性巨制。
7
“怪世奇谈”纪念珍藏版
冯骥才 著
“怪世奇谈”纪念珍藏版收录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三篇津味小说代表作,包括《三寸金莲》《神鞭》《阴阳八卦》三本单册。三篇小说均写奇人怪事,一双小脚、一条辫子、一副八卦,描摹了清末民初天津百姓众生相,同时鞭辟入里地揭示了掩藏在故事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
同时独家收录作者多年来悉心收集的珍贵书影、个人绘画作品、清末民初时期老照片等内容,总计两百二十余幅,由作者亲自遴选图片并拟定图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未尽的细节,描金贴丝般勾勒出一幅幅津味十足的风俗画卷,颇具收藏欣赏价值。
8
沽上纪闻
林希 著
《沽上纪闻》收录了著名作家林希新近创作的十三篇佳作。本书延续其津味小说的叙述风格,通过讲述天津近百年来大大小小的故事,塑造出想到中国轻松发财的洋人流浪汉“麦克”、在珠宝行业里混吃混喝的大闲人“黑心我”、固守传统的大儒“于之乎”、纨绔子弟“大太子”等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从一个小的剖面反映近代天津发展的现状,呈现天津人的勤劳诚信和睿智奋进,展现天津这座城市的风貌与生机、历史价值与人文魅力。
9
“唐宫女性三部曲”珍藏版
赵玫 著
1993年,著名作家赵玫和导演张艺谋签订了写作《武则天》的合约,从此开始了探索盛唐宫廷女性生命轨迹的旅程。近十年间她先后完成的《武则天》《高阳公主》《上官婉儿》三部曲,在评论界与读者中间广受好评,被公认为当代历史小说经典。
三部曲没有拘泥于史实的完整与故事逻辑的推进,而是用女性的眼光审视人物内心世界,用诗意的语言解读历史人物,着力追寻并探索盛唐宫廷女性的精神之旅。融爱情、心灵、欲望、政治、阴谋、杀戮等众多内涵为一体,为读者营造出的唐朝宫廷景观,显得格外异彩纷呈。
2017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唐宫女性三部曲”典藏版,完整呈现赵玫笔下美丽而悠远的盛唐故事,让武则天、高阳公主、上官婉儿三位传奇女性迈出恢弘而沉重的唐宫大门,从历史深处走来。
10
妈妈为什么要讲故事
肖克凡 著
这部小说延续作者肖克凡中篇小说《妈妈不告诉我》的人物精神特征——“执着”。“妈妈”执着于人生理想,执着于人生信念,执着于不愿更改的人生选择。小说里的妈妈涂志秀高中毕业放弃报考大学来到杂技团学习魔术,她对人生理想与信念的执着,正是通过每晚给孩子小意讲解故事体现出来,她显然对《魔术大王历险记》这本小人书不甚满意,便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做了“二度创作”,于是这本小人书成了她讲述仁人志士故事的载体。妈妈每晚给儿子讲解魔术大王和小满姑娘,这便是她的“文学创作时间”。尽管小意是个病娃,但妈妈认为病娃也要懂得人世间的大道理。于是她执着地讲述着魔术大王与小满姑娘的故事,当然更为感人的是那位从北平匆匆赶来的小师妹,她为信仰而舍身赴死。
11
借枪
龙一 著
曾创作小说《潜伏》的作家龙一以闲适的笔调、舒缓的节奏、波澜不惊的情绪,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刺杀事件。小说情节一环紧扣一环,如剥洋葱般徐徐剥开,看似薄而透明的外衣,每揭开一处都让人或大吃一惊,或啼笑皆非。作者曾在《小说技术》一书中阐释了小说趣味的种种来源,此书为其实践集大成之作。
12
岁月风尘
尹学芸 著
本书呈现了近百年波澜壮阔的社会人生图景,通过描述李家、陈家的家族史,塑造了两个性格各异的女性人物形象,极大丰富了新时代文学的人物形象画廊。该书入选“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13
补血草
尹学芸 著
小说纵横笔触,在深广的时代背景下,呈现了父子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不解与和解的情感结构,以及三个家庭之间的恩怨纠葛。桂二奎和屯屯的兄妹情谊叠加在父辈响应国家号召“支边”的历史中,通过父辈心中的“打幡”情结这一执念,彰显出他们不甘且无悔的悲情。小说最后,桂二奎在父亲葬礼上的一声呼喊,其所显示出来的是以亲情作为纽带所实现的历史和现实的和解。这篇小说虽然写的是亲情,但使其显得厚重的却是历史。是现实深处的历史,才使得这部小说格外显得苍凉浑厚。小说情节曲折,人物饱满,故事性强,耐人寻味。
14
过香河
张楚 著
小说讲述的是舅舅和外甥两代人共同去大城市追梦的故事。已人到中年的舅舅辞去公职,来到陌生的北京,开始他想象中的新生活。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外甥,一位做小本生意的年轻人。在舅舅看来,年轻奋斗的外甥似乎就是这座城市的一个小小注解,他并不渴望了解外甥,却又不停地卷入外甥的生活旋涡;而外甥对舅舅除了应有的尊重,并没有与舅舅交流的渴望,他们是并不太陌生的陌生人。两条平行的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延展,谈不上希望,也谈不上奢望。外甥不停地换女朋友,异想天开地做事,而舅舅作为冷静的旁观者和转述者,看着他踉跄前行。小说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讲述了两代北漂人对异乡生活的希冀与坚守、拼搏与奋斗,小说人物形象立体饱满,贴近现实,故事耐人寻味。
15
风中事
张楚 著
《小说月报》精彩作品结集,收入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楚中篇代表作,揭示着特定时代中每个人可能遭遇的悲喜交加的命运。
《七根孔雀羽毛》已改编为电影,《风中事》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七根孔雀羽毛》讲述落魄父亲为夺回幼子的孤注一搏,《风中事》则是每时每刻都在这里发生着的故事:颠踬于相亲之路的本时代标准尴尬青年及其楚楚近妖的女友们:有元气淋漓的少女,有苍白瘦弱的老饕,有神秘的现代圣母……
16
天命
王晴川 李治邦 著
《天命》书写了中医世家庄氏家族的百年风云,在时空转换的磅礴场景中,几代中医人的个体生活、家族命运之跌宕被生动描绘,他们的济世理想与善行善念贯穿叙事始终,展示了中医医疗思想的博大精深,为家族史赋予了强烈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是一部以中医叙事为津梁呈现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作品。
17
咱家有女初长成(上下部)
郁子 立民 著
《咱家有女初长成》分上下两部,上为“追梦无悔”,下为“青春风暴”。整部作品长达三十六万字,是以天津女排为原型,根据天津女排的真实经历加以艺术加工与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津海女排从谷底奋起成长为十二冠王的故事,是国内鲜有的体育题材虚构类文学作品。
18
愤怒的钢铁
韩梦泽 著
本书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赴朝作战的第九兵团某部一个连队的战斗经历。这支连队极为普通也极具代表性,与强敌对垒之际,既无武器、兵力优势,又无充分的准备,完全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直到最后只剩一人,仍然选择死战不退。小说语言极富激情与感染力,既有对宏大壮烈的战争场景的描摹,又有具体而微的人性呈现。本书正视历史和战争,用大量的真实数据说话,用众多曾经鲜活的年轻生命说话,是一部展现抗美援朝题材不可多得的佳作。该书入选“2020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19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著
本书作者梁思成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分成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七大时期,涉及阶基、勾栏、柱础、斗拱、雕饰、门窗、陵墓、石窟、寺观、宫殿、住宅、都市,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建筑类型。作者不仅细致考察了散落中国各地的现存古建筑,还结合史料,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建筑思想、技术要点,以及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清晰地展现了各种建筑形制及其发展变化。
本书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成长为一门独立学科。
20
中国雕塑史
梁思成 著
本书根据梁思成1929年—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期间的讲课提纲整理而成,从上古到元明清,搭配图片,结合名家收藏、历代典籍和当时东西方艺术理论,对包括青铜器、玉器、建筑、佛造像等在内的中国历代雕塑艺术进行简明扼要、精准得当的梳理、介绍和评价,迄今为止仍是中国古代雕塑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
本书1998年在百花文艺出版社整理出版,并于2006年再版。本次出版结合之前版本《中国雕塑史》的读者反馈,对原文的文字、章节、插图等进行优化,增加新版本的专业性、严谨性,以适应当前雕塑艺术和古建筑领域专业研究者、爱好者及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
21
天津话里话天津
谭汝为 著
本书收录了谭汝为近年来创作的文化随笔一百篇,内容聚焦天津文化,从地名和语言两个切口进入主题,将天津的历史沿革、地域风俗、市民生活等内容完整呈现出来,描摹了一幅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风情画。作者深耕天津方言文化,学养深厚,功底扎实,本书可被视为对天津独特地域方言的抢救性打捞,对于重塑津沽文化具有明显价值。
22
沽水升乡愁
黄桂元 编著
城市滋养作家创作,作家勾勒城市性情。本书以文学作品为镜像,映照天津这座魅力之城的前世今生。载满乡愁的文字,或诙谐或犀利,或感怀或温馨,熔历史、地理、文化、乡情于一炉,饱满呈现作家情思和城市风韵。
23
天津随谈
张春生 著
这是一部文化类随笔作品。作者较为系统地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天津的历史文化。第一章:环境与文化形态。讲述了天津水陆交通的历史起源、发展,以及有趣的胡同文化。第二章:天津的文脉。追溯了天津文化的起源和脉络,更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天津文化的特征、形态,并具体举例倡导保护地域文化、保护人类文明。第三章:天津的非遗。介绍天津非遗,梳理天津非遗的项目和整理非遗成功的历史。第四章:妈祖文化的天津流变。讲述了天津妈祖文化溯源、发展及其精神意义。第五章:天津文学的足迹与当代表现。讲述了天津文学方面的历史发展,尤其突出了津门小说等作品的红色精神。第六章:哏儿都与相声。讲述的是天津的相声文化、相声名人及其当代发展。本书脉络清晰,从多角度较全面地展示了天津的“环境”“文脉”“非遗”“妈祖”和“文学”等内容,回顾了天津历史的文化足迹,同时不忘结合历史、实事。
24
城事·天津
何玉新 著 田同芬 绘
《城事·天津》是一部图文结合的天津城市文化主题书,循着天津设卫筑城六百多年来的历史文化脉络,用百余幅水彩画串联起天津的地标建筑、历史人物、特色民俗等内容,囊括海河、古文化街、解放北路、五大道、小白楼等十余个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近百处在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风貌建筑,系统梳理了天津的地域文化,以“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叙述方式精准定位文旅主题,向全国读者传达天津城市魅力。
25
文学史家鲁迅:史料与阐释
鲍国华 著
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而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近年来才引发研究者的重视。鲁迅作为文学史家的身份,虽然不能自外于文学家和思想家,但仍有较为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较为广阔的阐释空间。本书以鲁迅的文学史研究为切入点,重点考察《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文学史论著,通过史料爬梳和理论阐释,展现文学史家鲁迅的学术成就,进而凸显其文学史研究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26
送上我的经验:科幻作家公开课
郑军 著
本书是科幻作家郑军历经多年精心打磨,数易其稿的力作。作者结合自身的写作经验,将科幻文学发展史和科幻理论相融合,分析了科幻写作的各类题材、创作立意、创作要义、科幻作品的文学性等多重面向,并对科幻文学创作精神做了深刻阐述,揭示了科幻文学与社会、人文、科技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部全面、立体的科幻写作指南。
27
砚边絮语
喻建十 著
本书是一部面向大众读者的书画艺术普及读物。辨识笔墨,介绍中国画的内外之美;泼墨笔端,探寻书画发展脉络及流变;笔涉津门,探讨地域书画的轨迹与风采;梳理域外绘画样式,寻求中国画的发展新路径。其中所涉及的个案研究包含古今中外历代名家:范宽、黄公望、吴昌硕、齐白石、雪舟等杨、长谷川等伯等,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对其作品做出了精到的点评和赏析。文字简素清拔,充满着清幽禅意。
28
大宋收藏
白俊峰 著
本书摒弃了通常的以时间或藏品为脉络的写作方式,从宋人的收藏主体和行为入手,将收藏分为帝王和士大夫两大类,深入系统地分别考察皇家与士夫的藏品搜集、保存、整理以及由此生发的政治功用、文化活动、社会现象乃至历史事件等。同时围绕宋人的收藏活动,提炼收藏对宋人美学生活的影响,在收藏的行为逻辑上串联成线,试图勾勒出宋代收藏的图景。
书中引证丰富,大量考据宋人笔记和史料,同时参考最新研究成果,并配了一些文物和书画艺术品的照片,不仅可以窥见宋代收藏活动,而且可以领略影响至今的宋代美学生活。
29
长安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
杨波 著
本书为唐代科举制度赋予了新的观察角度,对唐时社会风气、习俗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体察。作者在前人对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科场风俗和进士生活,论述了唐代科场规范及措施的历史背景、谈论杏园和雁塔题名等宴集以及考察科举失败者的心境和情状。全书分为三篇:上篇介绍唐代科场习俗与进士风尚,中篇介绍进士宴集与进士题名,下篇讲述落第举子的希望与梦想。
30
中国乐器总动员
周名赫 赵妍 编著
本丛书是一套面向广大少年儿童介绍中国乐器的原创科普知识绘本,共包含《中国吹奏乐器:吹响大千世界》《中国拉弦乐器:拉唱民族强音》《中国弹拨乐器:弹拨古今华彩》《中国打击乐器:击奏华夏篇章》4册,每种乐器分别从故事传说、发展历史、基本构造、演奏技法、文化内涵、特色知识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读者还可以通过用手机识别二维码就能在线收听经典的乐曲音频,或欣赏乐器演奏视频、乐器制作工艺视频,让乐器知识可读、可听、可看、可赏。
31
梁斌研究辑存——梁斌作品评论集六编
刘卫东 程伟 主编
本书收录了“梁斌研究系列文集”之外的论文20余篇。此前文集的编辑,多是纪念、研讨会成果的结集,集中了大量梁斌研究专家的优秀论文。但是,也有的研究者没有参加会议,成果发表于学术杂志,所以未被收录,其中不乏大家的名作。这次从其中做了精选。所收录文章写作年代横跨50多年,部分程度代表梁斌研究的发展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因为几代研究者的勤奋努力,梁斌研究的视野和空间不断扩大,深入、扎实的成果不断涌现,使梁斌的文学艺术成为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32
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 著
本书编选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家人的上百封书信。梁启超在信中以自己的感悟与爱,兼顾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就修身、读书、职业、理财、爱情、择友、家庭等方面与孩子进行交流。这些书信“笔端饱含感情”,既有生命的大方向感,又有生活的细腻感,没有严厉的呵斥,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孩子们面前,梁启超既是父亲,又是导师,还是知心朋友。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鼓励他们全面发展,这种趣味式、陪伴式的教育理念不仅超前,而且对当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3
王安石传
梁启超 著
本书详细论述了王安石的时代及其思想成长轨迹、执政前后的活动、变法内容、成绩及失败等多个方面。作者梁启超以敏锐的学者眼光、严谨的史家笔法,引证史料,并以近代欧美政治为参照,透彻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败得失,力图还原王安石的真实面孔。
34
李鸿章传
梁启超 著
本书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早年落拓,后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但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作者梁启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诸葛亮、俾斯麦等人进行比较,认为李鸿章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但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终未能扭转王朝颓势,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下风。
35
李叔同影事
金梅 著
李叔同在美术、音乐、文学、书法、篆刻等诸多领域都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他入佛门之后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又一向为人们所敬佩。这个湮没了甚久的历史人物,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得到了重新评价,成了人们追踪了解的一个热点,描述其事迹的传记、年谱、小说和影视剧作品不断出现,且在海内外出现了一支人数可观的研究队伍。本书收录了作者的研究文章50篇,计30万字,文章可分为两类,一是对长期以来以讹传讹的“事迹”加以考辨与评析,二是对他人著作没有涉及过或者一笔带过的那些与弘一法师有关的人和事,予以较为详细的介绍。书中还收入了120多幅图片,图文互见,相辅相成。
36
他在红尘看风景——弘一大师传
康蚂 著
本书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一生按照地理位置分为六个阶段,讲述了他童年在天津的成长、交游;青年在上海、东京求学、生活;壮年回到祖国后做老师、做编辑;最后在虎跑寺出家的人生轨迹。作者由浅入深,通过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各个细节,全景式地展现了他的思想变化和艺术追求。这是一本现代性视野极强、可读性极高的弘一大师李叔同学术性传记。作者康蚂将小说笔法融入传记当中,使得文本的节奏加快,史料的故事性变强,评价精准,论述精到,是继林子青、金梅、陈慧剑等老一辈弘一大师研究者之后的新生力量中的实力著作。
37
曹禺:雷雨涤旧世
杨一丹 李扬 著
本书以曹禺的人生经历为核心,讲述了这位驰名中外的杰出戏剧家与天津的渊源。曹禺1910年出生于天津,在天津生活求学的经历促使他走上了戏剧的道路,天津的海河和小洋楼构成的童年记忆,终其一生影响着他的创作个性和文学想象。本书讲述了曹禺从热爱戏剧的懵懂孩童,到南开新剧团的天才演员,再到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奠基者之一的不同时期的人生剪影,以曹禺的个人经历以点代面地反映大时代的变迁、天津历史的沧桑变化,并配珍贵剧照进一步展现中国戏剧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
38
孙犁:荷花沁文韵
张莉 著
孙犁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人之气节,也有新时代革命家之气魄,人生经历值得书写和记录。孙犁虽然出生在河北省,但其创作成熟发展时期均在天津,与天津这座城市渊源颇深。孙犁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他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是中国近代文坛的主要流派,自1934年开始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以来,50余年笔耕不辍,其读书、著书的毅力感召着一代代读者。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工作期间,他挖掘培养了大批文坛新秀,这些人现在已经成长为当今中国文学的名家大家,书中也历数了孙犁与莫言、贾平凹、铁凝的文学情缘。本书着重挖掘孙犁与天津的渊源,以其为人、为文的故事为主线,融入50余幅孙犁的珍贵照片和重要作品书影,从文化名人传记的角度挖掘天津元素,宣传天津特色、凸显天津精神、展现天津智慧。
39
《阅读天津·津渡》
(“阅读天津”系列丛书第一辑)
罗澍伟 主编
一座城,因河而生,因河而盛。海河孕育天津,运河兴旺天津:城市依河而建,百姓依河而聚,文化依河而兴。海河与运河也是读者了解天津人、天津景、天津事、天津情的最佳窗口。第一辑撷取河流两岸的自然景观、人文遗存,让读者犹如乘舟顺水而下,遍览一部流动的城市史诗,源远流长,焕发新光彩。
40
《阅读天津·群星》
(“阅读天津”系列丛书第二辑)
罗澍伟 主编
百年中国看天津,近代天津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对天津乃至中国影响深远。
第二辑汇集了天津历史上的十位前辈大师——严复、梁启超、张伯苓、李叔同、周叔弢、杨石先、曹禺、陈省身、孙犁、马三立,他们在思想、教育、艺术、实业、科技、文学等不同领域,成就了这座城市的高度和深度。本辑邀请了前辈大师的后人、学生或作家学者,以细腻平易的笔触,讲述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轨迹,以及当今他们之于我们的意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41
中国的相声(增订本)
薛宝琨 著
本书是曲艺理论家薛宝琨的经典著作,妙语连珠,娓娓道来,贯通相声的百年筋脉。作者以史话的笔法,追溯了中国相声的历史渊源,讲述了波澜起伏的百年相声发展史。此次增订收入了作者评论马三立、侯宝林、马志明、郭德纲、梁左等诸多相声名家的十余篇文章,以飨读者。
42
相声大词典
薛宝琨 主编
《相声大词典》是我国首部相声艺术工具书,以辞书的形式对相声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挖掘,涉及相声的源流发展、创作表演、演出方式、艺谚艺诀、行规艺俗、拜师学艺、作品、人物、团体组织、文献资料、活动奖项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由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著名曲艺理论家薛宝琨教授担任主编,收录词条近5500个,130万字。2011年,该词典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43
中国相声史
王决 汪景寿 藤田香 著
本书总结了相声一百多年来诞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积累了从清代相声成形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宝贵史料,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全书分三编,并附录《北京传统相声目录》《新中国成立后相声新作目录(北京地区部分曲目)》《相声师承关系表》。
44
中国曲艺史
倪锺之 著
本书分为古代艺术中的说唱因素(先秦时期)、曲艺的孕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曲艺的形成(隋唐时期)、曲艺的繁荣(两宋时期)、曲艺的稳定与变化(金元明时期)、古代曲艺向现代曲艺的转化(清代)、曲艺形式的不断丰富(民国时期)几个部分,详细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曲艺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中的地位及其艺术特色,条分缕析地分析了曲艺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曲种和人物。本书自20世纪90年代初版以来广受关注,曾荣获中国图书奖,此次再版进行了全面修订,成为了解、研究中国曲艺史的经典著作。
45
相声史话
高玉琮 刘雷 著
从事相声创作及研究近40年的高玉琮先生凭借深厚的积累,以“讲说相声历史”的形式,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串起中国相声的百年历史。在这些故事中,读者可以看到“万人迷”、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马季等相声名家的名字,了解他们那些鲜为人知的经历,更有相声艺人之间的行话解读,以及业务交流与竞争等内幕。
46
笑谈相声
于万海 王决 著
本书是相声研究专家王决、于万海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系列讲座内容整理稿,是对相声进行的一次解剖式研究。书中分析了相声的形式、结构以及组织包袱的手法,全书共分五部分,即相声的几种形式、基本结构、语言特点、组成笑料的手法、“包袱儿”的趣味,为广大爱好者了解相声、理解相声提供了一个深入浅出的读本。
47
虎口遐想三十年
姜昆 著
这本书围绕《虎口遐想》和《新虎口遐想》这两部相隔三十年的相声作品,由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讲说作品创作演出的幕后故事,如与梁左相识相知、在《虎口遐想》首演不成功的情况下如何改进、为何要创作《新虎口遐想》等等。书中还收录了姜昆提供的众多独家私藏照片,其中相声《虎口遐想》创作手稿更是首次公布。
48
魏文亮的故事
魏巍 著
本书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六岁从艺开始,一直写到当下,展现了魏文亮几十年来对艺术的不断追求,以及他多年来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出访各国的记录。可读性强,从中可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人生境界的升华。
49
搭档
高玉琮 主编
本书汇聚了相声艺术诞生以来在观众群中知名度高、口碑好的二十三对相声搭档,从演员自身、相声研究者以及名家后代等多种视角,一一讲述和审视这些成功的相声搭档之间的关系,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由演员本人或家人提供的私藏照片,极具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50
恩师王玉磬
陈春 著
本书记述了河北梆子大师王玉磬的艺术人生,作者为王玉磬弟子、优秀的河北梆子艺术家陈春。在本书中,作者用质朴深沉的笔调记录了她的恩师——老一辈艺术家王玉磬的从艺经历、师友往来、技艺切磋、教学轶事等内容,展现了老艺术家的独特风采和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同时也通过王玉磬、陈春两代艺术家的故事展现了河北梆子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51
张志宽快板书艺术
曹淑珍 著
《张志宽快板书艺术》一书,于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张志宽先生从艺六十周年之际出版发行。该书由曹淑珍女士担纲主编,携张志宽先生的部分弟子和学生共同创作完成。本书以张志宽先生六十年艺术实践中的部分经典作品为实例,深入剖析了他的表演风格,概述了他的艺术风貌,总结了他的实践经验,梳理了张志宽快板书艺术的表演体系。